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1)(1 / 3)

很多孩子不懂得愛與感恩已經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愛與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責任。人有了愛與感恩之心,才能與周圍人的相處得和諧,才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是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必修之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培育孩子的愛心

培養孩子的愛心,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是極其有必要的。愛心是孩子身上最寶貴最的財富,父母對此要加以保護。孩子有愛心,才能尊敬別人,才能友善待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形成其他方麵的良好的品德。

傑西帶著兒子愛德牧到公園散步,坐下來休息的時候,傑西為兒子買來一些果凍。就在愛德牧津津有味地吃著的時候,傑西注意到不遠處坐著一個小女孩,她媽媽可能有事兒暫時離開了。傑西看到那個小女孩用渴望的眼睛看著愛德牧吃果凍,於是就對兒子說:“寶貝,給這位小妹妹吃點果凍好嗎?”

“不,我要自己吃。” 愛德牧不同意。

傑西隻好繼續耐心地對他說:“愛德牧,要是媽媽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這位小妹妹在吃果凍,你想不想吃呢?”

“想。” 愛德牧毫不猶豫地說道。

“這就對了,現在你把果凍給這位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媽媽不在你身旁的時候,那位小妹妹也會把東西給你吃的。”

愛德牧看看媽媽,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終於拿了一些果凍給那個小女孩吃。

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麵鏡子,給他們愛,他們會報之以愛,無所給予便無所回報;無條件的愛會得到無條件的愛的回報,有條件的愛會得到有條件的愛的回報。因此,不管我們怎樣把淨化和豐富精神世界的活動引入家庭生活,如果我們內心沒有愛,就不可能讓孩子學會愛。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愛,這樣才會有多餘的愛給別人,才能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就像傑西一樣,她很好地對孩子進行了愛心教育,使孩子學會了體貼別人、關心他人。隻要內心充滿了愛與關懷,孩子將來就會成為受歡迎的人。

父母可以通過對物質東西的淡化,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使其成為一個更加完美的人。比如,有一個家庭建立了一種“拾到錢上繳”的製度;一位美國婦女總是教她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東西與別人共享;另一位母親教她的孩子把食品分給陌生人吃,照顧陌生人,讓陌生人感覺到他們是受歡迎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將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就會慢慢減弱孩子的自私心理,讓他們的心中裝下別人,看到別人的存在,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付出愛心。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誌願者活動,通過一些途徑幫助孩子找到奉獻愛心的機會。比如,可以讓孩子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幫助老人,或者帶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當然,孩子們要獲得這種親身經曆的一種方法,就是參加一個當地或在全國或世界範圍內組織的助人為樂活動,沒有比這種親身經曆更能促使孩子產生愛心了。一個大學生作為誌願援外工人,參加了兒童安居工程建設後說,她真的學會了在購物甚至在買口香糖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真需要這個嗎”。她弄不懂為什麼在美國有那麼多人擁有很多財富,而另外一些人卻幾乎一天吃不上一頓飯,她希望誌願者的工作會使她所幫助的孩子們享有多一點的童年快樂,使他們有權擁有更好的生活。

讓孩子懂得感恩

現在很多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有些父母也經常抱怨:如今的孩子,滿桌子的飯菜,哪樣都不愛吃;滿屋子的玩具,哪樣都不新鮮;叔叔阿姨送來的禮物,爸爸媽媽不停地替孩子道謝,孩子們自己卻默默無聲,仿佛這一切都是他們應該得到的。爸爸媽媽在為孩子感到失望的同時,卻沒有去探究孩子們之所以如此的深層次原因——是自己忘了讓孩子對別人說謝謝。

教給孩子好的行為舉止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好的舉止可以使孩子獲得友誼、和睦的家庭關係,能在短時間內適應社會的變化。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有良好的舉止,行為舉止是需要明確教導的。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孩子會自己重複大人們從小教的東西。要教會孩子道謝,在收到禮物後打開禮物之前要真誠地道謝,或給孩子筆和紙,讓他們為收到的禮物寫感謝信,這是培養孩子禮貌和修養的好辦法。

其實,很多時候,物質的豐盛,會讓人難以懂得珍惜和感恩,尤其是孩子。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麵對這更加豐盛的物質條件,如何幫孩子們在豐盛中懂得珍惜和感恩。這無疑是父母們將麵臨的一個挑戰,也是眾多父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

麵對著不懂感恩或不屑感恩的人,我們不能不陷入深深的憂慮,尤其是當他們還是孩子時,我們更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危機。不懂感恩或不屑感恩,就會身在福中不知福,總以為所得太少,總以為別人虧欠自己太多,往往會心浮氣躁,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對社會百般挑剔,無緣由地憤世嫉俗。這樣的人,帶給社會的隻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多了,社會就會缺乏溫暖和希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我們隻有在幼小的心靈裏種下懂得感恩的種子,我們的前景才會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