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社交禮儀(1 / 3)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社會人,交際是我們與人相處的關鍵。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是交際生活的鑰匙。而且人類越進步,生活越社會化,禮儀就越顯得舉足輕重。禮儀作為一種潛在資本,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魅力、風度和教養,還體現著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和價值觀。

了解和掌握現代禮儀有助於提升自身素質,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從而促進發展各種人際關係,建立適合自己的人際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搭建成功的橋梁。

社交禁忌

一些國家的社交禮儀

加拿大。加拿大國民主體是英法兩國移民後裔。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相對內向;法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天主教,講法語,性格較為開朗奔放。相比美國人,加拿大人要保守一些的。在社交場合,一般都慣行握手禮。雖然也行親吻和擁抱禮,但它僅適合於熟人、親友和情人之間。

法國。法國人愛好社交且善於交際,天性浪漫並渴求自由但自律較差,自尊心強,偏愛“國貨”。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采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麵禮。

德國。德國人法製觀念,時間觀念都極強,尊重傳統,待人熱情。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視禮節和稱呼。

波蘭。在人際交往中,波蘭人舉止優雅,語言文明,彬彬有禮。同時他們比較重視稱呼。比較常用的見麵禮有握手禮和擁抱禮,還有民間通用的吻手禮。

俄羅斯。俄羅斯人素來是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稱著於世。他們慣於和初次見麵的人行握手禮。

墨西哥。墨西哥熟人見麵常采用擁抱禮與吻麵禮。通常情況下他們比較禮貌的做法是,比約定時間晚上一刻鍾或半個小時左右。

巴西。巴西人一般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就說什麼;並且他們大多幽默風趣,愛開玩笑。社交場合往往都以擁抱或者吻麵禮作為見麵禮節,在十分正式的活動中,才行握手禮。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見麵禮,如握拳禮、貼麵禮。

埃及。埃及人在行握手禮時不能用左手;女性親友見麵時會行吻麵禮;向尊長表示謝意或是向恩人致謝時用吻手禮;情侶之間用飛吻禮;此外還有擁抱禮等。

南亞諸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一般會彬彬有禮地搖頭:向左搖表示讚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

西方忌諱“13”的由來

為什麼人們會忌諱“13”這個數字呢,關於這個忌諱的由來,有以下兩種比較普遍的傳說。

傳說一:最後的晚餐。據基督教《新約聖經》裏所記載,耶穌受害前和弟子們共進了最後的一次晚餐。參加晚餐的第13個人是耶酥的弟子猶大,猶大為了13塊銀元,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致使耶穌受難。而晚餐的日期也恰逢是13日,“13”帶給耶穌苦難和不幸。因此,“13”被認為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是不幸的象征。

傳說二:第13位不速之客的降臨。有一個古希臘神話,傳說在哈弗拉宴會上,原本出席的是12位天神。但在宴會當中,一位不速之客——煩惱與吵鬧之神洛基忽然闖來了,正是這第13位來客的闖入,招致天神寵愛的柏爾特失去了性命。數字13成為不祥之兆。

西方人點煙忌“3”的由來

傳說1899年英荷戰爭中,有個戰士用火柴給戰士點煙,當點到第3個戰士時,被敵人的冷槍擊中而身亡。從此人們便忌諱“3”,因為,他們覺得是在點第1支煙時,引起敵人的注意,點第2支煙時,讓敵人看清了目標,點第3支煙時讓敵人有機會瞄準。因此,“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後來,一般在點煙場麵,都是點了第2根後,把火熄滅,再換火柴點第3根。

怎樣克服社交中的羞怯心理

克服社交中的羞怯心理,首先應正確估價自己,樹立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應多考慮我要怎麼做,在各種社交場合中,要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而不要考慮別人是否注意你及怎麼注意你。和人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這一方麵是對談話人的尊重,一方麵可增加你對對方的注意。

要勇於和別人交往。就像孫燕姿歌中唱的那樣:“誰比誰好,又差了多少?”人與人是平等的,堅信這一點,在和人交往時,你就會自然放鬆情緒。

注意談話的技巧。社交場合談話時,應注意把握分寸,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以免引起反感。最重要的是,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要將別人的話題扯遠。

學會克製自己的憂慮情緒。平時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和情感,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以免總是對別人懷著戒備心理,甚至撒一些不必要的謊言,慌張得唯恐識破或因為良心不安而緊張,如果被問及不想回答的問題,你完全可以笑著問:“您為什麼想知道呢?”

給初涉職場人的幾點建議

初涉職場,與上學階段肯定存在著差異性,這裏給大家幾點建議:

建議一:放平心態,理性地思考。職場不是學校,要把握適度,不要鋒芒太露。這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上學”時代,風風火火、意氣風發,即使做錯了老師同學一聲原諒就好。踏進職場的你,需要改掉這些習氣,從此,要理性地看待問題,並理性地解決。

建議二:不要眼高手低。不要以為你是象牙塔裏的高才生,這些工作委屈了你,尤其委屈了優秀畢業生。人生是從學會走路後才能夠跑步的,人的職業生涯也一樣。學校與實踐是有差別的,你要從基礎做起,隻有做了,你才知道差距在哪兒,還有就是要虛心學習前人的經驗,學會搭借前人的一臂之力。

