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位女王的命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公元前31年,安東尼與屋大維為爭奪羅馬統治權,在亞克興展開了大海戰,克利奧帕特拉出兵支持安東尼。然而在安東尼艦隊受挫之時,克利奧帕特拉突然率領她的60艘戰艦撤離了戰場,駛回埃及的亞曆山大城。安東尼一看,拋下戰鬥部隊就去追趕,結果他的艦隊遭遇慘敗。一年後,屋大維進攻埃及,包圍了亞曆山大城。安東尼見大勢已去,執劍自刎。很快亞曆山大城陷落,克利奧帕特拉落入了屋大維的手裏,被囚禁在皇宮裏。
安東尼的離去,令克利奧帕特拉心痛不已。但她很快振作起來,想再一次用魅力征服屋大維。然而,野心勃勃的屋大維吸取了養父愷撒和安東尼的教訓,根本不為所動。克利奧帕特拉萬念俱灰,絕望地自殺了。不過,她的魅力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消失,後人在眾多的史料記載和傳說中,苦心孤詣地探討她的謎樣人生。
首先,人們對克利奧帕特拉在與屋大維的那場海戰中臨陣逃脫耿耿於懷,不明白她究竟出於什麼目的。有人說她想考驗安東尼對她的愛情,也有人說她是害怕戰爭失敗。但是從女王的性格以及戰爭最終結果來看,這些觀點不足以成立。又有人說她是想坐觀安東尼與屋大維兩虎相鬥,以謀取自己的政治資本,但是她沒料到癡情的安東尼會有此一舉,最後隻能自食苦果。這種猜測雖然有些道理,但卻無從證明。
其次,關於克利奧帕特拉的死因也一直備受爭議。關於她死亡的記載,均來自於公元1世紀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敘述,他的說法為女王是用毒蛇自殺的。而現今發現的與克利奧帕特拉本人有關的文物資料是少之又少,其真實的死因無法考證。因此,自殺的說法受到了今天眾多的法理學家和犯罪學專家的廣泛質疑。專家們提出的最大疑點就是:記錄埃及豔後用毒蛇自殺的敘述見於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名人傳記中,而普魯塔克是在埃及豔後死去75年後才出生的,所以他的敘述不足為信。
美國有一位犯罪心理學家為此展開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提出克利奧帕特拉是死於他殺,並大膽猜測指使人是屋大維。他認為屋大維想統治羅馬,但擔心克利奧帕特拉以及她和愷撒大帝所生的兒子對自己有威脅,於是先殺死小愷撒,然後除掉了克利奧帕特拉,再製造她自殺的假象,以掩人耳目。此外,還有人提出,克利奧帕特拉是用事先準備好的毒藥自殺的。
現在,關於埃及豔後的一生,我們僅停留在猜測階段,在那個時代裏的是是非非,又如何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明辨的呢?埃及豔後的離奇一生仍然是一個謎。
離奇的拿破侖之死
1821年5月5日,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人稱“戰神”的拿破侖·波拿巴,在流放地——大西洋南部的聖赫勒拿島上死於胃癌。然而,也許在世人看來,拿破侖這位繼亞曆山大大帝、愷撒大帝之後最偉大的皇帝也應死得轟轟烈烈,因此對他死於胃癌一說(雖然這和他的祖父、父親和三個妹妹都死於胃癌是一致的)心存疑慮。
“我的死期不遠了。”拿破侖曾對他的醫生說,“我死後,我要你解剖屍體……你知道我的症結在哪裏,隻有解剖才知道。”1819年,拿破侖最忠實的隨從塞普裏亞尼突然生病死亡,在此之前他的另外兩個仆人也是這樣神秘死亡的。所以拿破侖由此“預感”到自己將是這一連串陰謀事件的最終目標,因此堅持要進行死後屍體剖檢。
拿破侖死後,參加他的屍體剖檢的人有17位,其中有拿破侖忠實的仆人路易·馬爾尚和其他侍從們、法國軍官蒙托隆和貝特朗、英國總督代表、6名英國軍醫(他們對英國總督負責)以及拿破侖最後18個月的私人醫生弗朗西斯科·安通馬爾基等。醫生們最終沒有在拿破侖的死亡調查上取得一致的意見,7個人交上了4份死亡報告。但根據他們從胃到腸的檢查,所有人一致認為在靠近幽門的地方有潰瘍,這是胃癌的症狀。
然而,拿破侖的屍體似乎還顯現出其他跡象,尤其是他肝髒的大小和狀態令人生疑。另外,拿破侖身上毛發很少,身體柔軟肥胖,有點像女性的身體。而且參與解剖的所有醫生還似乎有意無意地共同遺漏了這樣一個問題:拿破侖身上根本沒有發生伴隨癌症出現的全身消瘦症狀。那麼,拿破侖究竟是因何而死的呢?
