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變得更溫馨,看來是個小問題,但對孩子而言,這卻是很重要的。如果家裏亂七八糟,孩子會不希望小朋友來家裏玩。另外,井井有條的家會給孩子帶來平和與滿足。需要注意的是,溫馨不代表幹淨過頭,因為舒適才是快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幹淨過頭隻會給孩子帶來束縛。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無論是每天共同進餐,還是一起慶祝生日或節日都是相當溫馨的。過春節時包餃子、放鞭炮,過生日時切蛋糕、點蠟燭,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月末全家一起看兒童電影等,這些熟悉而親密的傳統習慣都能賦予孩子生活的意義,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另外,笑對孩子的健康有好處。有些父母喜歡在孩子麵前保持嚴肅的形象,以為這樣才有尊嚴。其實不是那麼回事,笑出聲來,並不會失去你的尊嚴,反而會讓家中充滿快樂的笑聲。
2.讓音樂帶給孩子快樂
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曆,有時聽一首好歌會讓人精神振奮,身心舒暢。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古代的西方人甚至堅信音樂可以醫治一個人肉體和心靈的創傷。現代兒童醫學研究發現,給患病的孩子聽他們喜愛的歌曲,可以減輕他們的疼痛症狀。而對於健康的孩子來說,全家在一起唱唱歌、聽聽歌,他們往往也會很快樂。
3.引導孩子迅速恢複愉快的心情
快樂的人與其他的人一樣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他們卻能很快地恢複過來。做父母的隻要指出任何困難情況都會有一線轉機,教導孩子不屈不撓,便能幫助孩子掌握這種使自己變得快樂的本領。倘若經過努力也沒能扭轉情況,父母便應幫助孩子尋求安慰自己的辦法。每個人都有應付壞心境的方法,但有些是有害的,不值得提倡的。父母應指導孩子做些能平撫其心情的活動,如聽音樂、看書、騎車、向朋友傾訴心聲等。
4.讓孩子體會親近大自然的快樂
生活在現今的高科技時代,成人們常常忘了親近大自然。對孩子來說,大自然充滿了神奇的力量,無論是雨雪、白雲,還是花開、葉落,都可以從中發掘到很多快樂。親近自然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各項感官能力、觀察能力、反應能力。
父母經常猶豫是否該讓孩子飼養小動物,例如兔子、金魚、小貓或小狗,因為它們需要時間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證自己會全力照料小動物,通常大部分工作還是要由父母來完成。不過,專家研究發現,花工夫飼養小動物是值得的。因為當孩子感到擔憂或害怕時,小動物的陪伴會讓他們更覺安心。通過飼養小動物,孩子可以學會體貼和照顧他人,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有成就感孩子自然會很快樂。
5.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
當孩子認為自己能解決一些問題時,可以讓他們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能樹立起信心,並且有了下次自己解決難題的勇氣。當他們遇到難題時,你可以按下麵的步驟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技巧:發現問題;讓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結果;幫他設計出要達到這個結果的步驟;讓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夠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別人的幫助;在他確實需要幫助的步驟上提供幫助。
6.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這些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好不好?”這時即使你在廚房做飯,也要滿足他這個願望,並適時地給予肯定:“你講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歡的這個故事,他是很快樂的。孩子的熱情能通過你的分享和肯定,轉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這些品質對他們一生的快樂都是最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