建議三:把握、衡量職場狀況及職業走勢。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你今後的狀態。涉世之初的學生,難免會出現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情況,這些都很正常,關鍵是你要很快適應,並想辦法熟悉、了解職場形勢,比如通過親友、網絡等途徑求助你需要弄清楚的問題。合理及時地規劃你的未來職場生涯。

建議四:形成並鞏固自己的主見。我們必須獨立地麵對生活,麵對選擇,這就需要有自己的主見,可能以前我們也曾多多少少地決定過一些事情,但是那會兒還在校園,大部分都已經安排好了。忽然間進入職場,大大小小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事都得自己麵對。因此,我們得有自己堅定的主見,並清醒地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教養教會你這樣溝通

有教養的溝通行為體現在兩個方麵:得體的表達和專注的傾聽。

得體的表達,是一種真誠的、善意的表達。具體體現為:欣賞多而不嘲諷,有教養的溝通不會有冷嘲熱諷甚至故意的挖苦。因為,人們都不喜歡被嘲諷、挖苦的感覺。此外,就是批評要對事不對人。要就事論事,把“錯事”和“人”分開來,隻批評錯事,不打擊辱罵其人。也不要誇大表達,避免用“你總是……”這樣的責備句式,以免打擊別人的自信並激起自衛心理。麵對衝突時,要力求雙贏。在人際交往中,由於某些原因引發衝突是難免的。解決衝突時,最好的結果是雙贏,應換位為別人考慮一些,即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隻是想著犧牲別人成全自己。

專注地傾聽。就是用心傾聽,也是有效的傾聽,不僅要有傾聽的姿態,還要做出通情達理的回應,傾聽的姿態:比如用眼睛看著對方,放下手頭的事情,專注於對方;必要時還可有身體的接觸:握住對方的手,拍拍對方的肩膀,抱住對方等。做出必要的回應:比如對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用 “對不起,我打斷一下,你剛才說的意思是……”不要一直默不作聲或頻頻打斷對方講話。最後一點就是要有“真誠的微笑”,這可以給別人以溫暖並彌補溝通方麵的不足。

如何婉言拒絕別人的請求

要想婉言拒絕別人的請求,首先要耐心地傾聽對方的要求。即使在對方講話之初,你就已經明白請求的大意,你也要聽對方把話講完。這不僅顯示了你對對方的尊重,也可讓自己更確切地了解對方請求的準確含義。

要明確告訴對方你需要考慮的時間。如果你不願意當麵拒絕,就明確告知對方考慮的時間,表示自己的誠信。

需要直接拒絕時,應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再表明自己的態度,應真誠地表明你的歉意。

拒絕的態度要堅決,不可模棱兩可或含糊其辭,不要給對方留有回轉餘地。必須指出拒絕的理由。如果你覺得拒絕的理由不充分,也可直接拒絕不講明理由,但千萬不要編造理由,因為謊言總有被揭穿的時候。

說服他人的“戰術”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景:有問題需要與別人解決時,明明我們持有正確觀點,卻不能夠成功地說服別人。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爭取別人讚同自己的觀點,僅靠觀點正確是不夠的,還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術。這裏介紹幾種能增強說服力的戰術,以供參考。

戰術一:利用“居家優勢”。一個人處於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在別人的環境中更具有說服力,即所謂的居家優勢,因此,當你需要與別人談判時,應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環境。

戰術二:修飾儀表。比如你想請上級在申請書上簽字,可以先把自己的儀表收拾整齊,因為我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在於儀表,而且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傾向於以貌取人,這個貌與你的穿著打扮有直接關係。

戰術三:使自己等同於對方。當你試圖改變某人的習慣時,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就越具有說服力。比如,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這是因為人類從心理上傾向於相信“自己人”。

戰術四:反映對方的感受。如果你需要在唐突之中勸說別人接受你的意見和觀點,你需要先反映對方的感受,以示你對其尊重,然後再陳述自己的觀點,用有力的證據提示他為什麼應該接受。

道歉的藝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人際交往中,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難免會得罪人,這時,誠摯的道歉就會派上用場。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注意:

首先要使用文明而規範的道歉語。比如“深感歉疚”表明你有愧對他人之處;“對不起”、“很抱歉”、“請您原諒”則表明你渴望得到見諒;或者是一個小禮物、一束鮮花放在餐桌上,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道歉時要大方得體。因為道歉是真摯和誠實的表現,應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勇敢承擔自己的過錯。

此外,應該注意的是,道歉並非萬能。在不是你的錯,不該向別人道歉的時候,不要為了息事寧人而向對方道歉認錯,這對雙方的感情融合起不到實際作用。

你知人善用了嗎

管理測試係統一般把人才的性格分成四種,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活躍型,非常有能量的能力型,追求完美的完善型和慢悠悠的平穩型。作為管理層次,可參考以下步驟,做到知人善用:

首先是睜開慧眼,識別人才。然後因材施教,幫助其挖掘潛能,發展優勢。即通過接觸,我們準確地判斷出千裏馬,然後再根據其興趣和天賦進行適當地培養。

量才為用,盡其所能。既然選擇並訓練出了一匹“好馬”,那就要讓他跑起來。即給他合適的平台放手讓他去發揮。

因勢利導,留住人才。要明白人才需要的是什麼,再創造環境滿足他。當人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工資、福利等待遇已經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了,這時候,就應該繼續拓展平台,隻要他有能力勝任,就創造合適的相互信賴的環境以提高其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