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1)(3 / 3)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旅館中有三個黑人孩子正坐在大堂的椅子上七嘴八舌地開著“會議”,三個人的小腦袋幾乎都貼在了一塊兒,孩子們的母親此刻正在服務台辦理住宿手續。

每個孩子手裏都拿著筆和紙,在他們的旁邊還放著幾個信封。他們是要在這寫作業嗎?還是在寫日記?還是……不,不是!孩子們說他們是在給母親寫感謝信!

給母親寫感謝信?前所未聞!

原來,給母親寫感謝信,是孩子們的母親給他們規定每天必做的“功課”,不規定內容,隻要發自內心,隨便他們寫什麼感謝內容!

老大寫了八九行字,不過內容看上去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是誇獎天氣與自然景色的。

老二寫的稍少一些,是描寫昨天吃的食物好極了。

最小的妹妹寫的就更少了,甚至連一個整句的話還不會寫,她在紙上寫著:媽媽對我笑,我吃得飽。

多麼可愛的三個孩子!多麼有心的一位母親!實際上,我們身邊的每一位母親,也都在為自己的兒女付出。但是,卻沒有幾個讓孩子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如何愛父母。父母在關愛孩子的同時,請讓孩子也學會去關愛父母。

1.父母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父母的一言一行,很自然地就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終身難忘,所以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要孩子愛父母,父母的言行就要為孩子起到“愛”的示範作用,用自己美好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2.父母要孩子愛自己,首先自己要愛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愛的情感恰到好處地給予孩子,要以尊重、民主的態度去處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生活上關心、體貼孩子;學習上鼓勵孩子積極向上;品德上嚴格要求孩子。孩子的一些健康的、合理的精神需要,如買課外書、玩具、參觀、遊覽等,父母隻要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予以滿足。

有些父母采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封建式教育,他們與孩子相處,總是以父母為軸心,“老子說了算”。孩子不聽話,打;成績不好,打;犯了錯誤,打,他們總是想用一個簡單的“打”字來解決一切問題,這樣做的結果隻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仇視心理,這樣怎麼會讓孩子去愛父母呢?

3.讓孩子用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

孩子對父母的愛不僅表現在言語上,更表現在行動上,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在行動上關愛父母。

(1)讓孩子對父母有禮貌

對父母有禮貌是孩子愛父母的表現,也是愛父母的起碼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須嚴格要求孩子:平時與父母說話要用禮貌用語;父母問話要認真回答,等等。

(2)引導孩子分擔家務勞動

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僅能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也能增添孩子愛父母的情感,如:爸爸燒菜沒佐料,可以讓孩子去買;星期天媽媽為全家人洗衣服(也包括孩子的),可以讓孩子把全家人的手帕洗一洗;下雨了,讓孩子把晾在外麵的衣服收回家。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懂得,不能總是讓爸爸、媽媽關心、照顧自己,自己也要關心、體貼爸爸、媽媽,要為他們分擔一些家務勞動。

(3)讓孩子從小學會體貼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免不了會有遇到困難或是感到痛苦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教育孩子體貼家長的困難與痛苦。如:媽媽生病了,爸爸可以讓孩子為媽媽端湯喂藥。平時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談談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勞動的忙碌與辛苦,讓孩子理解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接受父母的意見,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心,多安心工作。經常這樣引導,孩子就會懂得體貼父母。

讓孩子記住父母的生日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父親的擔憂日,要讓孩子在自己生日時向父母深深鞠一躬,表達自己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同時,還要讓孩子記住父母的生日,並且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自己深深的祝福,讓孩子對父母的養育報以深深的感謝。

嘟嘟這幾天特別高興,爸爸問她為什麼,她一邊扳著指頭一邊算著說:“你看,還有十天,我就要過生日了,到時候,你和媽媽肯定會送我好多禮物,所以我開心呀!”

爸爸說:“應該開心。我們記得你的生日,但你知道我和你媽媽的生日嗎?”

這個問題可難壞了嘟嘟,她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種事,而且爸爸媽媽也沒有提起過,最後她不好意思地告訴爸爸她不知道。爸爸告訴了嘟嘟自己的生日和她媽媽的生日。

爸爸說:“你看,爸爸媽媽每天這麼忙,還記得你的生日,因為他們愛你,難道嘟嘟不愛爸爸媽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