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法蘭西之藍”成為了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的珍玩。可是一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把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都送上了斷頭台。“法蘭西之藍”在動亂中又被皇家侍衛雅格斯·凱洛蒂趁亂竊取。
法國臨時政府在清點國庫時,發現“法蘭西之藍”失蹤,於是貼出告示:凡私藏皇家珍寶者處以死刑。侍衛雅格斯·凱洛蒂得知後終日不安,精神錯亂,最後自殺而亡。藍鑽也不知所蹤。
“法蘭西之藍”不斷給占有它的主人帶來厄運。但還是有許多貪婪的人將目光盯著它,希冀有朝一日成為它的主人。
後來,“法蘭西之藍”輾轉落入俄國伊萬皇太子手裏,又從他手中轉移到女皇加德琳一世手裏。女皇意欲將鑽石鑲在皇冠上,於是命人將“法蘭西之藍”送到荷蘭,交由堪稱具有世界一流手藝的威爾赫姆·弗爾斯進行精心加工。經過威爾赫姆·弗爾斯的精心雕琢,“法蘭西之藍”被切割成現在的樣子,它的每個麵都閃著誘人的藍光。鑽石加工好以後,鑽石匠的兒子不辭而別,將鑽石帶到英國倫敦去了。無法交差的鑽石匠服毒自殺,以謝女皇。而他的兒子後來在英國也自殺身亡,原因不明。
這顆鑽石很快又被英國珠寶收藏愛好者亨利·菲利浦收藏,並被命名為“希望”。1893年,亨利·菲利浦暴死,他的侄子成為“希望”藍鑽石的主人。這位鑽石的主人將鑽石置於展廳公展,後來據說他壽終正寢。
20世紀初,一個叫傑奎斯·塞羅的商人購得了“希望”鑽石,但不久就莫名其妙地自殺了。鑽石輾轉到了土耳其蘇丹阿卜杜拉·艾哈邁德二世手中,一個王妃為此喪生,蘇丹也於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黨廢黜。
“希望”藍鑽石的下一個主人是華盛頓的富翁沃爾斯·麥考琳夫婦。自從擁有這顆鑽石以後,災難就像影子一樣追隨他們:他們的兒女先後遭遇了不幸。
關於這顆鑽石會帶來厄運的故事,首先被公眾所知始於1909年6月25日,在當日出版的《泰晤士報》上,一位駐巴黎的記者寫了篇文章,聲稱這顆鑽石曾給許多擁有者帶來厄運。“希望”藍鑽石自問世以來,曆經滄桑,周遊列國。其間,更易的主人有數十人之多。的確它並沒有給它的任何一個主人帶來希望,相反,除少數幾人外,大部分擁有它的人都遭遇厄運,甚至命喪黃泉。
1958年11月8日,這顆藍鑽石被送到了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裏。溫斯頓是“希望”鑽石的最後一個主人,也是300年來最幸運的一個主人。至今前往史密森尼博物院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在讚歎這顆稀世之寶曆盡滄桑的同時,仿佛感覺到那閃閃的藍光在向人們默默地訴說著它那神秘不祥的曆史。
誰將槍口對準了肯尼迪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陽光明媚,一列車隊徐徐拐入寧靜的榆樹街。突然“砰砰”兩聲槍響,隨後又是數聲,與前兩聲混雜在一起。隨著這槍聲,坐在車裏的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約翰·肯尼迪猛地向後倒去,倒在了夫人傑奎琳的膝上,從此告別了人世。
根據美國官方當時公布的材料,在事發後不到48小時,中央情報局就在達拉斯市抓獲了一名嫌疑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但可疑的是,官方並沒有對他提起訴訟,也沒有對他進行認真的審訊,隻是宣布奧斯瓦爾德是刺殺肯尼迪的唯一凶手,是他致命的兩槍擊中了肯尼迪的要害部位,導致肯尼迪身亡。不久,這名刺殺總統肯尼迪的重要嫌疑犯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槍決。至此,肯尼迪遇刺一事便被美國官方束之高閣。
這仿佛是一個意外,但是看起來的確不像是“意外”。美國公眾相信,奧斯瓦爾德的被抓和被槍決隻不過是官方一個掩人耳目的騙局而已,根本不能令人信服。
在肯尼迪遇刺後,繼任的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總統親自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徹查此案。這個由首席法官厄爾·沃倫為主席的委員會,後來被習慣稱之為沃倫委員會。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查取證,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收入了《總統特別委員會關於肯尼迪總統被暗殺案的調查報告》(又叫《沃倫報告》)中。 報告中最後得出結論:事件為凶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一個人單幹,與其他人和任何組織無關。
