二、名句故事(2 / 3)

【故事】

由於名分上的不適當所導致的問題,孔於在《論語·子路》中談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是說,君子若是名分不當,所說的話不能順理成章,不隻事業不會成功,擴大來看,恐怕連國家的禮樂製度和刑罰都無法得當。就像是,如果隸屬於地方的工作卻由中央來出主意,或是該管作風的人卻批評環境整潔的問題,做起事來如何能有正當而充分的理由呢?

關於“名正言順”,在《漢書·梅福傳》中也有:“位卑而言高者,罪也”,是指位處卑下卻妄淪高官所主的政事,超越本分發表議論是有罪的。縱使自己才高八鬥見識過人,若是暫處於較低的職位,也不必太急於表現自己。若不盱衡現實狀況,考量自己是否有發言權,很容易逾越分寸,甚至得罪他人!

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一名句,與孔子名正言順的“組織管理”思想頗為接近:“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是說沒有規、矩作為輔助工具就無法畫出方和圓;沒有測量平直的工具就無法將彎曲的訂正成直的。比喻沒有一定的法度標準就沒有能夠遵循的原則。凡事一定要有個準則,否則眾人莫衷一是,你一言我一語,就算勉強成事,也無法有個圓滿的結局,何況出了紕漏又該由誰來負責呢?現代政壇不時出現踢皮球作風。真該讓他們好好讀一下中國名句呢!

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典】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

【作者簡介】

《三國誌》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曆史,共六十五卷。作者為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他在蜀漢做過官,30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在晉朝擔任過晉平令、著作郎。《三國誌》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以前有關於魏、吳的史作,而蜀政權沒有史官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便由陳壽采集編次完成。陳壽的時代接近三國,能運用的資料有限,有史料不足的困難。陳壽沒有編寫誌,若想解三國的典章製度,必須借助《晉書》,《三國誌》敘事精彩,剪裁得當,文字簡潔,與《史記》、《漢書》及《後漢書》並稱四史。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曾撰寫《魏書》,看到《三國誌》後,便毀了自己的作品。

到了南朝宋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搜集引用了許多陳壽未曾使用或避諱不用的史料,例如西晉魚篆的《魏略》、傅玄的《傅子》、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等超過上百種,為《三國誌》作了補充與注解,使三國時期的史料更加完整,更加彰顯《三國誌》的價值。

【故事】

諸葛亮盡管神機妙算,智慧過人,但並非以文章見長,他的《出師表》之所以流傳後世,實因發自肺腑衷心,因此感人至深、《出師表》分為前後兩篇,都是在劉備死後,上書後主劉禪而寫。《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蜀漢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為了讓北伐之舉無後顧之憂,諸葛亮藉這篇文章功諫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以便鞏固國家的根基!字裏行間,尤不是忠臣的用心良苦,最後以“臨表涕泣,不知所雲”作為全文結語。

《後出師表》則寫於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當時蜀軍北伐受挫,退回漢中準備再戰,但因為朝廷中有許多人對這個決策感到懷疑,諸葛亮於是以此文上書後主,解釋出師討伐曹魏的必要。在一番分析表述之後,最後寫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表明北伐的成功與否,雖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但無論如何,會付出臣子的才能與生命,盡人事以聽天命,大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魄。

後世文人對諸葛亮及《出師表》多所稱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杜甫《蜀相》詩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將老臣“鞠躬盡瘁”卻無力回天的悲歎,抒發得淋漓盡致。

據說,時隔將近一千年之後,宋朝名將嶽飛帶兵抗金時,曾經夜宿當年諸葛亮的“茅廬”,讀《出師表》而感動落淚,最後以紙墨和淚,提筆書寫全文。嶽飛當年氣勢磅礴的書法,至今仍可在四川成都南門外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中,見到翻刻的石碑。

後人(南宋詩人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所言)甚至流傳了這樣的評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墜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墜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墜淚者不慈?”由此不難想見,諸葛亮這種“死而後已”的血淚精神,感動了曆史上多少忠臣之心。

沒有天生的信心,隻有不斷培養的信心。

千丈之堤,潰以螻蟻之穴

【出典】

《韓非子·喻老》。

【作者簡介】

韓非,姓韓,名非,為戰國末年韓國的貴族,生年已不可號,約二十餘歲.與李斯於蘭陵同拜荀子為師,此時韓非對法術之學,已有相當的修養。他不僅才識卓絕,能洞明時世之症,道破人性弱點,而且用思深刻,析理透徹,因此。李斯常自歎不如。

