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輕鬆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6)(1 / 2)

劉翔平博士認為,塑造一個人性格的重要階段是0—12歲,老師和父母都要注意對孩子情感、情緒及心理方麵的教育。80%—90%的人的智力是不相上下的,但是現在所有學校教育的模式都是發展智力的“知”覺教育,經常以成績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孩子的好與壞,缺少了感恩教育等綜合素質的“感”覺教育。

情商教育的專家吳芳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來自於他自身的需求或動機,而這種需求或動機又受情緒情感的支配。那麼,要解決孩子的叛逆、厭學、網戀等問題,就要重視“情商”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學,都開設有心理活動課,孩子們可以在這裏抒發情感,陶冶情操。目前,部分學校也擁有了心理谘詢室,不過谘詢老師大多是由語文老師兼任,很少有專業的心理老師。吳芳老師認為,過去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把教師奉若神明,希望老師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民。而現在有不少家長都認為,自己給學校交錢就是讓老師教孩子,孩子有錯就是老師有問題,從不認為孩子自己有問題,而孩子對家長與老師的關係是很敏感的,這樣就容易讓孩子學會“推卸責任”——自己犯錯卻責怪老師。

為了彌補孩子在情商方麵的教育,讓孩子們遠離“成長問題”,現在已有多家教育機構涉及到了孩子的“情商”教育。據悉,目前不管是家長還是教育機構都已經意識到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情商教育卻成為業內關注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情商就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行為、意誌、與人交往的能力、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心理脆弱、行為偏激的孩子,一旦走入社會就很難適應,遇到複雜情況往往會束手無策、不知所措,僅僅擁有高智商而缺乏情商的孩子,其創造力就很難挖掘、開發。

教育專家認為,要讓孩子遠離“成長問題”,父母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怎樣回答孩子關於性的問題

回答孩子的性問題要簡潔,不要扯七扯八。有時候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徹底地掌握有關性方麵的知識和學問,而僅僅是為了達到糾正孩子性心理方麵的問題,使他不會形成錯誤的性觀念和態度。

父母被孩子問及有關性的問題時,例如:“嬰兒是從哪裏生出來呢?”或是“為什麼結婚以後會生娃娃?”這時,很多父母就會提心吊膽,而在無意中端起架子來。其實,經由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的傳播,幾乎可以說有關性的內容泛濫成災。父母必須正視這一問題。至於要回答到哪一種程度較為合適呢?會不會在告訴小孩以後,引發其不必要的興趣呢?這似乎會讓人覺得有點擔心。不過,與青春期的孩子不同,隻要是正值發問期的幼兒,問及這方麵的問題,並不需要端起架子來。對於孩子而言,“為什麼嬰兒會生出來?”“為什麼鳥回飛?”“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等問題,都是以同樣單純的心態發問的。因此,隻要坦率地用恰當的言辭來回答即可。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提出這方麵問題的時候,父母用語言對孩子進行性方麵的教育就算正式開始了。一個兩三歲的男孩指著生殖器天真地問父母:“這是什麼?”的時候,父母的正確態度應是自然地告訴他:“這是你的小雞雞。”

父母的態度應該像告訴孩子哪是耳朵,哪是眼睛那麼自然。故弄玄虛、大驚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難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感。當孩子問這類問題的時候,他並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隻不過是想知道正確名稱而已。

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來源”問題時,常借故說:“你是撿來的,是樹上長出來的……”不正確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問題在於,孩子會感覺到父母不想讓他知道“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問題是神秘的。當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已經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時,心中盡管存在著很多困惑,也不會向父母坦誠地詢問了。因為他曾經在父母那裏碰了壁。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幫助孩子度過性覺醒和性困惑的心理時期。

回答孩子的性問題,應遵循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平靜、坦誠、自然的態度至關重要。由於孩子畢竟還不成熟,回答可以簡單一點。關鍵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以免導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