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為多元智能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力發展需要有關這一智力領域的媒介或材料輔助。即多元智能的發展需要豐富、適當的學習資源作為學生智力發展的外部條件。

在《多媒體技術應用教程》這門課中,關於硬件方麵的知識,應盡量提供實物進行教學,如講解掃描儀係統的組成及其工作原理時,可提供掃描儀實物及其圖片、文字說明等。另外,由於這門課程會涉及到讓學生動手去學、去做,這樣可以盡量為學生提供帶有網絡通訊及其各種應用軟件的學習環境。

多媒體信息係統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技術的完美結合,正好為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營造最理想的環境。眾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具有信息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呈現方式的多樣性、過程的交互性等特點,其信息的組織與管理均采用超文本鏈接技術,以網狀的結構非線性地組織和管理學習內容。

借助Internet提供的各類搜索引擎,我們可以迅速地檢索到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資料。網絡技術一方麵可以幫助教師選擇和設計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智力特征提供適應性的學習內容,將多元智能與學科課程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實現因材施教;另一方麵也為學生運用其優勢智能發展弱勢智能,開展個性化學習提供資源和便利。

(3)針對學生的智能特點設計教學活動

《多媒體技術應用教程》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同時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這樣的一門課程,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各種智能,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優勢潛能;創設各種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的視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促進學生多種智能的組合,使學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點進行有效的學習。

(4)為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提供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

加德納將評估定義為“為獲得個體技能和潛力等信息的過程”。這種評估過程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反饋;另一個目的則是為除學生以外的其他人提供有用的資料。

加德納認為,評估應是自然學習環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學年學習結束時強製“外加”的內容。評估應該是在個體參與學習的情景中簡單、自然、輕鬆地進行。在終結性評估中,可以采取統一考試的形式。

最終的評價應綜合考慮情境化評估、階段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最後得出一個對所有學生都合理的評價結果,並將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中的檔案資料返還於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智能情況,了解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去努力實現自己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

(1)多元智能理論一經提出便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好評,並成為眾多國家教育改革運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比如我國的新課程改革。

(2)多元智能理論被廣泛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僅在美國就有上百所“多元智能學校”或“加德納學校”。這些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學校也報告了激動人心的結果。

比如,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了,學習困難學生有了更積極的表現等。在我國以此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教育實踐活動也已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3)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顯著。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多元智能持續被眾多學術著作、論文、教科書、網站等載體提及。在我國教育圖書市場上貫以“多元智能(力)”字樣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僅翻譯作品或詮釋性作品就不下幾十部。

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

(1)積極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順應時代要求,對傳統的智力理論提出了挑戰,衝破了當時傳統單一的智力模式;它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為人道的評估體係,為進一步認識和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有力的理論依據。

同時,它為學校教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如多元智能理論與課程整合,建立多元智能學習中心等;它利於營造一種激活個人潛能的文化環境,如創造一個視覺化的學習環境、適當改變座位安排,以激活學生空間智能。

(2)消極評價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多元智能理論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充分的實證研究;有些學者認為加德納混淆了才能、能力和智能等概念,對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記憶沒有進行解釋。

同時,它與某些智力理論在本質上極為相似而不具創新;對其未來的發展提出質疑,包括多元智能理論從人類到其他物種甚至人工智能領域的推廣、多元智能理論當前及未來的理論價值、研究方向等;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實踐易產生忽視基礎知識教學、智力開發表麵化、評價難以操作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