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打破了歐洲的平靜。兩天以後,作為波蘭盟國的英、法兩國先後對德國宣戰,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然而,一方麵,德軍以勢如破竹之勢進逼波蘭;另一方麵,在西歐戰場上擁兵百萬的英法聯軍卻按兵不動,坐看德國滅亡波蘭。這種不戰不和的局麵從1939年9月一直持續到1940年5月,曆時8個月之久,史稱“奇怪戰爭”。
在“奇怪戰爭”期間,西線的法國軍隊始終沒有接到進攻的命令,他們每天無所事事,隻是靜坐在鋼筋水泥構築的工事背後消磨時光。為消除部隊的厭煩情緒,防止軍心渙散,法國政府和最高統帥部在前方軍營建立了軍人俱樂部,從國內派慰問團慰問前線指戰員;他們甚至購買了一萬多個足球送上前線,並經常性地組織體育比賽,讓士兵們消耗過分充沛的體力。這時的西線根本沒有臨戰前應有的、壓抑得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反而呈現出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法國總理達拉第發表講話說:“如果德國不進攻我們,我們就不要打仗,等兩年後我們的力量強大了,美國人支持我們了,我們再打這場戰爭。”在這件事情上,英國的立場和法國一樣,到1939年10月,英國遠征到歐洲的4個師隻不過是象征性的援助而已。
英、法兩國與波蘭定有盟約,曾信誓旦旦地作過保證,要保持波蘭的獨立。為什麼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對德宣而不戰?在這場奇怪的戰爭中,英、法、德三國各抱有怎樣的心態呢?
一直以來,蘇聯史學家認為:“奇怪戰爭”並不奇怪,它是英、法兩國奉行綏靖政策的表現。有人甚至認為,它是英、法企圖聯合德國進攻蘇聯,建立反蘇“聯合陣線”的政治方針。在綏靖政策的影響下,英國在戰爭初期的軍事戰略計劃是這樣的:戰爭將是長期的,在戰爭頭幾年英國將不參與積極的軍事行動。法國追隨英國奉行的綏靖政策,也不做應敵準備。
但也有人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這是英、法兩國從“戰前妥協綏靖”走向“全麵武裝抗爭”所必然經曆的“中間過程”。該觀點認為:英、法對德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基本終結,也是英、法準備武裝抗擊德國的起點。此種觀點的依據是,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德國軍力占有明顯優勢,而英國兵力有限,法國的陸軍裝備又非常低劣,無法展開大規模攻勢,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派出了9個師的兵力向德國防線推進了8千米。基於此,該觀點認為第一種觀點無視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事實,僅僅從表象上推斷英、法兩國無心與德國交戰,未免有些主觀。
然而,究竟孰是孰非,這兩種對立觀點的爭論留給世人一個未解的謎團,期待著有人能夠撥雲見日。
斯大林為何“見死而不自救”
1941年的6月18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接到了一份有關德軍企圖進攻蘇聯的高級情報,情報提供了一個名為“巴巴羅薩”計劃的詳細情況,其中包括進攻的精確時間,以及德國北部、中部、南部三個方麵軍坦克的詳細情況,甚至連集團軍高級將領的姓名都一一開列出來。
斯大林坐在椅子上,聽助手念完這些情報,連眼皮也沒抬,說:“給對方回一個電文,內容是:‘明白,完畢。’”說完,他又伏案批閱其他文件,對剛才的那個重要情報置若罔聞。其實,從6月14日開始,斯大林就接連收到這樣的高級情報,向他報告德國將要實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進攻計劃,並給他提供了關於“巴巴羅薩”計劃的相關信息,然而他都一概置之不理。
除了諜報人員的情報,斯大林還於4月22日收到了一份來自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信件。信中寫道:“我從可靠的渠道得知……德軍正從羅馬尼亞調集5個裝甲師到波蘭南部……請您對以上消息保持警惕。”
然而,斯大林對丘吉爾的信件不但沒有予以重視,反倒認為丘吉爾是在離間蘇、德兩國的關係。因為在兩年前,即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實際上,德國的一些所作所為已顯露出將要進攻蘇聯的跡象。就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前兩個月,24架德國偵察機越過蘇波邊境,進入蘇聯領空。其中一架飛機墜落了,飛機殘骸裏有高質量的照相機,膠卷裏所拍攝的內容都是邊界線附近蘇聯的軍事設施。種種跡象表明,德國將要對蘇聯發動進攻,而斯大林對這些都毫不理睬。
1941年6月19日到20日,300餘萬德國士兵秘密潛伏在長達3200多千米的蘇波邊境。他們將乘坐的坦克和裝甲戰車的車燈都蒙上,數以千計的坦克都處於備戰狀態。他們就是“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者,他們的目標就是千裏之外的莫斯科。希特勒在東普魯士一個密林中的指揮所內,等待著發布進攻的命令。隨著進攻時刻的到來,希特勒興奮地對手下的將軍說:“‘巴巴羅薩’一開始,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震驚。”而在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裏,斯大林卻對大量表明德國要進攻蘇聯的消息仍然置之不理。
1941年6月22日黎明時分,蘇波邊境顯示出一種怪異的安靜。忽然,數千枚炮彈夾雜著震耳欲聾的呼嘯聲,傾瀉在蘇聯的國土上。300萬德國士兵乘著坦克,在蘇聯境內長驅直入。
很快,德軍炸毀了蘇聯數以百計的飛機,大量的蘇聯士兵在迷迷糊糊中就做了俘虜。蘇聯中部重鎮布勒斯特在戰爭第一天就淪陷了。而毫無防備的蘇聯指揮官都方寸大亂,他們在電台上互相詢問:“我們遭到了進攻,我們該怎麼辦?”
