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4)(3 / 3)

節儉其實就是一種理財教育,因為節儉就是一種理財觀。隻是有許多父母刻意避免在孩子麵前提到“錢”字,生怕過早讓孩子接觸錢而形成對金錢的錯誤認識。而在美國,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3歲就已經開始;在英國,政府決定在小學就開始設置理財教育課,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開設不同的理財教育內容,讓孩子從小就正確地對待金錢和使用金錢,並學會初步的理財知識和技能。

現代消費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不斷更新換代,它們不僅吸引著成年人的目光,對喜歡追求時尚的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然而,生活在富裕國家比利時的孩子們,卻從八九歲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細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錢。在比利時,常常能聽到孩子們說“我還沒有攢夠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能用”之類的話,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在給零花錢方麵是絕不會遷就他們的。在比利時父母眼中,零花錢是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條件。

翻開比利時孩子們的德育課本,你很難在裏麵找到專門教育孩子要節儉的話語或經典故事,因為學校和父母們更注重從生活道理上對孩子言傳身教。

布裏吉是5個孩子的母親,其中3個孩子用慢慢攢錢的方法買了手機,目前還有一個孩子正在攢錢,準備在3—5年後買一台電腦;還有一個孩子用向父母借錢的方法買下了自己喜歡的一張遊戲碟,但後來3個月的零花錢也被陸續扣掉了。這張碟對孩子來說得來不易,他付出的是3個月沒有零花錢的“代價”,學到的卻是在消費麵前應有的謹慎和思考。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節儉意識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生活能力。父母的消費方式和行為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方麵,父母應謹慎行事。在花錢之前,可以先製定一個消費計劃,告訴孩子哪些該花、怎麼花。同樣,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也應建議他們存一部分,並幫他們製定一個有計劃的消費“目標”。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由此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給孩子製定零花錢標準,尤其應該符合孩子的實際需要,不能孩子一張口就給,更不該給孩子買大量禮物、品牌服裝和時尚用品。因為錢來得太容易對孩子們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它不僅會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還會使他們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給他們將來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為了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建議父母們從以下幾點做起:

★教育孩子正確認識金錢的含義。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和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

★教孩子學會花錢。孩子的消費行為是由被動逐步走向主動的,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應該教孩子買東西,如何用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錢保管好,防止丟失、被竊。讓孩子養成先認真思考再花錢的習慣,避免盲目消費。讓孩子“一日當家”、記收支賬,是教孩子學會理財、培養節儉品質的好方法。

★教孩子學會積累。孩子手裏的零用錢、壓歲錢應該有計劃地使用,適當積累。讓孩子在存錢、用錢的過程中養成節儉的好品質。

★教孩子懂得量入為出。要讓孩子明白,花錢必須有經濟來源,花錢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經濟富裕,也要盡量節儉。

★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費。讓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來之不易,隨意浪費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讓孩子經常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