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在組織科學家執行一個弄清水稻全部基因的計劃,已取得一些重大成果,預計我國可以在世界上第一個得到全部水稻基因的圖譜。不久前從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和中國水稻研究所傳來捷報:用DNA指紋圖技術鑒定雜交水稻種子的真偽獲重大突破,並初步建立了一套鑒定“汕優63”的分子檢測技術體係。多少年來,作物種子質量一直是農業豐歉的根本問題。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其他水稻雜交品種及其他作物種子的鑒定工作,可望短期用上DNA指紋圖技術。
美國科學家最近分離出了促使植物開花的遺傳基因“開關”,這一成果有可能人為地控製作物的成熟時間,縮短生長周期,或者改變某些作物在一些地區不適宜生長的狀況。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巧妙地把魚和牛、羊的基因相聯後培育出的魚,既保留著魚的鮮味,又長得快、個兒大。前兩年就推上市場的一種“生物工程”新型西紅柿,無須采取任何防腐措施。即可存放三周。
也許在20年內,人們將按基因選擇飲食,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同樣的食物所引起的體內生物化學變化的程度是不同的,而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源是基因。
這個概念是由英國食品研究所的加裏·威廉森提出的。威廉森博士研究認為,一些蔬菜如椰菜和卷心菜等,含有許多能刺激體內起防衛作用的化學物質穀胱甘肽轉移酶。它被認為是決定一個吸煙者是否會生肺癌的一種因素。他說:“人口的大約一半具有能產生這種物質的基因,而另一半則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能終身吸煙並在90歲時壽終正寢的原因所在。”如果一種食物含有穀胱甘肽轉移酶,那麼,體內不能產生這種化學物質的人們就能從吃這種食物中大大得益。
威廉森博士的研究對公眾健康的意義是驚人的。未來的營養指導將不再像現在這樣籠統,而可能是因人而異的。
在穿用方麵,我國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轉基因抗蟲棉的培育及其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已取得突破,這個由江蘇省農科院負責的研究項目,成功獲得了抗蟲棉品係11個,雜種優勢組合3個,並在江蘇、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累計試種112萬畝,抗蟲效果達80%以上。
由此看來,基因技術的應用前景遠不止公安等部門。在醫藥行業,可以把人的基因轉移到微生物中生產疫苗、細胞因子、激素、抗體等;在農業領域,可以把經濟價值低的植物的耐寒抗旱、耐鹽堿、抗病蟲害的基因甚至微生物的基因,轉移到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中,培育出高產糧棉油作物和果蔬;在環境保護方麵,通過基因重組手段可以把多種微生物的特點綜合起來,培育出一種超級微生物,用以高效率地分解城市垃圾或處理工廠廢水。此外,基因工程在化工、食品、輕工、采礦、能源、國防等眾多行業和領域都有不少已經成功的實例和非常光明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