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句故事(1 / 3)

二、名句故事

名句大都是古代各類文章中的精華與點睛之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優美的文章。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出典】

《論語·子罕》。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關於堅定誌節,宋代蘇軾在《晁錯論》中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說明古代成就了大事業的人,不僅才幹卓越,必定還有堅忍不拔的誌向。明朝的王陽明先生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說過:“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若是沒有堅定的誌向,世界上的事恐都無法成就,人也像是沒有舵的舟、沒有銜的馬,失去了方向。

在惡勢力的壓迫下,又要如何堅持理想呢?在戰國時代屈原的《九章·涉江》中便能見到這般堅韌的風骨,“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詩人在此表達出他寧可終生窮困,也絕不同流合汙的高潔誌向。

唐朝王勃在名文《滕王閣序》中同樣認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說明年紀老了,也不會因為白了頭發而改變心誌;處境愈是困難,信心愈是堅定,絕不因此喪失遠大誌向。一代梟雄曹操晚年仍然雄心萬丈地說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良馬雖老,伏在馬槽,但還想馳騁千裏,表達出老人的雄心壯誌。

宋儒程頤曾代女子立下一則顛倒是非的“誌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認為餓死是小事一樁,失去誌節就事關重大,並以此要求女子堅守節操,為了保持清白之身,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種迂腐的觀念,造成“貞節牌坊”迷思。嗚呼!假如程先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應該就不會這樣胡言亂語,以“犧牲她人的性命”,來成就自己道德的高超。立誌當然重要,但若為虛名連生命都因此丟失,大儒還談什麼“堅忍”?

沒有一種不通過蔑視、忍受和奮鬥就可以征服的命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典】

《論語·述而》。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 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說明讀書人誌在修道,如果以破衣粗食為恥的話,實在不足以跟他談道,正可與本句之前段相互呼應。對孔子而言,生命的豐盛不在於美食或華服,而在於道的探索追尋。“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是孔子的另一表述,若能在早上聽聞了寶貴的道理,即使是傍晚離開了人世,也不覺惋惜。孔子的所言所行,處處顯露出他超凡豁達的人生觀。

人們常把“知足常樂”掛在嘴邊,卻“心”與願違,外界的聲色犬馬,牽引著人走向欲望的深淵。俗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看似萬能,但貪財卻是萬惡之根,唯有返璞歸真,生活求簡,思想求深,才能體會如西諺所說:“心靈財富是唯一真正的財富。”(“The wealth Of the mind is the only true wealth.”)

在《聖經》中,耶穌的門徒保羅曾說道:“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十二節)好比孔子的據義而為,保羅的秘訣在於遵行上帝的話語和教導。在這混亂的世代中,你是否也已找到生命裏的指南針?

談到以“浮雲”用詞,孔子可謂先發,後代文人雅士多喜歡以“浮雲”為喻,如李白五律《送友人》中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講的是遊子漂泊與故人牽掛的故事。王安石七絕《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中提到的“浮雲”,則意含雙關,暗喻奸佞小人。到了現代,蘇來作詞作曲的《浮雲遊子》,更是伴隨許多人走過青澀年少的不老民歌。耳畔,仿佛又聽見了那如歌的旋律:“浮雲一樣的遊子,行囊裝滿了鄉愁;雖然努力向前走,鄉愁一樣入夢中。”

苦想沒盼頭,苦幹有奔頭。

眾人皆醉我獨醒

【出典】

戰國·屈原《楚辭·漁父》。

【作者簡介】

屈原(公元前343年生,卒年不詳),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為人耿介忠心,曾任楚國三閭大夫、左徒,但因受人毀謗而兩度遭到放逐,最後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著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賦,均收錄於西漢劉向所編《楚辭》一書中,對後世文學具有極大的影響。

【故事】

屈原所說的“眾醉獨醒”,隻是一種頹靡混濁的比喻,並非真的喝醉酒;同樣地,歐陽修為自己取了一個“醉翁”的稱號,卻在《醉翁亭記》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顯然在這個位於安徽滁縣的醉翁亭上,歐陽修的“別有用心”其實是在亭上賞玩山水,沉醉於美景之中!

