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中,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戰爭。那些戰爭在摧毀無數堡壘城垣、推動曆史發展的同時,也製造了許多難以破解的謎團,後人雖多方研究,終難曉其因。驚悚的史前核大戰是怎麼發生的?滑鐵盧慘敗的誘因何在?希特勒為什麼要血洗衝鋒隊?斯大林為何“見死而不自救”?美國那毀滅性的原子彈到底是為誰而投……帶著諸多問號翻開這一章,相信你會在探索與發現中揭開更多的內幕,獲取更多的知識。
令人驚悚的史前核大戰
古老悠遠的史前文明總會讓人想到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而原子彈則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出現的高科技武器。如果有人對你說,在史前時代就發生了核大戰,你一定會瞠目結舌,無法置信。然而印度古詩《摩訶婆羅多》和《馬哈巴拉塔》中卻真的記載著這樣的事情。
《摩訶婆羅多》是著名的印度古詩,也是古印度文明的一顆明珠。《摩訶婆羅多》成書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據說它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3000年。據記載,在史前時期的恒河上遊,費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之間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摩訶婆羅多》對第一次戰爭的描述是這樣的:“……發射了‘阿格尼亞’……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全部燙死。”
“阿格尼亞”這種武器的威力讓人難以置信,而古詩對第二次戰爭的描述更讓人觸目驚心:“……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飛彈。此飛彈似乎有整個宇宙的力量,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升入天空。敵人的屍體燒得無可辨認,大地為這種武器散發的熾熱所烤焦,在高熱中震顫,大象被火燒得狂吼亂叫,東奔西竄,飛翔的鳥類被高溫灼死,水在沸騰,百獸喪命。憤怒的火焰使樹木一排排倒下。數以千計的戰車被摧毀,大海一片死寂,大地通紅發亮。”從古詩的描寫來看,這種情景與原子彈爆炸時的情景極為相似。
如果說僅憑《摩訶婆羅多》中的記載,讓人覺得不足為信,那麼我們還在另一部印度敘事詩《馬哈巴拉塔》中,也發現了描寫核戰爭的某些片段。《馬哈巴拉塔》成書於3000多年前,書中記載道:“……發射了具有能夠破壞整個宇宙的那種力量的炮彈,城市在這時開始燃燒起來。在它爆炸的一瞬間,天空明亮得好像有一萬個大陽。”這段描寫不禁讓人們想起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爆炸時的情景。難道在史前,人類就已經掌握了複雜的核技術並將其應用於戰爭了嗎?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
然而,物理學家弗裏德裏克·索迪認為:“我相信人類曾有過若幹次文明。我們的地球曾經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災難的侵襲,因此古文明可能一毀再毀。而原子能就是史前文明所掌握的高科技,但由於誤用,使他們遭到了毀滅。”
此外,一些考古學家的發現也開始傾向於證實史前確實爆發過核戰爭。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信德地區的馬亨佐·達摩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馬亨佐·達摩是一座至少有5000年曆史的城市,在城市廢墟裏,人們發現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這些人用雙手蓋住臉,好像在保護自己,又仿佛看到了可怕的事。可以肯定,這些人都是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死去的,這座古城當時一定發生了異常事件。
印度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化學分析說:“9具白骨中,均發現有高溫加熱的痕跡,說明這些人的死亡和突然出現的高溫有關。”此外,古城的許多坍塌建築物上發現了由於瞬間的高溫而熔化又迅速冷卻的物質。今天,人們隻在熱核武器爆炸現場發現過這些人為的物質。這些證據似乎說明,這裏確實發生過核爆炸。
但是,從人類發展史的科學角度分析,當時的人類處於科技極度落後的原始時期,擁有核武器簡直是不可能的。而且,《摩訶婆羅多》是在古代戰爭發生後3000多年創作的,記載的內容也可能含有虛構的成分。同樣,《馬哈巴拉塔》也不能排除虛構戰爭情節的可能。所以,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不能確定,也不得而知。
