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3)(2 / 3)

7.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利

常言道,童年是或者應該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但心理學家對這個說法持保留態度。孩子向來對一切事情都沒有做主的份兒,不論是晚餐吃什麼,還是家裏要買什麼東西,他們都不能過問。孩子都有這種無力過問的感覺,因而童年可能並不像成人所想的那麼愉快。因此,讓孩子自由地做一些選擇,是培養他形成快樂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父母在大多數事情上不能不做主,但有些事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例如聽任兩歲孩子吃黃瓜而不吃胡蘿卜,或讓6歲的孩子從父母準他看的電視節目中挑選一個來看。即使在這個層次,兒童也會學到如何選擇就能令自己開心。

8.不要苛求孩子完美

孩子畢竟是孩子,各方麵的能力有限,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父母不可太過於追求完美,父母如果總是對孩子表示不滿和批評,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所以,下一次當你再要抱怨的時候,先想一下,這個過錯是不是跟他們的年齡有關?10年後他們還會這樣做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別再嘮叨個沒完。

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品格

一個懂得幫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的幫助,才會有更多的朋友,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父母要積極培養孩子幫助他人的好品格,鼓勵孩子去幫助他人。

現在的很多孩子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家裏麵也都是處於一種隨時被照顧的地位。這就減少了他們去關心、照顧別人的機會,有的甚至會很少想到別人,除非是他們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這一切看起來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可是,這些卻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不利於孩子形成優良的品格;不利於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和人相處;它甚至會妨礙到一個人的學習以及事業上的成功。

樂於助人是一種高尚的品質。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會難以理解,因為他們可能對此沒有明確的認識,還不懂得它的社會意義。可是孩子們都是極富同情心的,他們的同情心就是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精神基礎。

樂於助人的對立麵就是自私,自私是一種人的本能反應,這種本能是必須靠道德的約束力才能加以調和的。有些孩子會喜歡主動幫助別人,會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對待;有的孩子則對別人的事絲毫的不關心,認為那是別人的事情,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一個自私的人的生活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因為他沒有朋友、內心孤獨。一個自私的孩子也隻會遠遠地看著別人在一起玩的興高采烈,自己一個人站在旁邊,這隻是因為他的自私讓夥伴都遠離他。所以,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因為這不隻是在幫助別人,同時也是讓你的孩子健全他的性格。

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品格呢?

1.尊重他人

培養孩子幫助別人的習慣也和培養孩子其他方麵的習慣一樣,一定不要強迫他去做什麼,而是要讓他把這些作為一種助人為樂趣的習慣。讓他從家庭中懂得仁愛、友情、親情、付出與給予等方麵的善行給他所帶來的喜悅。

想要讓孩子懂得禮貌讓座、尊老愛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讓他學會去尊重他人,並且要付之於行動,他才會真誠的並且是不圖回報的去幫助別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經常向孩子灌輸一些關於雷鋒好善樂施、以誠待人的行為和事跡,焦裕祿扶貧濟富、全心為民的情操被世人永記於心等等事例,還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些人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讓他從中認識到尊重別人、以誠相待是受世人關注與愛戴的;讓他明白尊重他人等於尊重自己、給予與付出對等、愛是雙向的一種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