可見得同樣是醉,並不一定因酒而醉;而同樣是酒,有時能使人“一醉解千愁”,有時卻教人“酒入愁腸愁更愁”。有人嗜酒如命,也有人視酒為禍胎。明末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酒禁》中,就指出“水為地險,酒為人險”的道理,意思是說,河水原本無害,但會因為地勢而泛濫,造成危險;酒本無害,卻常因人的無所節製,而釀成禍害。

然而,對身兼詩仙和酒仙的李白來說,酒非但不是禍害,恐怕還是靈感的來源。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生動地描述了唐朝八位嗜酒名人,其中有名句:“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或許,也隻有這種喝一鬥酒寫一百首詩的奇才,才能寫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如此絕妙佳句吧!

詩仙邀明月和黑影共飲,當代詩人洛夫則邀“詩鬼”李賀共飲。在《與李賀共飲(時間之傷)》中,洛夫對詩鬼這樣說:“我試著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絕/塞進一隻酒甕中/搖一搖,便見雲霧騰升/語字醉舞而平仄亂撞”,著實鬼氣十足,酒氣也滿分。

除了唐朝之外,宋代的飲酒風格也不遑多讓。這點在《水滸傳》可見一斑,書中撰述的宋朝一百零八個好漢,幾乎人人飲酒,而且還有許多場景和酒有關。著名的武鬆打虎,便是武鬆連喝十八碗“三碗不過崗”的酒(其實是一般人喝了三碗就過不了崗的烈酒)之後,乘醉過山岡,直到遇見猛虎,酒都變成冷汗冒了出來,才一驚而醒,徒手將老虎打死。此外,後來武鬆醉打蔣門神那一回,也是一路喝酒,直喝到最後一家蔣門神的酒店,店門前的兩把金旗上還寫著“醉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儼然是一句充分展現飲酒樂趣和奧妙的廣告詞。

由此種種看來,酒之為福為禍,就如水之載舟覆舟一樣,並非絕對;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文學史上少了酒,必將大為失色!

當一個小小的心念變成成為行為時,便能成了習慣;從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典】

《論語·八佾》。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我們是講究“忍”的民族,老祖宗不就再三告誡,要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成就大事。為了加強說服力,還舉出秦末“圯上老人”訓練張良的例子,因為張良能忍氣吞聲為老人穿鞋三次,終於獲得《黃石公兵書》而雄霸天下。由此證明想要有一番作為,就要先學會忍。

然而,“忍”字心頭一把刀,受盡委屈恥辱而能強忍下來,若非麻木不仁失去知覺,就是算計時機有所企圖,但前者居多,後者終究寥寥可數。我們常聽到的座右銘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忍小憤而就大謀”(宋·蘇軾《留侯論》),都是中國人的立身哲學。但忍到極點,竟發明出“吃虧就是占便宜”這種詭異的邏輯,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還有什麼“別人打你右臉頰耳光,最好再把左臉湊過去供他泄恨”等怪理論,殊不知一味地相讓忍耐,別人還以為你好欺負呢!所謂“姑息養奸”正是如此。

長期在壓力下生活的人,應要鼓勵他們適時適地的釋放壓力。報紙社會版所報道手刃親夫的柔弱女子,大多是長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旦忍到極限,往往就成為一件怵目驚心的社會案件。所以,凡“忍人之所不能忍”者,往往會成為“狠人之所不能狠”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一個人講出這句話時,表示他的忍耐功夫已達極限,這時應適時宣泄情緒,身心才能保持健康。

窮不一定思變,應該是思富思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出典】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作者簡介】

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是宋朝名臣。年幼即喪父,母親為了養活兒子而改嫁,這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範仲淹在少年時即立誌發奮讀書,以報答母親的恩情。他在26歲時考中進士,從此幾度宦海浮沉,但仍然努力不懈地為人生理想而奮鬥。

《嶽陽樓記》中的嶽陽樓位於今湖南嶽陽西北洞庭湖畔的古城牆上,是一座曆史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美名,詩人杜甫也曾登此樓而作《登嶽陽樓》。範仲淹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不斷、國力薄弱的宋朝,他雖有誌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奈何政治現實及弊病沉病難治,當他被貶至鄧州時,好友滕子京來信請他為嶽陽樓作記。一代名臣與名樓交會結晶成這篇《嶽陽樓記》,除了文字的價值和曆史意義之外,他憂國憂民的心誌充分反映了知識分子關懷天下的精神,使這篇文章傳頌千古。