《沃倫報告》出台伊始,它就一直遭受無盡的責難,人們首先把焦點對準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工業聯合體,認為這一集團才是真正的幕後操縱者,而起因則與越南戰爭有關。美國軍事工業聯合體是由五角大樓的“鷹派”、武器製造商、石油商、特工部門的極右翼分子等組成的利益同盟,他們所期望的越南戰爭沒有得到肯尼迪的支持。肯尼迪對美國的海外戰爭一直持矛盾態度。1963年10月11日,即在遇刺前一個多月,他曾簽署了《第263號國家安全行動備忘錄》,決定在1963年底將1000名美國軍事顧問從越南撤出。而在即將展開的爭取連任總統的計劃中,肯尼迪有意排斥副總統約翰遜,並打算於次年從越南撤軍。這自然與軍工集團的利益相違背,他們一心希望在與“共產主義世界”的持續緊張中獲利,但肯尼迪不能“代表”他們,所以不被他們所容。
這個說法為肯尼迪之死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但除此之外,還有多種猜測。例如,有的說是反對古巴領導卡斯特羅的古巴流亡者刺殺了肯尼迪,因為肯尼迪在“豬灣行動”(也叫吉隆潭之戰)中拒絕提供足夠的空中援助,以及製止所有旨在消滅卡斯特羅的行動。有的說是古巴的陰謀,因為通過“豬灣事件”和“導彈危機”,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羅的死對頭。也有人說這是中央情報局的變節行為,因為在豬灣慘敗後,肯尼迪於1961年免去了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的職務,並削弱了中央情報局的職能,這導致其內部“鷹派”頭目和一些將軍的怨恨。
更有人說這是美國極右翼勢力所為,石油商、歐洲移民、國家安全部門、古巴流亡者、白俄君主主義者和美國反卡斯特羅政權誌願人士等,報怨總統對共產黨人過於溫和,因此與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串通一氣,聯手設計了暗殺行動,並銷毀了這個陰謀的所有證據。
人們還把懷疑的目光盯上了時任副總統、並在肯尼迪被殺兩小時後宣誓成為第36任美國總統的林登·約翰遜——他曾在1960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敗給肯尼迪。有人認為,他和石油大亨哈羅德森·漢特共同導演了這起大謀殺。
迄今為止,人們仍不知道在1963年及其後的調查中,圍繞肯尼迪遇刺一事到底查出些什麼。1963年,約翰遜總統發布了一條命令,禁止在2039年之前發表任何關於肯尼迪總統被害案的重要文件和照片。也許隻有等到2039年有關肯尼迪的那些檔案解秘之後,謎團才可能一見分曉。
雍正繼位真相探究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寒風凜凜,星月無輝。時值深夜,北京南郊天壇的齋宮裏一燈如豆,四皇子胤禛獨坐在書案前,以手支額,陷入了沉思。自從初七康熙皇帝從南苑駕返暢春園,眾皇子都留在園中伺候,晨昏兩次到澹寧居向父皇問安。初九,康熙突然要胤禛代替他去天壇舉行冬至大祀。在當時,祭祀都是由皇帝主持的,沒人能替代。這仿佛是康熙傳位給胤禛的一個暗示,但當時朝政錯綜複雜,眾皇子群雄逐鹿,爭儲活動已趨白熱化,誰也料不到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
康熙皇子眾多,兩次廢立太子胤礽,尤其是第二次廢掉胤礽之後,形成了以大皇子胤褆、八皇子胤禩、十四皇子胤禵、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各為中心的奪嫡集團。從地位、名望來說,胤褆以皇長兄自居,占盡天時;胤禩善於理財,又以禮賢下士出名;胤禵是少年才俊,深得康熙喜愛,又頗有治軍才能,被委以重任,授撫遠大將軍專征青海,雖然不在京城,卻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接替皇位的人選;胤祉擅詞能寫,斯文有名;而胤禛表麵上韜光隱晦,不爭不搶,暗中卻拉攏十三皇子胤祥和朝中重臣隆科多,掌握兵權,密切關注康熙和朝廷的動向。
“王爺,隆科多大人的密信。”一名內侍匆匆進來,將一封信交給胤禛。胤禛看信後,知道康熙病情有變,果斷地說:“回京!”