19年後,也就是1840年,拿破侖的屍體獲準運回法國。在跟隨拿破侖一起流亡的幾個隨從的監督下,拿破侖的墳墓被重新挖開,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雖然衣服都已經腐爛,但是拿破侖的屍體卻保存得非常好。
三位隨從的神秘死亡、驗屍報告的有意疏忽和19年後屍體的完好無損,為拿破侖的死亡之謎蒙上了一層神秘麵紗。
在關於拿破侖死因的眾多理論中,最有影響的說法是1955年瑞典醫生和毒物學專家史坦·弗西福提出的“砷中毒說”。弗西福運用自己豐富的毒物學知識指出,拿破侖晚期歲月的痛苦表現與人為操縱的慢性砷中毒症狀非常相似。而且,他指出,拿破侖的屍體在19年之後挖掘時仍然保存完好,這正是砷中毒的最好體現,因為砷具有強大的防止屍體腐爛的作用。
弗西福用了3年時間,艱難地從拿破侖的繼承人手中尋找到了拿破侖的頭發,他相信砷中毒的證據應該存在於這些頭發中。
要在頭發中尋找到拿破侖死於砷中毒的證據,必須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既然砷是被人為操縱,在長時間裏一點點地加到拿破侖的飲食中,以便造成拿破侖患慢性病的錯覺,那麼,拿破侖的頭發中砷含量應該會遠遠超過常人。二是通過對頭發生長時間的鑒定,頭發中具有高含量砷的時間應與拿破侖中毒症狀出現的時間相吻合。基於這兩點,弗西福將拿破侖的頭發做了砷鑒定,確實發現其中的砷含量比通常情況要高得多。後來,弗西福又從其他地方找到了一些拿破侖的頭發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拿破侖頭發中砷含量高的部分是間歇性地出現的。於是弗西福深信,拿破侖就是死於人為的慢性砷中毒,因為頭發中砷含量高的部分間歇性地出現,正好對應於各個下毒時期。
那麼,到底是誰謀害了拿破侖呢?動機又是什麼呢?很明顯,那個下毒者應該在拿破侖被流放的整個時期都待在聖赫勒拿島。拿破侖忠實的仆人中有三個在他整個流亡期內都待在島上,他們分別為隨身男仆路易·馬爾尚、總管亨利·貝托朗和蒙托隆伯爵。
路易·馬爾尚是個謙卑的人,盡心盡力服侍主人,謀殺主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亨利·貝特朗及其夫人住在離拿破侖有1英裏遠的地方,可能性也不大。剩下的有作案動機的人隻有島上的英國總督洛和拿破侖的親信蒙托隆伯爵。洛與拿破侖關係很糟糕,相互間深惡痛絕。盡管從私人的角度來看,洛恨不得拿破侖死得越早越好,但忠於職守的洛下手謀害拿破侖的可能性也很小。當時英國和歐洲都不想落下謀殺拿破侖的名聲,以免引起支持拿破侖的法國民眾爆發革命。而且,洛很難也很少接近拿破侖。盡管洛可以通過派往島上的醫生謀害拿破侖,但據說那些醫生都被拿破侖的魅力所征服,其中有幾個醫生就因為“過於同情”拿破侖而被撤換。
現在就隻剩下蒙托隆伯爵了。蒙托隆首先具有充足的動機。他有一段不光彩的曆史,在拿破侖手下做事時深受信任,卻貪汙了大量軍費。他還是個花花公子,立場不明,曾經不斷地在拿破侖陣營和波旁王朝之間搖擺不定。他是如何重新取得拿破侖的信任,從而跟隨拿破侖上島的,一直是一個謎。而且,蒙托隆與波旁王朝皇帝路易斯十八世的弟弟——後來的法國皇帝查理十世關係密切。據說蒙托隆伯爵夫人在島上閱讀過一本有關慢性砷中毒的書,或許蒙托隆就是從他夫人那裏獲得用砷下毒的想法的。另外,他想方設法成為拿破侖最信任的人,幫助拿破侖訂立了遺囑。拿破侖死後,蒙托隆得到了拿破侖的大部分遺產。因此,於公於私,蒙托隆都具有充分的殺人動機。而且,蒙托隆是非常有機會下毒的人。如果通過飯菜下毒,那麼島上其他人也不能幸免,通過酒下毒則方便多了。島上有一個拿破侖私人專有的地下酒窖,而隻有蒙托隆才能進入其內。
