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係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同齡的夥伴,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會缺乏集體主義的意識。當他們步入社會以後也會無所適從或是不尊重他人,自傲、任性,或是封閉自己,自私、孤僻,種種不良的性格就會出現在他的身上。許多工作都是需要人們通過協作一起去完成的,所以,父母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善於交際的好習慣。
其實不用父母強迫,孩子也總是希望能夠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玩在一起,也希望會有幾個在思想上、學習上或者生活中誌同道合的朋友,希望可以從朋友那裏獲得鼓勵、信任和支持。在與周圍的人相處時,朋友的肯定態度總是多於否定的態度,孩子們就會感到與他人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並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為他人謀利益。
因此,父母要常與孩子談論關於朋友的話題,或是傾聽孩子和他的朋友之間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千萬不要阻攔或過多參與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孩子們之間自有一套評價朋友好壞的標準。即使孩子們在交往中吃了虧,他自己也會從中吸取教訓。
既然一個人的善於交際那麼重要,父母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善於交際的能力呢?
1.多與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是培養孩子理解、關懷、接納、自信和尊重心理的重要因素。有些父母不願意與孩子共同探討,他們認為那是浪費時間。隻是一味地讓孩子接納自己的觀點、尊重自己的權利,很少有父母會做一個換位思考。他們不會知道他們那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內心平衡會產生多麼不良的後果。所以,父母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才會有利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2.幫助孩子結交朋友
一個人不能離開朋友的陪伴,即使是孩子也需要夥伴,友情能使孩子有一種歸屬感,孩子和他的小夥伴之間會有共同的樂趣,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語言,所以孩子們都喜歡在一起。即使他們之間從不相識,甚至語言不通,孩子們也會一見如故,親熱地玩起來。所以,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交友氛圍,讓孩子們建立起溫馨美好的感情。在這種氣氛熏陶下,孩子們就會相處得快樂融洽。在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支持,通過接納他的朋友、招待他的朋友等種種方法幫助並鼓勵孩子與人交友。
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把同學回家一起玩,並且要幫助孩子熱心地招待他的同學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學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熱心招待往往會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增加對孩子的好感,從而願意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父母也可以邀請鄰居家孩子來家玩,讓自己的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3.多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讓自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在集體活動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強與同學的交往,增加同學對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一個集體中,每個孩子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智慧和個性,他們會發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也會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角度。在集體中,也會讓孩子無形中產生對一種信念的凝集力,形成一種共同幫助而忘小我的團體意識。這種意識的形成,有利於孩子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改變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優越感,使他與大家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相處關係。
4.培養孩子的專長
有位專家說:“友誼是以共同愛好為基礎的。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你可幫助他培養某些愛好,從而認識更多的朋友。”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就是建立在有共同誌向、共同語言等諸多共同愛好基礎之上而結出的。所以,父母要挖掘孩子的各種專長,讓孩子結交廣泛的朋友,拓寬、延長孩子的交際之路。
5.教給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孩子非常講究個性,要想與之保持良好的關係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幫助孩子得到同學的友誼。以下這些交往技巧能夠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中獲得他人的好感。
★使用禮貌用語,如“謝謝”,“再見”,“對不起”,“沒關係”等,不要對別人說粗話、做不禮貌的動作。
★主動和同學打招呼問好,可能幫助打開友誼大門。
★在和同學的交往中,寬容同學的缺點和過錯,不要為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
★與人交往要注重的是給予,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希望得到回報。
★不要無故地打斷他人的講話,當別人在說話的時候要認真地傾聽,不可以心不在焉或是隻顧做自己的事情。
★不要在背後議論別人,也不要打聽別人的秘密和隱私,更不可以把別人告訴你的秘密大肆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