北京暢春園澹寧居前,侍衛林立。九門提督隆科多緊守康熙寢宮,命令緊閉宮門,使諸皇子及親信大臣無法得知康熙的情況,直到深夜,胤禛風塵仆仆地進入宮中。
這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是第二天,胤禛成為大清朝的雍正皇帝。於是各種各樣的說法應運而生。有人說,康熙病重之時欲把帝位傳給十四皇子胤禵,但是當時胤禵在西北征戰,不能及時趕回來。胤禛(雍正)勾結當時的重臣隆科多,篡改遺詔, 奪得了皇位。
據說康熙遺詔手書“傳位十四子”,胤禛把“十”改為“於”,自己登上了帝位。但是這樣的說法不能令人信服。因為據一些正史記載,清朝皇帝的遺詔是用滿文寫的,並用滿語宣讀。故將“十”字改為“於”字是行不通的。即使是用的漢字“十”,也無法加一道成為“於”字,因為那時的“於”字寫法是“於”(“於”是簡化以後的漢字)。而且,清朝皇帝的兒子, 一定稱為皇子,第幾個兒子則稱為“皇某子”,這是規矩,不能出錯。如果真的將“十”字改成“於”字,就是“於四子”,在語法上也講不通。
胤禵原名叫胤禎,也有人說,雍正是將康熙詔書中傳位於“胤禎”的“禎”字篡改為“禛”,從而登上帝位的。但這種說法,同樣也經不起推敲。總之,在這場帝位爭奪戰中,胤禵是最大的輸家。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就是皇四子胤禛,胤禛沒有改動遺詔。據說,康熙遺詔上寫有:“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根據史料記載,我們也可以找到康熙傳位給胤禛的一些跡象:其一,康熙曾講要選個堅固可托之人做嗣子,胤禛性格剛毅,精明務實,手段也比較狠毒,有利於改革康熙朝後期的弊政。其二,康熙先是派胤禛代替他行祭天大典,又在彌留之際特地將他召至暢春園,當有特殊意義。其三,據說胤禛生母仁壽皇太後在胤禛即位時有言:“欽命予子纘繼大統,實非夢想所期。”這說明雍正繼位是康熙早就安排好的。
“愛孫及子”是認為雍正繼位合法的學者們的又一觀點。自雍正繼位以來,人們就將他的繼位與弘曆(乾隆)聯係起來。康熙去世前夕一直沒有確定帝位的合法繼承人,自從見到弘曆後就寵愛異常,準備把自己畢生的事業都寄希望於愛孫弘曆身上,期待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大清江山長傳不息,威名赫赫。這件事也成為康熙最終傳位於胤禛的決定因素。而在雍正死後,皇帝位也的確是傳給了弘曆,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
但是胤禛登基以後,曾對在帝位爭奪戰中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隆科多出了狠招,將他降罪處死。與此同時,康熙晚年的貼身侍衛趙昌也被雍正所殺。隆科多是重臣,康熙死時在其身邊,而趙昌則常常傳達康熙的命令,他們的被殺,又令雍正繼承帝位之事更加撲朔迷離了。
光緒帝死於何人之手
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皇帝,是同治皇帝的堂弟,鹹豐皇帝的侄子。光緒帝親政後,一直希望擺脫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按照自己的想法,當一個真正有作為的皇帝。然而,與同治帝一樣,他的命運也充滿了悲劇性。
自從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帝就一直被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內,在那裏度過了長達10年的淒涼時光(其間為躲避八國聯軍,曾隨慈禧一道逃亡一年多)。