這一分析讓許多人都相信,蒙托隆就是殺害拿破侖的人,工具則是砷。但是這一說法並不能說服所有的人,現在科學界仍有許多專家堅持認為,拿破侖是死於胃癌。也許,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隻有在更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後才會徹底終止。
巴頓將軍車禍之謎
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喬治·巴頓在二戰時叱吒風雲,身經百戰。1945年12月9日,就在巴頓將軍準備離開歐洲返回美國的前一天,卻慘遭車禍,不久身亡。作為一名軍人,他沒有獻身戰場,卻死於戰後的一次車禍。他的死於非命不禁引起了人們的種種懷疑和猜測。
12月9日是一個星期天,天氣晴朗,仍在德國的巴頓打算到萊茵法爾茨地區的施佩耶爾附近去打獵,那裏森林中的野雞很多。11點45分,他同霍巴特·蓋伊少將乘坐著由23歲的上等兵霍勒斯·伍德林駕駛的吉普車,行走在由法蘭克福到曼海姆的38號公路上,一路上來往的車輛不多。
當吉普車駛到一條橫跨馬路的鐵路附近時,正好有一列火車駛過。吉普車停下來,巴頓在車裏仍與蓋伊少將漫不經心地聊著天。火車過後,柵欄門升起,伍德林踩動油門,吉普車與其他車輛一起啟動。突然,前方迎麵開來的一輛卡車猛地向左來了一個90度的急轉彎。伍德林急踩刹車,但一切都晚了,吉普車撞上了卡車,車頭癟了進去。
這真是一場特別可怕的事故。當時巴頓坐在後座的右邊,被慣性甩向前麵,頭部重重地撞在司機席後麵的圍欄上,將軍前額的頭皮頓時被掀起,創口在眉骨上方大約3英寸處。他向左邊歪倒,全身無力地倒向蓋伊少將的懷裏,鮮血從他頭部的傷口湧出來。大約5分鍾後,憲兵隊趕到了,實施救援。不過讓人驚奇的是,除巴頓將軍外,另外兩人——司機伍德林和蓋伊少將一點也沒受傷。
車禍發生後的1個小時,巴頓和衣躺在醫院裏,他那時還非常清醒。他的脊柱嚴重錯位,頭骨也受了重傷。他本以為厄運難逃,但經過醫生精心救治後,他的情況有了很大好轉。一周後,醫生們認為他已經脫離危險,至少是性命無憂了。但是,12月20日下午,突發的血栓卻使巴頓將軍的情況急轉直下,到21日清晨,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巴頓將軍停止了呼吸。
這場車禍引發的死亡事件看似平靜,卻引出了無數人強烈的質疑。人們覺得這場導致巴頓將軍遇難的車禍疑點重重,非常值得懷疑。首先,當時吉普車裏共有三人,其他兩人皆毫發無損,為何偏偏隻有巴頓將軍遇難呢?其次,肇事卡車司機湯普森居然能夠在案發後溜掉,這點尤其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更令人費解的是,對於這樣一名重要將領之死,美軍方麵沒有任何官方的調查記錄,也沒有對有關人員進行任何正式審訊。在巴頓的201號卷宗中,有他服役期間的全部文件,可唯獨沒有關於他遇難情況的材料,傷亡人員管理科也沒有把有關事故的文件歸檔。
憲兵隊長巴巴拉斯中尉是當時最接近現場的人之一,他根據調查得來的材料作出這樣的結論:兩輛車的司機因駕駛不夠小心釀成車禍。但奇怪的是,連這樣的報告後來也下落不明。據調查,現存的文件中隻有巴頓的司機伍德林的一份證書,可這份證書上有明顯的曾被塗改過的痕跡,且上麵的用詞造句的能力已經超出了伍德林當時的文化水平。
根據這些極其反常的情況,人們推斷巴頓不是死於車禍,而是死於謀殺。那麼,又是誰非要置巴頓於死地而後快呢?其中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內幕?