慘敗滑鐵盧的誘因
1814年4月,由俄、英、奧、普等國組成的歐洲反法聯軍攻陷巴黎,拿破侖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1815年春,拿破侖重返巴黎,東山再起,很快重新控製了整個法國政權。得到這一消息後,歐洲各國政府如臨大敵,組織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希望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將拿破侖打敗。拿破侖也立即重建大軍,準備對付反法聯軍。
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和反法聯盟在滑鐵盧進行決戰。滑鐵盧是位於比利時南部的一個村莊,易守難攻,英國統帥威靈頓在那裏布兵以待。從前一天開始,滑鐵盧就下起了滂沱大雨,道路被衝毀,田野一片泥濘。
次日清晨,徹夜未停的大雨使得拿破侖的進攻計劃延遲,看著幾乎連在一起的雨線,拿破侖說:“威靈頓是什麼東西,竟敢向我挑釁。我用不了一頓早餐的時間,就能將他們殲滅。他真應該謝謝這場雨,讓他多活了一段時間。”
到了上午11點,雨終於停了。拿破侖下令發起進攻。法軍越過低窪地帶,衝向英軍駐守的山崗,所過之處泥漿四濺。但英軍嚴防死守,猛烈射擊,炮彈像驟雨般落在法軍的陣地上,法軍死傷慘重,不得不撤兵。下午1點,法軍第二次進攻英軍陣地,還是無法得勝。此時,雙方勢均力敵,都在等待援軍的到來。拿破侖等的是法軍元帥格魯布,而威靈頓等待的則是反法盟軍將領布呂歇爾。
拿破侖正準備發動第三次攻勢時,他用望遠鏡向四周瞭望,偵察敵情。突然,他遠遠看見東邊有黑壓壓的一片,立即派出騎兵去打探情況。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他知道那一定是一個兵團。“一定是格魯布到了。威靈頓,你就等死吧。”拿破侖覺得勝利似乎就在眼前。然而,騎兵打探到的消息大大出乎拿破侖的意料,這個增援的部隊不是格魯布的,而是布呂歇爾的。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布呂歇爾帶來了三個增援的兵團,從而使雙方兵力懸殊。
拿破侖並沒有因此而想到撤退,他認為格魯布應該會很快到達。“我必須在布呂歇爾的援軍趕到之前拿下英軍的陣地,這樣我就可以變攻為守。”於是,拿破侖指揮法軍的80門大炮對英軍的陣地進行炮轟,掩護著騎兵向英軍駐守的山崗挺進。恰恰此時,布呂歇爾帶領的援軍趕到了,將法軍團團圍困,法軍措手不及,傷亡無數,隻好向後撤退。
下午6時,拿破侖孤注一擲,調集4000名士兵發動進攻。他讓士兵每70人排成一隊,爬上陡坡,拚死向前衝去。當他們離英軍防線不到60步時,威靈頓突然站起來大聲疾呼:“全線出擊!”英軍排山倒海般向法軍撲去。
拿破侖的部隊亂成一團,無法堅持下去,隻得四處潰逃。最後,拿破侖淚流滿麵,無奈地說:“一切都完了!”他隻帶了一萬名殘兵退回巴黎,從此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滑鐵盧戰役是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最終決定了拿破侖及其帝國的命運,對歐洲有著深遠的影響。
滑鐵盧慘敗,使拿破侖對未來充滿了絕望。有人認為格魯布元帥的遲到是導致法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當時拿破侖的軍隊有7.2萬人,英軍也有7萬人,雙方實力相當,誰的援軍先到,誰將占據優勢。因而,格魯布的遲遲未到便導致了法軍的滑鐵盧慘敗。
然而事實真如人們所言:拿破侖的慘敗完全在於格魯布元帥的遲到嗎?如果格魯布元帥沒有遲到而是準時到達救援地點,那是否又意味著拿破侖會一如既往地雄霸歐洲呢?
有學者認為戰敗的原因是法軍中缺少得力大將所致。在滑鐵盧一役中,拿破侖的身邊缺少能攻善戰、與他配合默契的將領,他的那些將領都分散各地。達烏被圍困在漢堡,繆拉沒能及時從那不勒斯趕回來,馬塞納正在西班牙征戰。拿破侖雖然培養了一批將才,但在關鍵時刻卻不能為自己所用,這無疑是一場悲劇。
此外,滑鐵盧之戰中還有一處重要的細節。在會戰之前,拿破侖曾命令部將戈洛西在離戰場25千米處待命,等戰鬥打響後見機行事,給敵人來個兩麵夾攻。不料,戈洛西一班人馬誰也沒聽到開戰的炮聲,結果延誤了戰機。拿破侖在最需援兵的時刻孤軍奮戰,以致兵敗如山倒。事後,戈洛西才知道,在離戰場更遠的地方,隆隆炮聲反倒清晰可聞。原來,由於聲波折射,他正處在聲音的寂靜區,因此聽不到。這一陰差陽錯的事件,也極有可能是拿破侖慘敗滑鐵盧的原因。
而曾在拿破侖麾下作戰的瑞典國王約翰則發表了這樣的評論:“拿破侖並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們所有人都偉大。但上帝之所以懲罰他,是因為他隻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龐大戰爭機器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極必反,古今概莫能外……”