由於長期被幽禁,光緒帝的健康是每況愈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他的病情突然進入危急狀態。農曆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這天,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內,躺在病塌上的光緒帝服下湯藥,嘴角還在輕輕顫抖。午時,他突然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誌不清。到了傍晚,這位年僅38歲的大清皇帝便撒手西去了。
光緒帝的死本來沒什麼問題,但多少年來一直被世人所津津樂道,那是因為就在他死的第二天,掌控大清王朝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也駕崩於中南海儀鑾殿內,終年74歲。這光緒和慈禧,一前一後死得如此巧合,不得不讓人感到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由此也引出了關於光緒皇帝死因的多種猜測。
雖然清宮醫案明確告訴人們,光緒帝是病死的,但人們依然懷疑他是非正常死亡。光緒帝一直以來體弱多病是事實,但根據死亡前的種種跡象表明,他的病情是突然加重的,這有點不太合常理。而且像“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等症狀顯然是神經麻痹的表現,這與體虛病重而死的人表現很不同。因此,有人推測他極可能是中毒而死的。
當然,以上的分析還不能完全斷定光緒是中毒死亡。但最近一項為期5年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光緒的確死於中毒,是砷中毒。由中央電視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專家們組成“清光緒死因”專項研究課題組,於2004開始了關於光緒死因的法醫學檢測。研究人員分別提取了隆裕皇後、一名清代草料官以及當代人的頭發樣本分別進行同時代、同性別、同環境的頭發砷檢測。結果發現,光緒帝的幾處頭發截段中砷含量不僅遠高於當代人,也分別是隆裕皇後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確屬中毒。
難道這就一定能說明光緒帝是被謀殺的嗎?從理論上講,如果病人過量服用雄黃、雌黃、朱砂等中藥藥物,也會導致砷、汞慢性中毒,長期下來則會導致病變死亡。而文獻記載,光緒在宮中和瀛台被囚禁期間曾服用過多種中藥。所以,光緒的死不排除慢性中毒的可能。
如果是謀殺,就必須判定光緒帝的死因是砷急性中毒。如何來區分砷急性中毒還是慢性中毒呢?法醫學稱,可以從病人頭發不同部位的含毒量來判定。如果中毒者屬於慢性中毒死亡,其頭發發根的含毒量會高於發中部和發梢。如果屬於急性中毒死亡,其頭發發根、發中部和發梢的含毒量基本相同。事實上,光緒帝的情況符合後者,這也證實了光緒帝確係死於謀殺。
光緒帝死亡的時間與慈禧之死僅差一天,這使人不得不懷疑他的死與慈禧有關。有人這樣分析:慈禧殺死珍妃、軟禁光緒帝都是光緒帝刻骨銘心的痛,慈禧害怕光緒帝在自己死後實施報複,所以先毒死光緒,以絕後患。
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光緒的死與慈禧無關,時間隻是巧合。根據史料的記載,1908年11月13日光緒帝就已經神誌昏迷了,而慈禧還神誌非常清醒。她曾於14日連發三道懿旨,讓傅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光緒帝的病況慈禧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慈禧也不是神仙,無法預知自己的死期,因此她完全不必這麼做。
還有些人堅持認為光緒帝死於自殺。光緒帝患有嚴重的滑精病,性格又怯懦多疑,在治療時常對太醫的處方進行修改,憑感覺增減藥量,最終因服藥過量導致死亡。更有人說是袁世凱害死了光緒帝。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出賣光緒帝,他怕在慈禧死後遭光緒帝報複,於是賄賂太監下毒。
究竟是誰對光緒帝下了毒呢?這還有待於史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