“進攻?誰在進攻?”
“該死的德國人。”
在德國人的進攻下,蘇聯節節敗退,喪失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死亡人數達700多萬,24萬輛坦克、2.4萬架飛機以及數萬支槍支被毀壞或被德軍繳獲。如果不是蘇聯擁有超大的領土麵積,如果不是德國沒有做好應對蘇聯寒冬的準備,蘇聯就亡國了。
麵對蘇聯的慘敗,人們不禁要問:斯大林一向精明,為什麼對德國將要進攻蘇聯的大量信息置之不理呢?
第一種說法認為,蘇、德於兩年前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可能認為,受到條約的限製,德國不可能這麼快就攻打蘇聯。況且,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曾經對蘇聯外務委員莫洛托夫說:“我想和斯大林見一次麵。很久以前,我就深深地敬仰貴國偉大領袖在建設貴國時所表現出的非凡智慧和果斷。我相信我將名留青史,而斯大林先生也一樣。”莫洛托夫聽完這些話後,對斯大林報告說:“希特勒兩年內絕不可能進攻我們。”
第二種說法認為,斯大林妄自尊大,剛愎自用,他認為蘇聯強大,沒有人敢惹。
第三種說法認為,斯大林非常清楚,在蘇聯寒冷的冬天,隻有羊油製造的潤滑劑不會被凍住。斯大林認為,如果德國要發動進攻,必須大量儲備羊油和軍用寒帶作戰用品。鑒於此,他要求在德國的情報機構隨時向他提供德占區的羊油單價變動情況和德國的軍用寒帶作戰用品的生產儲備情況,而他所收集的信息表明,德國的羊油單價始終沒有變化,軍用寒帶作戰用品也沒有生產儲備。所以,斯大林認為德國近期決不會進攻蘇聯。
所有這些,都隨著斯大林的逝世成為了一個不解的謎團,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從蘇德戰爭中吸取教訓:一個國家隻聽從領袖的裁決是極其危險的,哪怕他是比斯大林更偉大的領袖。
中途島海戰之謎
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襲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但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因出海參加軍事演習而幸免於難。就在日本軍方歡慶勝利之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冷靜而清醒地指出:“我們隻是喚醒了一個巨人,必須在巨人尚未起身之前,徹底擊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而日本要實現這一計劃,必須拿下美國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島,把它作為日軍的作戰基地。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中部,距美國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和日本橫濱均2800海裏,處在北美和亞洲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間,因而得名中途島。此外,中途島距珍珠港1135海裏,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海軍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群島的西北屏障。中途島一旦失守,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不保。為此,山本五十六決定毫不遲疑地進軍中途島,摧毀美國的航空母艦艦隊。
1942年初夏,當山本五十六派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東太平洋遊弋時,驚魂未定的美國人推測,日本似乎在尋覓下一個攻擊目標。那麼,日本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是哪裏呢?
