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考古大發現(8)(1 / 3)

挖掘工作的首席考古學家加諾斯·威瑞斯說:“由於這些樹幹都是由有機物質構成的,科學家很可能會進行樹木年代學的測試,這一測試通過研究樹齡來確定一棵樹一生當中所經曆的氣候變化。”

威瑞斯說:“盡管被埋在地麵下60米的地方,這些古老的柏樹卻不能夠被移到地麵上來。這是因為一旦暴露在陽光和空氣中,這些樹幹會立即變成‘麵包屑’。考慮到它們已經在地下埋了數百萬年,陽光和空氣對它們的損害會很嚴重。”

點評

這些古老的柏樹,被埋在地下800萬年,他們已經成了見不得陽光的美景,但是,這一發現對我們研究800萬年前的曆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香港發現遠古人類活動遺址

考古專家在香港西貢發現一個有近4萬年曆史的遠古人類活動遺址,這個遺址位於西貢黃地峒,是一個距今3.5萬年至3.9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製造場,麵積約達8000平方米。

21世紀初,由香港考古學會與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該遺址共挖掘出6000多件器物。考古發現,此遺址始於依地層堆積的岩性分析,石器出土地的地層分為兩層,第一層距今約3.5萬至3.9萬年,第二層距今約6000年。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森水說,從對石器時代的石片時期的發掘情況看,過去北方的發掘多以小型器物為主,而此次則是以大中型為主。此次出土的一些具代表性的器物,如長方形的锛型器,在舊石器時代考古中,還從未發現過。

這一新的重大考古發現,不僅改寫了香港有人類活動的曆史,也給考古專家提出一個全新的課題。因為,我國沿海地區,無論是珠江口,還是福建、台灣,都沒有出現過的新的考古發現,而且這次考古發現與北方地區的考古發現也不同,但專家相信它不可能孤立存在。

點評

作為香港唯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次考古發現將讓人們重新認識香港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才有人類活動的看法。

冼夫人墓園下有宮殿

冼夫人是廣東南部越族人,隋時封為譙國夫人,是南朝至隋初的著名黎族首領,廣東省嶺南地區傑出的政治領袖、軍事家。她是南朝高州太守馮寶的妻子,曾帶兵平定海南黎族動亂,後來又奏請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與中原恢複了直接聯係。周總理稱她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在她的故鄉有她的墓園“隋譙國夫人冼氏墓”和紀念廟宇“娘娘廟”。在我國,故居、陵園、廟宇同在一地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孔子(孔府、孔林、孔廟都在山東曲阜),另一個就是冼夫人。

冼夫人積極為百姓辦實事,引進種植技術,發展生產,使當地居民過上太平日子。為紀念她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黎漢民族團結的功績,後人在瓊山市新坡鎮修建了冼夫人廟。“隋譙國夫人冼氏墓”的墓碑,是清嘉慶二十四年電白知縣特克星阿和電茂場大使張炳重所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其勘察中,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

這次勘察的最大收獲是發現了地麵建築基址。冼夫人陵園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10米,四麵有圍牆,其高處約2米。建築坐北朝南,北部為主殿,平麵呈凸字形,初步判斷屬“寢宮”。主殿麵寬約22米,進深約10米。主殿前麵為天井,天井南部及東西兩翼還有建築,殘存鋪地磚、柱礎、排水池等遺跡。天井旁邊保存著有南朝遺風的曲折紋磚及柱礎、瓦當、陶瓷器、銅錢等,通過這些可以看出,該建築始建於隋,沿用於唐、五代,廢棄於北宋。專家認定,冼夫人陵園接近於唐代太子、公主陵園的規模。

點評

考察發現,冼夫人陵園的曆史價值與科學研究價值很高。

鮮為人知的地下長城

位於京津之間的河北省永清縣境內有一段縱橫交錯300平方公裏的古戰道長城,被曆史和軍事學家們稱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或“地下長城”。

河北省永清縣,位於京津保三角之間,曾是宋遼兩國連年征戰的古戰場。1948年夏,位於縣城西南12公裏處的瓦屋辛莊村,成了水鄉澤國。村民們在驚惶失措之際,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接著村內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間積水皆無。膽大的村民來到村子西北角一看,隻見偌大一個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