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4)(2 / 3)

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讓他在與同伴共同活動時共同分享快樂。同時,也要時常在生活中讓孩子有分享的機會,比如,在吃水果的時候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他分配得合理,應及時表揚強化。

4.讓孩子擁有不用分享的“寶貝”

很多孩子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總會有幾樣玩具舍不得和人分享,這些玩具要麼是孩子非常喜歡的,要麼就是對孩子來說具有某種意義的。因此,父母要對這些情況有一個了解,不要強迫孩子把所有的玩具都與人分享,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寶貝”。

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

一個揮金如土、貪圖享受的“小少爺”或“大小姐”,將來很能成為艱苦創業的棟梁之才。節儉是一種美德,它不僅能使我們的家庭富裕、溫馨,還能培養孩子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

某小學開學剛開學,組織了一次特殊的展覽。“展品”都是該校學生們丟棄的文具,包括橡皮、小刀、直尺、膠棒、圓珠筆、塗改液等,堆得像小山一樣。重要的是,這些文具幾乎還都能用。

尚能使用的文具為何無人認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們還沒有珍惜自己物品的意識,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

在這一代孩子的鉛筆盒裏裝滿了幸福,而這幸福來得太容易。父母們都覺得自己當年沒條件,而現在有條件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學習。於是孩子學習上要什麼給什麼,缺什麼買什麼。這就導致孩子不拿這些小東西當回事。

關於節儉,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從一無所有變成一個全城最富有的人,許多人就去找他詢問致富的方法。富翁說:“假如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晨在籃子裏放進10個雞蛋,每天晚上再從籃子裏拿出9個雞蛋,最後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總有一天,籃子會滿起來,”有人回答,“因為每天放進籃子裏的雞蛋比拿出來的多一個。”富翁笑著說:“致富的原則就是在你放進錢包裏的10個硬幣中,最多隻能用掉9個。”

這個故事要說的是:除非養成節儉的習慣,否則你永遠不會積聚財富。一元錢對你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它卻是財富得以生長的種子。如果一個人能夠節儉地利用自己的收入,盡量減小開支,不支付不必要的消費,那麼幾乎所有人都能夠自給自足。但不幸的是,這卻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一件事情。許多人甘願艱苦地工作,但是能夠做到生活節儉,量入為出的人卻非常少。那些把辛苦工作賺來的錢立刻就花掉的人,他們的收入沒有多久就會被吃喝一空,他們從不拿出一小部分作為積蓄,以備在疾病或者失業等緊急情況下使用。所以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他們陷入了困境,甚至要破產。這些從來不為將來準備的人不會比一個乞丐過得更富足。

在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上,父母們完全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我們不妨就以孩子常用的作業本來說說。

鵬鵬上五年級了。平時他的作業本沒用完就急著換新的。看著一本本沒用完的本子,媽媽很心疼,多次提醒他,但收效甚微。放假前,媽媽讓他把未用完的作業本整理一下,清點出來。清點完了,媽媽問:“一共有多少頁沒用的。”答:“96頁。”“能訂幾個本子。”“每本30頁,可以訂3本。”“如果我今天不讓你清點,你就把這些當廢紙扔了吧?”鵬鵬低下了頭。媽媽又說:“一張,兩張紙,看起來不起眼,但積少成多,不用了,就是浪費。你平時最愛看書,你也知道造紙是多麼不容易!但你卻毫不心疼地把一本本沒用完的本子丟掉,這不是幾角錢的問題,這樣長期下去,你就會養成大手大腳、不注意節約的壞習慣。節儉,可是做人的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