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譚丕模(1899—1958),號披朦,湖南祁陽人。著名學者,中國文學史、思想史研究專家,一生主要從事學術研究、教育工作和文化活動。早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上世紀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其主要著述除本書之外,另有《新興文學概論》《文藝思潮之演進》《中國文學史綱》《宋元明思想史綱》等。
顧頡剛先生對本書予以了較高的評價,認為這部著作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在整理中國思想史這一課題上值得人們注意。本書從嚴正的科學觀點出發,把清代思想的範疇及流派重新劃分、整理出一個新的條理。不僅從思想本身發展上研究思想,也不僅從政權表麵的形式上去研究思想,而是從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諸關係去探求思想產生的必然性。作者把明末清初三大師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所參加的救亡運動特別提出,從而論述其適應救亡運動的學術思想,對當時的救亡運動亦極有意義。
本書初稿係1935年作者在北平民國學院教授清代學術思想所編的講義。後經修改補充,於1936年12月26日完稿,1940年10月初版,由開明書店印行,發行者為章錫琛。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為底本編輯整理,將繁體字豎排改簡化字橫排,按現代漢語規範處理標點符號,徑改底本刻印錯誤,餘則保持底本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