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考古大發現(8)(2 / 3)

20世紀60年代,在縣領導的要求下,當時的縣政府工作人員,後來曾任縣統計局局長的李景泰,帶著槍、匕首、粉筆、蠟燭,從洞口鑽了進去。李景泰回憶說:“下去以後,我們發現了地道。麵積約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幾道小門,每個門連著一個地道,曲曲折折的。洞內有小屋,屋內有炕,炕上有燈台,有的還有未燃盡的蠟燭。”20世紀80年代末,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永清縣組織力量成立了古戰道開發小組。經過多方考察考證,發現古戰道在永清縣分布極廣,覆蓋麵積約為300平方公裏。

古戰道,就是古代的軍事工程。永清的古戰道不僅規模宏大、分布點廣,而且洞體結構複雜、布局嚴密。在設施上,既有翻眼、掩體、閘門等軍用設施,又有氣孔、置燈台、土炕等生活設施。經考察,永清縣境內出土的素麵青磚,與雄縣祁崗宋代地道磚屬同一規格。由此可以斷定,古戰道當為宋代所建。鑒於古戰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麵廣,用磚數量相當可觀。因此,專家們斷定,這在當時一定是由權威的主管部門直接策劃的國家級工程。

據永清縣誌記載,宋代時永清的北境已屬遼國。專家們引證有關文獻資料,經過反複的研究考證,最後認定古戰道建於公元1000年前後的宋遼時期。專家指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地道多是用於攻城的。永清縣古戰道發展了攻城術,將地道用於軍事防禦,因而應該說是我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古戰道的這一功能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內容,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智慧與創造能力。

專家指出,在宋代,古戰道是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在現代,對古戰道的發現與挖掘,也具有一定開發價值與經濟價值。專家介紹說,目前在永清、雄縣和霸州等地,綜合已發掘到的、有文字記錄的、民間傳說的地下古戰道分布情況看,古戰道區東西長約65公裏,南北寬約25公裏,麵積約1600平方公裏。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不僅表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也使我們對宋代的戰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點評

沉睡在大地下麵千年之久,被稱為地下長城的古戰道,仍有許多疑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破解。

與世隔絕的地下基地

樂昌市坪石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極重要的天然戰略屏障。位於坪石鎮一座外表平平無奇的巨石山下,深處著一個神秘地下基地。據曾在此地生活多年的居民介紹,基地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次年突然停止施工。建設之初,當地來了大量的工程人員,有關部門還在武江河邊鋪設了一條專用小鐵路來運送各種建設材料。有人稱當時建設這個基地是為鐵路部門調度戰備物資所用,也有人稱它為戰時指揮樞紐,更有人稱之為“備戰、備荒”年代的遺留物。

這個神秘的基地位於高山環繞的盆地中央,麵水而立,群山之中僅有一條隻容兩輛汽車通過的狹小道路與外界相通。該工程占地兩萬平方米,地下麵積6000平方米,完全貫通了岩頂山,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入口深深隱藏在粵北丘陵之中的石頭山下,如無向導指引根本無法發現山下竟然隱藏著一個如此龐大的地下建築。踏進石頭山下的入口,首先見到的是4扇在10米距離內一字縱向排開的鐵門,每扇鐵門都厚達8厘米,鐵門一旦全部關上,龐大的地下基地就完全“與世隔絕”了。在4扇大鐵門後的側麵有一個隻有10平方米左右裝滿了水管的“消毒室”。

越過4扇厚重鐵門,一條寬約2米的狹長幽深地道通往深處。上方一條巨大的通風管隨地道蜿蜒而行。走在龐大的地下工程中,空氣流通非常好,一點也感覺不到沉悶壓抑。在這個封閉的地下世界裏麵,重重鐵門道道關卡,通道縱橫交錯,如同迷宮,人在裏麵非常容易迷路。這個形如迷宮的與世隔絕的地下基地,以自己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