【故事】

“先天下之憂而憂”中的“憂”字,並不是莫名的恐懼或焦慮,不是挨了罵就難過,被誇獎就開心,而是懷有遠大誌向和慈悲之心,為天下人、為國事憂愁,和現代人的“憂鬱症”完全不同。範仲淹在此句之前就說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千萬不要會錯意,明明沒事還要強說愁哦!畢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君子處世坦蕩無懼,小人才會常懷憂慮,臨危易亂。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是這麼談“憂”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是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量,提防可能的危機,那麼憂患很快就會來到眼前。這主要是提醒人們要有危機及憂患意識,即使身處安樂,也要為未來做好打算,免得一旦發生危機就手忙腳亂。

關於“憂”,漢代《古詩十九首·西門行》也有名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描述人總是懷著憂愁苦惱無盡期,而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忽焉消逝,實在不該自尋煩惱,及時行樂才是上策。想想,人活著不斷地眺望未來,從小長輩經常教訓子弟要先苦後樂;童話故事也透過一天到晚玩樂的蝴蝶和時時憂心如何過冬的螞蟻,教導小朋友先把工作做完才能玩耍。盡管大家從小就在“憂”的指導原則下成長,也千萬不要反應過度,讓莫名的恐懼與焦慮影響了生活!

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約。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出典】

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0年左右),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人,出生於漢代的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因不能寫出媲美《春秋》的傳世著作而抱憾終身,臨死前,特別叮囑司馬遷,要繼續傳承史官對曆史的責任與使命。

司馬遷後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處以殘酷的腐刑,獄中他傾注全力在《史記》的寫作上,而撰寫曆史巨著的信念,是他忍受屈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出獄後,司馬遷作了中書令,直到公元前93年前後完成《史記》。

《史記》這部書的原名並非如此,司馬遷稱它為《太史公書》,兩漢學者有稱為《太史公記》或《太史記》等,到東漢末年才稱為《史記》。

全書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宇。記載從太古人物黃帝到司馬遷當時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是一部縱橫古今、包羅萬象、組織嚴謹的紀傳體通史。內容充分反映司馬遷進步的曆史批判精神,也處處展現“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通古今之變”的求實態度,被譽為舉世無雙的經典之作。司馬遷也因《史記》一書晉升為我國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與散文家。

【故事】

由此看出,召公深知君王應以民為本的道理。在《孟子·盡心》中,孟子對民本思想表達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鮮明地將人民的地位擺在第一,認為人民是最尊貴的,國家社稷其次,最後才是君王。荀子在《荀子·王製》也引用了水與舟的比喻:“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人民就像水,君主就像船,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所以人民可以擁護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的地位。

人民力量的偉大,可見一斑,人民的輿論當然不可忽視。春秋時代的龐恭,十分了解這一點,所以,在他準備和魏太子到趙都邯鄲當人質前,特別對魏惠王示警說:“市集上人潮洶湧,是不可能出現老虎的,可是,‘三人成虎於市’……我們離開後,一定有很多人會議論批評我們,請陛下要小心地聽取。”(《韓非子·外儲說》)。龐恭的意思是,如果有三人都說市集上有老虎出現,人們的信念就會動搖,而開始相信真的有老虎,這就是輿論可怕的地方。可惜魏惠王沒有記住龐恭的進言,當龐恭由趙回國時,魏惠王早已聽信了讒言,不願讓龐恭謁見。成語“眾口鑠金”也可以形容輿論的力量,眾人的嘴巴(輿論)可以鑠煉冶金,不能不謹慎判斷!

既然如此,麵對眾人的不當言論是否就束手無策了呢?削弱不當言論的方法不難,首先要使“謠言止於智者”,不輕信未經證實的言論;其次要謹記孔子《論語·陽貨》中所言:“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不要把路上聽到的話,就在路上隨意地傳播出去,這是不懂得善言且拋棄道德的人。如果人人能做到這兩點,誣妄的言論自然會大為減少。但是,如果輿論屬實,周厲王那樣的獨裁專政,自然是難以持久,為政者絕不可輕忽。

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約。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典】

《論語·泰伯》。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定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