有人認為,巴頓之死是他的上司們精心策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頓成了親德派。他一意孤行,想聯合納粹德國失敗後殘存的幾支黨衛軍,挑起一場可怕的對蘇戰爭。巴頓還三番五次地對抗美軍高級將領們製訂的行動計劃、日程安排和作戰方案等,甚至發展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當歐洲戰爭結束後,巴頓的同事們先後調到亞太戰場,而隻有巴頓仍留在歐洲。據分析,這便是巴頓被密謀處決的信號。
更令人吃驚的是,美國的某些曆史學家和戰史研究專家甚至還推斷艾森豪威爾是這個事故的同謀。大戰期間,巴頓多次公開蔑視和指責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的戰略指導和戰術部署。巴頓的行為甚至影響了艾森豪威爾接替馬歇爾出任美陸軍參謀長。當時,艾森豪威爾的心腹們正打算推舉他當美國總統,而巴頓很可能從中作梗,於是,這些人便陰謀殺害巴頓。
還有人認為,巴頓之死與“奧吉的黃金”謎案有關。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埋藏了一大批黃金。戰爭結束後,根據當地居民提供的信息,美軍在德國地下礦井米滕瓦爾德發現了德軍埋藏的黃金。不久,美軍的一些高級將領竟偷走了這批黃金。巴頓聞訊後十分惱火,他親自領導此案的偵破工作。就在真相即將大白之際,巴頓將軍遇上了車禍。這或許是某些人擔心劣跡敗露而先下手為強。
巴頓將軍到底是因何而死的?時至今日,這個問題還依然是個謎。
匪夷所思的“希望”藍鑽案
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國立自然博物館中,藏有一顆名為“希望”的藍鑽石,它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鑽石王之一,重45.52克拉。傳說,這是一顆受詛咒的寶石,因為圍繞它發生的命案達數十起之多。
500年前的一天,在印度鯿基伯那河畔,有位老人走進了一座廢棄的礦井裏。那裏一片漆黑,老人提著油燈來回掃視,忽然感覺到有一絲亮光在眼前晃了一下。他躬下身子,仔細尋找起來,終於在一堆廢礦石中發現了一塊閃亮的石頭,撿起來一看,竟是一顆頂大的藍鑽石。“呀!我發現寶貝了!”老人欣喜若狂地喊了出聲,眼裏泛出亢奮的光芒。
隨後,老人來到首飾作坊,請工匠將鑽石進行了一番粗加工。加工後的藍鑽石重約112.5克拉,呈極為罕見的深藍色,沒有瑕疵、裂紋和斑點,是一件稀世珍寶。老人一直珍藏著這顆寶石,直至去世。老人死後,他的3個兒子為爭奪這顆鑽石大打出手。族長出麵處理,因無法解決,最後隻好將鑽石充公,下令鑲嵌在神像的前額上。就這樣,這顆鑽石成了神廟的聖物。
很快,關於鑽石的事在村子裏傳開了。一天深夜,一個抵不住鑽石誘惑的年輕人偷偷進了神廟,從神像頭上撬走鑽石。但僅僅幾小時後,他就被守護神像的祭司捕獲,活活打死。藍鑽石被奪回後又重新鑲嵌在神像的前額上,但由它引發的一係列命案卻拉開了帷幕,年輕人是第一個犧牲者。
1642年,法國冒險家塔韋尼埃來到這裏,趁夜將鑽石偷走。神廟祭司第二天發現後,就下了詛咒,詛咒所有起於私心而擁有這顆鑽石的人。根據傳說,塔韋尼埃將這顆鑽石帶回法國後,賣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但他後來卻窮困潦倒,在流落俄國時竟被野狗咬死。
這顆藍鑽石到路易十四手裏之後,經切割後變為67.125克拉,被鑲嵌在象征著王權的王杖上,路易十四將其命名為“法蘭西之藍”。可是不久後的一天,路易十四最寵愛的一個孫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路易十四大受打擊,不久也撒手歸天。路易十四死後,“法蘭西之藍”落入蓓麗公主之手。她將鑽石從王杖上取下來,作為裝飾掛在她的項鏈上。1792年9月3日,在一次偶發的事件中,蓓麗公主被一群平民百姓毆打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