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2)(2 / 3)

母親回來後,見兒子預備好水盆,要為她洗腳,覺得很奇怪便說:“腳,我還洗得動,我自己來吧!”

年輕人便將自己為何想為母親洗腳的原委說一遍,母親理解後,便依著兒子,坐在已準備好的椅子上,把腳放進兒子端來的水盆兒裏。當他握著母親的腳時,才猛然發現母親的那雙腳,在歲月的侵蝕下,已似木棒那樣的僵硬。他情不自禁地摟著母親的腳,潸然淚下。通過給母親洗腳,他感受到母親為了他辛勞一生。

第二天,他如約到那家公司,很傷感地對社長說:“我能不能被錄取,對我來說已經微不足道。現在我才明白母親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是你使我明白了在學校裏沒有學到的道理,謝謝社長。如果不是您,我恐怕不會握到母親的腳。我隻有母親一個親人,我要好好照顧她,再也不能讓她受苦了。”

社長點了點頭,說:“你明天到公司來上班吧!”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個人擁有良好品德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情心是關懷、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會品格形成與社會交往技能組成的基本元素,沒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會體會別人的感受。家長要保護孩子的同情心,防止孩子成為冷漠、孤僻、不合群的人。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一個時期孩子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在孩子處於幼兒時期,如果父母能充分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那麼,他們就能在幼兒教育生活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要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父母需要隨時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將事物“擬人化”,例如:孩子在做遊戲時,為了教育孩子不要把牆壁弄髒,不要把小凳子弄壞時,可以這麼對他說:“如果你摔了小凳子,它一定會疼的,如果你把它的腿弄斷了,它走起路來多難受啊!”或者“牆壁可愛幹淨呢,如果弄髒了,它就不跟你做朋友了。”孩子聽了以後會非常注意,還會擦擦凳子,撣撣牆壁上的灰塵。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比如說,孩子踩到小草時,家長要告訴孩子:“踩到小草身上,小草會疼的。”當孩子折花朵時,家長應告訴孩子:“花朵被你折斷了,它會死掉的,這樣它的媽媽會很難過的。”。孩子的心靈都是非常善良純潔的,他為了不讓這些花草受到傷害,就會盡力保護它們。此外,父母還可以利用這些擬人化的事物來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他們產生移情心理,把對花草樹木的愛與同情轉移到對身邊的人和事上來,進而培養出他們的愛心和同情心。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還要從製止孩子嘲笑他人著手,比如讓孩子對殘疾人產生同情心,對比他弱勢的人產生同情心,並能夠主動去幫助別人。父母可以讓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世界,讓他們親身體驗他人的痛苦。例如,在家裏可以讓孩子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體會盲人的痛苦,其意義正在於:孩子一旦體驗到殘疾人的痛苦,就會產生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克服欺負他人的殘忍行為,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同情心的起點。

同情心是關懷、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會品格養成與社會交往技能組成的基本元素,沒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會體會到他人的感受,自然也談不上關心他人,與他人分享了。同情心是分擔和感受他人憂傷的一種能力,是對是非觀點提供支持的一種非常關鍵的情感,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強對別人想法的理解,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別人的痛苦、困難,這種感受可以讓孩子更寬容、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並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主動想到幫助別人。而缺少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冷漠、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他們也就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分擔別人的痛苦或需要。

讓孩子學會為他人著想

有些孩子自私、任性驕橫、目空一切、以我為中心,他們的心中所想到的隻是自己。麵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讓他們懂得“愛人者,人也愛之”。要讓孩子知道,隻有學會為他人著想,才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一個牧場主養了許多羊。他的鄰居是個獵戶,院子裏養了一群凶猛的獵狗。這些獵狗經常跳過柵欄,襲擊牧場裏的小羊羔。牧場主幾次請獵戶把狗關好,但獵戶不以為然,口頭上答應,可沒過幾天,他家的獵狗又跳進牧場橫衝直撞,咬傷了好幾隻小羊。

忍無可忍的牧場主找鎮上的法官評理。聽了他的控訴,明理的法官說:“我可以處罰那個獵戶,也可以發布法令讓他把狗鎖起來。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你是願意和敵人作鄰居呢?還是和朋友作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