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2)(1 / 3)

“我愛爸爸,也愛媽媽,我現在記住了你們的生日,以後每年我都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在爸爸媽媽心裏,孩子的生日總是記得一清二楚。孩子過生日,爸爸媽媽四處奔走,買生日蛋糕、生日禮物,有的還要請客吃飯……然而大多數孩子卻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爸媽的生日,你記得住嗎?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調查,“你是否記得父母的生日”,根據結果顯示,多數孩子的回答讓人失望:“不記得”,“隻記得大概”,“從來沒有給爸爸媽媽過生日”。隻有四五個孩子確切地記得父母的生日,並在生日當天表示祝福。

在被調查的孩子中,不知道父母生日的約占七成以上,但對自己的生日都記得清清楚楚,並都很在乎父母是否記得。有一位女孩子幾乎可以說出班裏所有同學的生日,但是唯獨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在不記得父母生日的原因中,回答“爸爸媽媽從來不提醒,或者父母不喜歡過生日,所以記住父母的生日就不太容易”的孩子約有80%,另有少數孩子表示,父母曾經說過日期,自己沒有記住。對於忘記父母的生日,被調查的孩子都表示慚愧。

調查中,所有記住爸爸媽媽生日的孩子都表示,自己是用心給父母過生日的。有的用零花錢給父母買禮物,有的替父母做家務,還有的給父母唱生日快樂歌。在他們看來,給父母過生日是快樂和自豪的事。

記住父母的生日,是關愛父母的表現。如今包括廣告、學校都在宣傳孝敬父母,幫父母洗腳、做家務,給父母過生日。但是社會灌輸的家庭倫理教育其實並不貼切,孩子有時會覺得形式上的東西很假。真正的教育應該從小來自家庭,來自潛移默化,讓家庭的溫馨、親情感化孩子。在日本,兒子把自己的生日稱為“母難日”,自己過生日那天要請母親吃飯,向母親鞠躬。而且中國古代史書上早就把生日稱為“父憂母難日”。

孩子的降生是件美好的事,但母親要為此承受巨大的痛苦,就像老人們常說的:孩子的生日,母親的難日。孩子出生以後成了父母生活的全新目標,父母不僅把養育孩子當作責任,更視其為自己生命的意義,全身心地投入。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像一支蠟燭的燃燒,照亮的是孩子的生命,耗費的是父母的心力。父母應該讓孩子記住父母的生日,並且在那一天送上祝福,孩子也要在自己生日這一天,送上心裏的感謝。

讓孩子為父母洗一次腳

讓孩子給父母洗一次腳,會讓孩子在瞬間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他們肩上那沉重的壓力,會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父母,由此會激發孩子對父母的感恩情懷。當孩子有想為父母洗腳的意願時,父母不要不好意思或者拒絕,而應該積極地配合。

在孩子們的記憶中,都是父母為自己洗腳,然後抱自己上床睡覺。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不要說為父母洗腳,恐怕他們都很少看過父母自己洗腳的情形。

複旦實驗中學的陳老師曾經給班上的學生布置過一道特殊的作業:“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這道作業題同學們完成得並不令人滿意,在兩個班級共104名學生中,完成的有24人,僅占所有學生的23%,即使在完成的學生中,能從這次作業中有所收獲的也不到15人。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一道作業題,孩子們做起來會那麼難,結果會這麼令人失望。或許是因為父母的原因,其中有些孩子想要給父母洗腳,但是,卻被父母拒絕。他們認為沒必要讓孩子做這些,他們覺得,能自己做的事絕對不讓孩子做,所以不讓孩子給自己洗腳。

當然,孩子自己也有責任。從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和父母說“洗腳”的事,因為他們認為“父母不會配合”。這說明,洗腳的障礙不僅在動手,更在於“動口”,在於親子之間的和諧溝通。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自日本一流學府畢業的大學生,參加一間大公司新進人員的招募應征。在經曆幾回合的激烈競試之後,終於到了最後一關--社長的親自麵試。

他忐忑不安,惶惶然地走進社長辦公室,在社長麵前的椅子上坐下。社長看過他的自傳履曆後,凝視他的臉,出乎他意料地問道:“你替父母洗過澡、擦過身嗎?”

“從來沒有過。”青年很老實地回答。

“那麼,你替父母捶過背嗎?”

他想了想後說:“有過,那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那次母親還給了我十塊錢。”

在諸如此類的交談中,社長似乎已能看出年輕人未來的發展性並不高,隻是安慰他別灰心,會有希望的。麵談結束前,社長突然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一個條件,剛才你說從來沒有替父母擦過身,明天來這裏之前,希望你能為父母做一次,做得到嗎?”

他一一答應。

這個年輕人在出生不久之後,父親便過世了,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把他撫育成人。年輕人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上東京的一流學府,他的母親就靠著幫傭掙錢,供他在大學的一切學費開銷。

那天,他回到家,母親去幫傭還沒回到家。“等母親回來,要怎麼替她洗呢?”他暗自思索著:“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髒吧?待會兒她回來,便為她洗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