《韓非子》一書是韓非順應時勢,參酌各家學說,擷優取勝,並融合法、術、勢之論,而建構出的治國理淪.有縝密而嚴整的思想體係。書中的寫作方法不拘一式。不但長於論說,也工於敘事,寓言托意,行文善於變化,是我國政治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籍,在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秦始皇十分賞識這本書,曾想重用韓非,可惜最後受了李斯的讒言所害致死。

【故事】

自古有訓:“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關於這點,明初的著名學者與思想家方孝孺在《指喻》這篇文章中,便以拇指的小病小痛為比喻,描述因未能立即求醫,後來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危險性。文中有“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冶,而終至於不可為”的句子,便是在警示世人,天下事剛開始時,大都是起於枝末細節般的小事,最後卻變成大患。之所以會頃變到這步田地,主要是因為人們輕忽了這些微小瑕疵的嚴重性,未及時加以處理,以至於後來釀成不可收拾的大禍。所以啦,天下“病”即使還未發作,就要謹慎處理。

俗語說:“隻因一著錯,滿盤皆輸。”下棋會輸並不是因為最後一著棋下錯了,剛開始的每一步,其實都牽連到全局。因此要步步為營,否則就像骨牌效應一般,一牌倒,連環倒,以致滿盤皆輸。

不管怎麼說,沒有小缺陷的累積。畢竟不容易出現大缺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金瓶梅·第九十二回》)的道理人人都懂,而預防千丈堤因蟻穴而潰的方法就是要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防範禍患的萌芽,以杜絕亂源的開端。畢竟人生短暫而珍貴。無法重來,豈能讓一些小事,而荒廢了大業!但這意思並非要你不眠不休地專挑別人和自己的小毛病,而是要重視基礎與微小的功夫.不放縱荒廢,人生才不會留白喲!

忍別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別人所別人所不能吃的苦,是為了收獲得不到的收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典】

《孟子·公孫醜下》。

【作者簡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孟子年少喪父,由母親仇氏一手帶大,這位偉大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三度搬家,並親自教導孟子,而流傳有“孟母三遷”與“斷機教子”的故事。

據說孟子曾受學於孔子的孫子子思,於學成後亦效法孔子招收弟子並周遊列國。雖然孟子曾接獲梁惠王、齊宣王的召見,可惜他接近現代民主觀念的思想如“仁政”、“王道”未受到重用。到了晚年,孟子回到家鄉講學,並將自己的理想抱負由弟子輯錄成書。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內容記載了孟子的言論及事跡,其中包括承自孔子“仁”的“性善說”,是孟子對於道德價值根源的闡述。至於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當時則是十分前衛的,他認為施政應以民為本,可說是最早提出“人民是頭家”的學者。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時排除《孝經》而納入《孟子》,從此成為經書之列。南宋時朱熹將《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列,後人稱之為“四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故事】

提出“性惡說”的荀子有:“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王霸》)也指掌握時機與有利的地勢,並還得到人心,那麼不論做什麼事都能成功。盡管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與孟子大相徑庭,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見解倒是相同。其實這些觀點不隻能運用在戰場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最佳印證,譬如聰明的消費者到大賣場購物就會先考慮什麼時候前往能避開人潮、觀察哪些商品有特價、排在何處結賬最迅速、車停在哪裏最方便呢!

所謂商場如戰場,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且看商人到外地投資,最後落得血本無歸,觀察原因多半是因為不熟悉環境,缺少人脈,無法了解當地人情,或是投資時機不對。宋朝蘇軾《策別十四》中即有:“必因人之情,故易為功;必因時之勢,故易為力”,了解人的常情較容易成功,順應時勢則可借力使力。如果人生地不熟,沒有市場調查的分析就開始推銷產品,最後才發現當地人根本沒有這種消費習慣,簡直像在旱季賣雨傘,難怪會投資失敗了。

另外也有名言說:“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國語·越語下》)指要把握時機行事,一旦錯失,反而會招致災禍。機運偏愛既有頭腦並做好萬全準備的人。然而若是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助,卻猶豫不決而失去機會,隻怕“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被老天爺處罰也是應該的。“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也”(公孫述載記《東觀漢紀·卷二十三》),便強調順應天時與地利,是成功必備的要件。一個人的能力不僅止於專業知識,觀察敏銳、勇敢果決,才能夠事半功倍啊!

