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人分享
不懂得和別人分享的人是自私的,這種人是從來不會去幫助別人的,即使是他做了什麼幫助別人的事情,也可能是另有所圖的。所以,想讓孩子養成幫助別人的習慣,首先應該讓他學會和人分享,讓他體會到和人分享的樂趣。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媽媽帶著女兒去公園玩,來到一個小亭子裏,媽媽打開裝零食的小書包,女兒拿出她最愛吃的小熊餅幹快樂地享受著。這時,一個哭泣的小男孩也來到了小亭子,並且一邊哭一邊叫媽媽。媽媽對女兒說:“這個小弟弟可能是找不到媽媽了,我們把他送到公園管理處,好嗎?”女兒點點頭。媽媽再看向小男孩,隻見他眼帶淚花地看著女兒手中的小熊餅。女兒好像也察覺到了,於是下意識地用手捂住了小書包。“如果是你找不到了媽媽,現在是又急又餓,你希不希望吃一塊餅幹?”媽媽耐心地引導女兒。女兒想了想,把手伸進了書包,拿出了她最愛的小熊餅幹。
雖然孩子的年齡小,但是他們有著善良的心地和單純的想法,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的參與意識和分享意識,使孩子對幫助別人產生興趣,並且通過幫助別人可以得到一種滿足感,經過時間的錘煉,孩子的這種美德意識就會在他們體內生根發芽,並且逐漸在他們心中形成一種可以影響他們今後人生的良好品質。
3.鼓勵孩子幫助別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可以增強孩子助人為樂的責任感;還可以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如果一個人隻想到自己而不能給予別人幫助,那麼,他就是一個自私的人。當然,這樣的人就會被孤立起來,同樣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所以,讓孩子邁出助人為樂第一步就是鼓勵孩子去幫助別人,這也是關鍵的一些。
有時當孩子準備把座位讓給一位老人時,父母不要心疼孩子而阻止孩子的善行,應該給予鼓勵、欣賞、讚揚,證實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4.以身作則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要知道,一個人的品質和習慣並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夠養成的,也不是說隻通過一次教育就可以成功的,而是經過長期而有效的教育,以及各個方麵的努力、多方麵的原因才形成的。這段時間,父母的引導和示範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給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榜樣,那麼所作的所有努力就會功虧一簣。所以,在讓孩子養成幫助別人的習慣時,父母一定要身體力行地去幫助他人,這樣的教育不需要語言的說教,隻是一種環境的熏陶。
5.尋求幫助
一般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有了獨立的願望,並萌生自我意識。那時候的他們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尤其是對父母的包辦或擺布會產生反感。他們更喜歡自己動手去做,即使做不好也不會尋求援助。有時候,本來是一件可以通過別人的指點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就因過不了“自尊”的關卡而使他對事物認知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範圍內。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告訴他誰都有解決不了的事情,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讓他明白向別人求助並不表示自己是個弱者,也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而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