1942年5月,美國發現在日本備戰艦艇所傳遞的密碼電報裏,經常出現兩個英文字母“AF”。美國的情報人員判斷,這兩個字母有可能是地名的代號。美軍的一些高層將領認為“AF”是指中途島,但還有一些人認為是指位於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島。
“AF”到底是指哪裏呢?美國海軍傑出的密碼破譯專家羅徹福特為此事絞盡腦汁。一天,他來回踱著步子,腦海中回憶著每一個破譯電報的細節,忽然,他的眼前豁然一亮:“為什麼不從以前截獲的電報中尋找線索呢?”想到這裏,他立即讓助理把以前截獲的電報都找出來。在堆積如山的偵抄電文中,他們終於找到一份日軍偷襲珍珠港時發出的電報,電文中也提到了“AF”,說一架日軍水上飛機需要在“AF”附近的一個小珊瑚島上加油。羅徹福特結合電報中提到的珊瑚島,推測“AF”就是中途島。然而軍事情報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一旦情報失誤,造成的損失將不可估量。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測,羅徹福特想出一條妙計,讓中途島守備司令向總部發一份“本島淡水蒸餾設備發生故障,請上級立即派人前來修理”的電報。然後,他們就嚴密地偵控日本海軍的無線電通信信號。
果然,兩天以後,日本海軍在電報中出現“AF淡水蒸餾設備發生故障”“請準備提供淡水”等字樣。這樣,美國就確定了日本準備攻擊的目標的確是中途島。
後來,美軍又截獲到日本海軍發給通信部門的一份電報,上麵說“6月5日以後,本部隊的郵件請寄往AF”。這就說明,日本發動攻擊的具體時間可能是6月4日。之後,美軍情報人員又從日本海軍電台活動的各種情況分析,日本有可能著重於攻擊中途島的艦艇和飛機等。就這樣,美國掌握了日本大部分的作戰安排。
5月25日,日本中途島戰役基本準備就緒。日本動用了整個聯合艦隊,總計200多艘艦艇,其中包括8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65艘驅逐艦和21艘潛艇,外加600架飛機助戰。5月27日,在日本的海軍節這一天,清晨6時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南雲忠一中將率領航空母艦艦隊,徐徐開出了日本瀨戶內海海軍基地,它們是這次中途島之戰的主力。隨後,其他艦隊也各自從錨地漸次起航。山本五十六及各將領信心滿滿,認為擊敗美太平洋艦隊,拿下中途島如探囊取物。“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勝利在握。”山本五十六的參謀渡邊後來說道,“美國艦隊的大部在大西洋。在太平洋上,日本海軍處於絕對優勢。如果指揮得當,不可能不會取勝。”
與山本五十六相比,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當時隻湊集了3艘航空母艦、8艘巡洋艦和6艘戰列艦,以及其他軍艦共計76艘,無論在數量上還是進攻能力上都處於劣勢。值得慶幸的是,美國海軍破譯了日軍的情報密碼,獲悉了日軍的行動計劃。針對日軍的作戰計劃,尼米茲決定在中途島東北海麵設伏,突襲來犯的日軍艦隊。
6月3日晨,日本海軍中將細萱戍子郎率北方編隊對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發起突擊,企圖誘使美軍分兵馳援阿留申群島。但尼米茲非常清楚他的伎倆,根本不予理睬。次日,日軍再次空襲荷蘭港,美軍仍然按兵不動。山本五十六聲東擊西的詭計沒有得逞,便立即下令,命北方艦隊停止進攻阿留申群島,並迅速南下,協同主力準備與美軍艦隊決戰。
6月4日,日海軍主力攻擊艦隊向中途島發起突然襲擊。埋伏在該島東北海域的美軍以逸待勞,從航空母艦起飛的飛機直撲日軍艦隊。一頓狂轟濫炸和兵力角逐之後,日本的4艘航空母艦先後中彈沉沒,330多架飛機被毀,3000多人死亡。美軍以少勝多,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戰局,使日軍喪失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所據有的海空控製權。
戰後,尼米茲上將興奮地說:“中途島的勝利實質上是情報的勝利。”在總部舉行慶功會時,他派自己的專車去接密碼破譯專家羅徹福特,並稱讚說:“中途島的功勞,應歸功於這位中校。”40年後,人們仍沒有忘記他,裏根總統曾親自為這位已去世的英雄授勳,並對他的業績大加讚揚,甚至說他“改寫了美國二次大戰的曆史”。
但在中途島海戰中,有眾多的謎團尚令我們迷惑不解:一貫非常注意搜集敵人情報,並對己方信息嚴加保密的日本海軍總指揮山本五十六為什麼把這次戰爭的準備工作做得那樣差呢?首先,他沒有派間諜去了解美軍和中途島的具體情況,如果他通過情報部門首先了解了中途島已經戰備升級,那麼定能由此判斷出尼米茲已經獲悉日軍的預謀,中途島海戰的勝敗就是未知數了。其次,一向小心謹慎的山本五十六為什麼在兩次戰爭中使用相同的情報密碼?通常情況下,在戰爭期間,為了安全起見,軍方所用的密碼都是隨時更換的。身經百戰的山本五十六為什麼連這點都沒有想到?是由於時間太緊呢,還是掉以輕心?這一切都令我們感到不解。
不過,還有專家認為,在中途島海戰中,日軍的失誤不僅僅表現在對情報的搜集不力上,他們還忽略了航空母艦的作用,隻把它作為輔助性兵力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另外,日本海軍在戰略部署上兵力分散,各部隊在相隔很遠的距離上單獨作戰,大大減弱了其兵力數量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