擁有夢想隻是一種智力,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出典】

明·劉基《賣柑者言》。

【作者簡介】

劉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人。為元朝進士,後來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太祖稱讚他是“吾之子房”(子房指漢代開國功臣張良),官至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後來遭胡惟庸陷害,憂憤而死,諡號文成。精通天文、兵法、數術,也擅長詩文,與宋濂共同提倡恢複漢唐傳統,影響明初文風由纖麗轉向質樸。文章可媲美初唐魏征,詩作則沉鬱跌宥,自成一家,與高啟齊名。著有《誠意伯文集》。

劉基在元朝任官二十多年,他藉由《賣柑者言》一文諷刺元朝的腐敗統治,如“坐高堂,騎大馬,巍巍可畏”的朝廷官員,其實都是“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的庸才。

【故事】

劉伯溫這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藉柑販之口而流傳千古,至今未退“流行”,現代浪漫愛情小說家席絹的《吻上你的心》就有一段:“楊希泰手中永遠抱著一本英文文法,在A大,她是出了名的‘草包美人’,難聽一點的解釋就是:金玉其外接下來的那一句就是什麼敗絮之類的東西在其中啦!”

其實,光從古今中外類似的名句、諺語、成語之多,就不難看出這種情況的確比比皆是。《聊齋誌異》中有個“嘉平公子”,長得儀表堂堂,又出身書香世家,女鬼溫姬因此主動以身相許。不料有一天,溫姬看見他寫給仆人的紙條,錯字連篇,把“花椒”寫成“花菽”,“生薑”寫成“生江”,“可恨”寫成“可浪”,氣得對公子說:“我原以為你是文人子弟,才不顧羞恥毛遂自薦,沒想到隻是虛有其表!當初我以貌取人,如今卻要為天下人所恥笑!”

類似的意涵,除了“虛有其表”、“掛羊頭、賣狗肉”之外,還有“外強中幹”、“中看不中用”,以及外表繡得五色燦爛裏麵卻一肚子稻草的“繡花枕頭”,表麵似銀其實是鉛錫合金製成的“銀樣鑞槍頭”,或是外表似龍但實質為魚的“魚質龍文”,還有披著虎皮卻怯懦如羊的“羊質虎皮”等。

在閩南語中則有“好頭好麵臭尻穿”(尻穿指屁股)、“膨風水蛙刨無肉”(水蛙指青蛙,別是殺的意思),都是在形容外如金玉、內實敗絮的情形。

英語則有“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意指金光閃閃的東西不見得都是黃金;“Beauty is only skin deep”表示美隻如一層皮膚般淺薄;而“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則是不能以書皮美醜判斷內容好壞,都有“不可以貌取人”——不要僅憑表象來判斷事物的意思。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為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出典】

《涅槃經》。

【作者簡介】

《涅槃經》是佛教經典,原為梵文,由鳩摩羅什將它翻譯成漢文。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生於西域的龜茲國(新疆疏勒)。父親鳩摩炎是天竺人,為了避辭相位來到龜茲,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兩人婚後育有兩子,鳩摩羅什是長子。龜茲公主感到人世無常,決意出家,當時7歲的鳩摩羅什也跟隨著母親。長大後鳩摩羅什神慧俊才的名聲遠播,前秦苻堅派大將呂光延請他為國師。呂光不知鳩摩羅什智慧高深,經常戲弄他,故意叫鳩摩羅什騎劣馬、喝烈酒,百般捉弄,甚至逼他娶親。大師一味忍受,不曾改變到漢地傳法的決心。

苻堅被殺後,鳩摩羅什被呂光軟禁十多年後,由後涼王姚興迎至長安譯經。期間鳩摩羅什率領三千多人,日夜不懈地譯出《大般若經》、《涅槃經》、《維摩詰經》等三百多卷經典,對於將佛教思想傳入中國有很大的貢獻。

【故事】

這句話和胡適先生所說:“種種從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意思一致,除了暗示著因果關係之外,更強調凡事要經過一番努力,才會有豐收的成果。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不是還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嗎?

可是,天下事無奇不有,偏偏就是會有“歪打正著”的情況出現,閩南語形容那叫“突錘”(出狀況),好像神通廣大的老天爺,偶爾也會拿我們開玩笑似的。日常生活中,誰不曾遇過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突錘”情況呢?

