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輕鬆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2)(2 / 3)

4.要適時地表揚孩子

當孩子主動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了,或者能自覺保持房間裏的衛生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表示出讚許。父母可以為孩子添置一些房間裏的小擺設,以此作為獎勵。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加積極地保持房間裏的秩序和衛生。如果孩子總是不能夠自己收拾房間,或是總是不能夠保持房間裏的衛生,這時父母也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懲罰。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認真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間,把收拾房間作為自己的一種責任。

孩子受欺負了該怎麼辦

有的父母在家裏總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實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孩子以牙還牙,會使孩子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有可能他也會去欺負他人。

媽媽從幼兒園接回丹丹,發現她的手上有一塊青紫,還依稀可辨出是兩排小牙印。媽媽問:“丹丹,這是怎麼回事?”丹丹說:“壯壯咬的。”“他為什麼咬你?”“他跟我搶玩具,我不給他,他就咬我了。”媽媽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寶貝,從來一個手指頭都沒動過,可到幼兒園,就被小朋友咬了,還這麼厲害。媽媽繼續問:“那你打他了嗎?”“沒有。”“那你怎麼辦了?”“我就哭了!”“你這孩子,他咬你,你就應該咬他!”

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之後,心裏肯定不舒服,但父母要學會正確對待這樣的事。

父母的不當做法有以下幾方麵,希望能引起注意。

1.教孩子以牙還牙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說:“別人打你,你也打他!”其實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孩子以牙還牙,他會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有可能也成為具有攻擊性的孩子。而且,對於那些生性比較軟弱的孩子,再怎麼教也是教不會的。

2.父母介入孩子的糾紛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負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幫孩子出氣,也有的父母找到對方父母,理論一番,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記仇,一會兒就好。如果父母親自出麵,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

3.教孩子不和打人的孩子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如果僅僅因為這個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這其實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變得懦弱。因為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在經曆、在嚐試、在體驗,孩子間會通過這些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

父母應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有益的經驗,教孩子身手敏捷。比如在家裏時,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逐漸學會躲避危險。在外時,也允許孩子和要好的小夥伴之間打鬧,這是他們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這種遊戲,他們也能學會躲避危險。當孩子和他人出現爭執的場麵,父母可以觀察他們如何處理,當他們無法正確處理時,再幫他們解決,經過這樣的交往,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處理問題的。

那麼,孩子受欺負後,父母該如何處理此事呢?

1.不急於下定論

看到孩子哭哭啼啼,滿臉受委屈的樣子,父母頓生疼愛之心是很自然的,但不能就此不分青紅皂白地咋咋呼呼:“誰欺負你了,告訴爸爸,我找他算賬去。”或“誰把你的衣服弄髒了,讓他媽媽幫你洗。”這樣,會使孩子造成“爸爸、媽媽向著我”的感覺,有時候因不明事情的真相,容易把事情搞糟。

2.了解事情的經過

父母應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隻有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能發表意見。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父母不能給予諸如“是他先動手打你的,是嗎”,“你沒有動手,對嗎”等誘導或暗示,而是鼓勵孩子做個誠實的人,講真話。

3.和孩子共同分析

孩子受欺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別人無意識的行為。如某個孩子在追逐嬉戲時撞倒了自己的孩子,或在做遊戲時,因沉湎於某一角色(如解放軍)而打了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如特務)。其二,歸根結底是自己孩子不對。有時候,孩子確實被別人欺負了,但事情的真相是,他昨天欺負了別人,或他自己的言行導致了別人的正當“防衛”,乃至發生了“防衛過當”。其三,確實有一些專橫跋扈的孩子,他們常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根源,有利於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圓滿地解決好糾紛。

4.問問孩子“你準備怎麼辦”

凡事都由父母和教師拿主張,這是孩子獨立性不強的表現。因而,在找到孩子受欺負的根源後,父母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想一想該怎麼辦。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麵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態度,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