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1)(2 / 3)

盧梭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感恩之心,是對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和雨露。心中常存感恩之情,是一種可貴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感恩,並非一定要付出多少,就像這些孩子,一聲“謝謝”就足以讓他們的老師感到欣慰和驚喜;感恩,並非一定要求多少回報,它更體現為一種對父母、師長以及社會和祖國的認同、尊重。

我們的民族並不缺少感恩的傳統,學會感恩,從來就是我們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麵,古聖先賢不知教導了我們多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等均為人所熟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尤其要讓感恩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重視家庭、學校、社會的引導、激勵和熏陶,讓孩子多經曆磨礪,在滿足與缺失中感悟生活,從而不斷懂得感恩和回報。

誰都知道,禮貌用語可以在人們之間有效地營造友好氣氛,促進相互理解,緩和衝突,化解矛盾。沒有這些潤滑劑,雖然不至於讓機器的馬達停頓下來,但起碼會增加摩擦,而出現許多刺耳的聲音,搞得人心煩意亂,沒有一點好情緒。

隻要別人給孩子禮物,無論這禮物多麼小;隻要別人幫助了孩子,無論這幫助多麼微不足道,都應該讓孩子明確地表達內心的謝意,不要把感激隱藏在心裏。感謝的不是禮物而是心意。孩子所能看到的,隻是眼前有具體價值的東西和對它最直接的感受,而看不到贈送者和幫助者一片拳拳之心。當家長教他們說“謝謝”時,他會錯以為感謝的是那件禮物,或別人為他做的事情。如果做父母的不把孩子的認識引向對方的內心世界,孩子就可能會意識不到別人對他的關懷。感謝是禮貌而不是交易。別人善待於你,你對他說“謝謝”,這是一種禮貌。即使是孩子做得很出色,如鋼琴比賽取得了第一名,而領受應得的獎賞時,也要對頒獎的人說“謝謝”。

當班裏的孩子得到了同伴和老師的幫助時,你有沒有提醒孩子說聲“謝謝”呢?當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給予的關愛時,你有沒有告訴孩子應該說聲“謝謝”呢?再試想一下,當讓孩子幫忙拿來一本書或遞來一支筆時,你自己有沒有對孩子說“謝謝”?當孩子把灑落滿地的碎紙片撿起來時,你自己有沒有對孩子說“謝謝”?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一個“學會感謝”的示範,那麼可能就是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上的失職。

有人說:“感恩之心是沉睡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最美的天使。”作為家長,應該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喚醒孩子心中的“天使”,讓他們的生活中永遠飄散著愛的芳香,因為有愛才會有快樂,有愛才會有幸福。

可以試著讓孩子在計算機上打出感謝信,鍛煉他們的計算機技能,感謝信上可有一張拚貼畫、一張照片、一幅畫都可以鼓舞他們的創造力,許多孩子喜歡這麼做。給他們的感謝信一些評價,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表現自己。讓孩子先寫完感謝信再動禮物,這種方法很有效。

感恩,既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更是對責任與道義的承擔。知恩圖報,心中充滿了感恩之情,就會想到回報,想到奉獻,就會把這種無私的愛變為“大愛”、“博愛”,把它播撒給更多的人,回報整個社會。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擁有充滿著喜悅、幸福和希望的美好人生,我們的社會也才會更加和諧。

讓孩子學會關愛父母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然而,很多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卻沒有很好地教育孩子應該去體貼父母,於是孩子就變得“冷漠無情”。作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讓孩子體會父母養育之恩,產生體貼之情,進而學會愛父母。

小興的小姨生病了,小興的媽媽前去探望。來到小興小姨的家,前來開門的是小興的表妹瑩瑩。

“姨,您怎麼來了?”瑩瑩把阿姨迎到屋裏。

“我聽說你媽媽生病了,這幾天你爸爸又不在家,我不放心。”

“沒關係,我可以照顧我媽媽。”

聽了瑩瑩的話,小興的媽媽並沒有當真,隻是覺得一個6歲的小女孩能夠有什麼用。然而,當她看到妹妹床前的熱水和藥之後,她是徹底驚訝了。

“這些都是瑩瑩做的?”小興的媽媽問。

“是啊。”瑩瑩媽媽微笑著說。

“到底是女兒貼心啊,小興才不會這麼做呢。上次我生病,他不僅沒有幫我端水送藥,還讓我給他做飯呢。”小興的媽媽感歎道。

“這不是兒子或是女兒的問題,以前瑩瑩也從來不關心我們。後來她爸爸說,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女兒就會變得冷漠無情,因此,我們才下定決心讓女兒學會關心父母。”瑩瑩的媽媽解釋道。

“真的嗎?你們是用什麼方法讓瑩瑩變得這麼乖的?”

“也沒有什麼,隻是在平常的時候讓她知道爸爸媽媽是多麼辛苦地在養家,在吃東西的時候要先讓爸爸媽媽吃,慢慢的,她也就懂了。”

“嗯,我也要想辦法讓小興學會體貼父母了,讓他向瑩瑩學習。”

當父母為孩子的成長投入滿腔心血時,孩子們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歲的孩子,對父母的說教有強烈的逆反心理。這時,父母應該靜下心來與孩子進行交流,告訴他你的困難、辛苦以及工作狀況,讓孩子去理解自己、關心自己,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