當你要寫字時,發現最常用的一枝筆竟然不見了,你急得翻天覆地拚命找,就是遍尋不著。你氣了、累了,幹脆不找了。靜下心來,才轉個頭竟發現,那枝筆原來就在觸手可及之處,讓你是百思不解,明明“踏破鐵鞋無覓處”,怎麼突然之間“得來全不費工夫”(宋·夏元鼎《絕句》)呢?這可說是第一種“突錘”情況。

你費盡心思栽種滿園的小菊花,天天澆水施肥,拔草除蟲,照顧得無微不至,就生怕狂風暴雨,有了什麼閃失。可是小菊花像在考驗你的耐心似的,偏偏長得病厭厭,毫無生氣。倒是園中的芭樂樹日漸茁壯,眼看就要開花結果,而芭樂樹卻不曾得到你的眷顧。這不正應了“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細心栽種的花不開,無意間隨手插枝的柳樹,竟枝葉茂密且成蔭,這應該稱得上是另一種“突錘”情況。

還有,你想釣隻肥美的石斑魚,向女友炫耀一下。可是平日常見的石斑魚,今天卻和你玩捉迷藏,任你怎麼釣也不上鉤,害你在女友麵前漏氣。閩南語便用“鯽仔魚不上鉤,魩仔魚恰恰銩”,來形容想釣鯽魚,鯽魚卻不上鉤;不想釣魩魚,魩魚卻在眼前活蹦亂跳。誰遇到這情形,都會感到無奈滑稽得想笑吧!這大概就是第三種“突錘”情況了。

未遭拒絕的成功決不會長久。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出典】

《列子·湯問·第五》。

【作者簡介】

列子,即列禦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他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因《莊子》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列子的傳說,《漢書》認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莊子,而與楊朱大致同時。《列子》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中有很多生動的故事,有頗高的文學藝術和思想價值。

【故事】

韓娥的故事其實是在《列子》關於另一位古代音樂家——秦青——的故事中提到的。當時,薛譚向秦青學唱歌,學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秦青沒什麼特殊之處,便向老師告辭。餞別的時候,秦青卻“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秦青的歌聲竟然能讓林木振動,讓漂浮的雲停止。薛譚一聽覺得很慚愧,立刻向秦青道歉,保證學成之前再也不敢離開。秦青才向身旁的朋友說起韓娥這一則故事。

動人的音樂難得聽見,還可以用什麼珍稀的東西來比喻呢?在《論語·述而》中有:“子在齊,聞詔,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韶樂是古代一種音樂的名稱,整段的意思是說: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有三個月吃不出肉的滋味,孔子還說:“沒想到音樂竟然能到達這麼高的境界。”為什麼聽見優美的音樂會讓人三個月吃不出肉的滋味呢?因為古代隻有特殊節日才有肉食,肉食算是難得的美味。孔子聽到韶樂,心裏都被美妙的音樂給占滿了,以至於吃飯時即使有肉,味覺感官都沒有嚐出肉的美味,表示欣賞韶樂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

美妙的音樂,不僅能感動人心,連動物也會產生共鳴。在《荀子·勸學》就有記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彈琴,馬都停止吃東西,仰起頭來傾聽;瓠巴彈瑟,連深水的魚兒都會跳出來聆聽,強調音樂動人感物之深刻。

想像一下,韓娥的歌聲“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就算是現代的杜比環繞音響設備也辦不到吧!不過,真正的好音樂,就有如此的魔力,讓人心中的美好感受“三日不絕”,乃至“三月不知肉味”!

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典】

《論語·為政》。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關於做學問的方法,《詩經·衛風·淇奧》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名句,以對象牙或玉石等的切磋琢磨,比喻做人與做學問反複鑽研的態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指將書本內容照單全收的學習方式,還不如不讀書的好。這句話一定讓很多年輕朋友讀來大樂,誤以為可以順理成章地丟下書本。其實孟子並不是要人丟掉書本,而是要告誡天下所有的書蟲,成天俯首書堆,若是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並將之融會貫通,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將導致消化不良,有害身心,還不如不瀆呢!要像海綿一樣吸收前人的智慧,在腦海裏思索幾經反芻後,才能接近真知啊!

古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曾說過:“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強調的是讀書要精不要多,免得貪多嚼不爛哦!但是你曾想過,該如何判斷哪本書有用?如何知道哪些資訊有必要吸收呢?也許隻有在肚子裏已經有了幾分學問,並培養出判斷思考的能力後,才能夠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