至今,人們仍在不遺餘力地對滑鐵盧戰役中的細節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找到新的證據來解釋“戰神”拿破侖的這次慘敗。
希特勒為何血洗衝鋒隊
1936年6月29日淩晨,希特勒秘密搭乘專機,飛往慕尼黑上維森費爾德機場。飛機剛剛停穩,希特勒就鑽出機艙,匆忙走到兩名國防軍軍官身邊,開口說:“這是我一生中最不幸的一天。但我要去維西浴場進行嚴厲審判。”希特勒為何連夜飛往慕尼黑?他要對誰進行嚴厲的審判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衝鋒隊而起。1921年8月,希特勒接受部下羅姆的建議,招募了一批退伍軍人,專門負責在納粹黨集會時維持秩序,命名為衝鋒隊,羅姆任隊長。1923年11月4日,希特勒在皇家啤酒館演講,社會民主黨派人來騷擾起哄,衝鋒隊衝鋒陷陣,很快結束了這場武鬥。
希特勒執政後,衝鋒隊人數不斷膨脹,發展為納粹武裝恐怖組織,成為希特勒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加,衝鋒隊的成分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難控製。1936年6月28日,空軍元帥戈林和黨衛隊隊長希姆萊分別給希特勒發出急電,稱衝鋒隊參謀長羅姆正和衝鋒隊高級頭目們在慕尼黑維西浴場附近的漢斯爾包爾旅館密謀,準備發動政變,占領政府各部。於是,希特勒連夜坐專機來到了慕尼黑。
希特勒一行長驅直入維西浴場的漢斯爾包爾旅館,將尚在睡夢中的羅姆逮捕,關進施塔德爾海姆監獄474號牢房中。與此同時,希特勒的警衛們也將衝鋒隊200多名中高級領導人都投進了施塔德爾海姆監獄。
之後,一場殘酷的血腥清洗運動在柏林開始了。一批批“羅姆叛逆分子”被押到希特菲爾德士官學校的一堵牆前,被由黨衛隊組成的行刑隊執行槍決,運屍的卡車還沒有開出校門,另一批將被處死的“罪犯”又運到了,情景慘不忍睹。
1936年6月30下午6點左右,黨衛隊軍官奧多爾·埃克上校和米歇爾·利佩特少校來到關押羅姆的牢房,他們是希特勒派來的行刑者。“你的末日到了,元首給了你一個自裁的機會。”埃克上校把裝上子彈的手槍放在桌子上,然後,兩人轉身走出牢房,在外麵等候著羅姆自殺的槍聲。20多分鍾後,裏邊沒有任何動靜,顯然,羅姆不願自殺。於是,兩名軍官又回到牢房,冷冷地命令道:“參謀長,請理智些吧!”
羅姆怒目而視,他一把撕開上衣,露出胸膛,輕蔑地答道:“朝這裏開槍吧!”隨著“啪、啪”兩聲槍響,羅姆一頭栽倒在地。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殺人無數的納粹衝鋒隊連同他們的頭目羅姆從人間消失了。
衝鋒隊曾為希特勒的上台執政立下了汗馬功勞,希特勒為何要對他們下如此毒手呢?對此,研究者們進行了不少考察,大致歸納出幾種原因。
第一種說法認為,衝鋒隊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對希特勒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並且他們掌管著許多秘密情報,所以衝鋒隊必須消失。
第二種說法卻認為,希特勒與羅姆之間其實隱藏著很大的矛盾,羅姆在希特勒上台後,不僅加緊發展衝鋒隊,而且還叫嚷著要進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他的這些企圖使納粹政權無法容忍,希特勒便考慮著如何把衝鋒隊解決掉,放心地進行其獨裁統治。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衝鋒隊與黨衛隊之間有著激烈的衝突。黨衛隊成立於1925年,原是衝鋒隊的下級組織。它作為希特勒的鐵杆衛隊,在衝鋒隊膨脹的同時亦迅速發展壯大。在爭權的競爭中,兩支政治力量發生了矛盾衝突,特別從1929年希姆萊擔任黨衛隊全國首領後,雙方的矛盾更為激化。最後導致了血洗衝鋒隊事件。
最後一種觀點認為衝鋒隊是不被國防軍所容。德國軍隊在一戰後受到限製,在衝鋒隊成立之初陸軍方麵出於使德國武裝起來的目的,對衝鋒隊采取的是扶持態度。但隨著羅姆想要取代國防軍的意圖日益明顯,軍界意識到自己的特權受到了威脅。部長勃洛姆堡強烈要求希特勒對衝鋒隊給予一定的限製,隻將國防軍作為“武器的唯一持有者”。希特勒考慮到若保留龐大的衝鋒隊,他將很難向歐洲各國做出合理的解釋,他的外交將因此而陷入尷尬境地。同時,希特勒要繼承德國元首興登堡的總統職位,就要得到國防軍的支持。因此他便犧牲了衝鋒隊。
對於希特勒血洗衝鋒隊的原因眾說紛紜。是這些原因兼而有之,還是隻有其中一點導致了事件的發生?對此我們不得而知。
揭秘“奇怪戰爭”的黑幕
“那裏的寧靜氣氛令人驚訝。駐守在萊茵河畔的法國炮兵悠閑地觀望著,任憑德國運送彈藥的列車在河對岸來往行駛,法國的飛機從德軍的上空飛過也不投擲炸彈。很顯然,最高統帥部最關心的是不要打擾敵人。”
你能否相信,這段文字是關於戰爭的描寫呢?然而,這的確是法國戰地記者多熱萊斯在描寫“奇怪戰爭”時的一段文字。那麼,什麼是“奇怪戰爭”?這種“奇怪戰爭”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鮮為人知的黑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