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5 驚天的戰爭秘聞(3 / 3)

看來,日本中途島海戰失敗的內外因素還有很多,尚需專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原子彈為誰而投

1945年,意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裏尼被處死,德國的希特勒自殺,德、意、日組成的軸心國裏隻剩日本還在抵抗。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1945年7月28日,日本首相鈴木卻還公然聲明:“本國政府除了完全不予理睬並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以外,別無他途。”

當時,美國已花巨額軍費秘密研製成功了原子彈,包括總統杜魯門在內的一些美國高官都同意將這種新式武器應用在戰場上。7月30日,杜魯門總統發布命令:鑒於日本政府拒絕接受無條件投降,美軍可在8月3日以後,在天氣許可的條件下,在日本的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四個城市中選擇一個目標,投擲特種炸彈。

1945年8月6日早晨,美軍的飛機將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到了廣島。頃刻間,城市上空突然卷起巨大的黑色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廣島市馬上淪為一片火海。

這顆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約為14000噸TNT當量。瞬間,廣島的圍牆、房屋、工廠等各種建築統統摧毀。當時廣島人口為24萬多人,原子彈爆炸當日即死亡7.8萬人,負傷3.7萬人。隨後杜魯門發表聲明,要求日本趕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彈打擊。但廣島的悲劇並沒有使日本政府警醒。當時日本國內的通信係統幾乎處於癱瘓狀態,日本當局向人民隱瞞了美國人使用核武器的消息。

8月9日,正當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進行激烈討論時,美國在日本長崎投放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又有2萬多人當即喪生,4萬多人受傷。同時,美軍還在日本國土投下大量傳單,稱如日本再不投降,將會遭到成千上萬顆原子彈的轟炸,直至其徹底毀滅!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終於頒詔,宣布無條件投降。

“小男孩”和“胖子”的投放讓兩座城市成為廢墟,十幾萬人喪生,日本被迫投降。它們讓世界震驚,全世界的人都認識到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同時,它們也給世界留下一個謎題:美軍投放原子彈究竟是為了什麼?

傳統觀點認為,美軍在日本投放原子彈是為了促使日本投降,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避免對日作戰的美軍傷亡。但是有一些日本學者查閱機密文件後認為:上述理由是不可信的,這隻是為了使投放原子彈合理化而編出的謊言。他們相信美軍要對日本投放原子彈是早已確定的一次“巨大的實驗”。美國在原子彈研究初期,就已確定對日本使用。美軍選擇人口密集的廣島和長崎,也是為了觀測原子彈的功能和威力。1960年,曾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的麥克阿瑟承認,“1945年使用原子彈從軍事上講沒有任何必要性”。可見,向廣島和長崎這樣人口密集的城市進行核打擊,美國希望達到的目的可能是心理震懾,讓日本徹底放棄抵抗的念頭,也或許還有其他的目的。

也有人認為,原子彈投放之前,德國法西斯已經投降,日本也已顯露敗象。因此美國投放原子彈並非為了對付日本,而是為了向蘇聯示威。1945年7月24日,在波茨坦會議期間,杜魯門曾以非正式的方式向斯大林提到“美國已擁有一種具有空前毀滅性能的新式武器”,但斯大林冷淡地對杜魯門說:“希望能好好利用它來打擊日本。”由於斯大林態度冷淡,美國決定迅速使用原子彈,希望爆炸能夠“使蘇聯變得更好說話”。杜魯門認為,同蘇聯的衝突不可避免。他希望通過展示美國的優勢來避免不久後同蘇聯的衝突升級。杜魯門急於想趕在蘇聯參與對日作戰之前使用原子彈,是為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以便日後在解決東亞問題時掌握發言權。杜魯門認為,使用原子彈就可以完全獨立地結束遠東戰爭,不需要依靠蘇聯。

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觀點,理由是:雖然當時美國對蘇聯懷有戒心,但在任何文件中都沒有見到後來曆史學家所分析的那種對蘇戰略。在1945年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會議上,馬歇爾甚至還主張邀請蘇聯科學家一起參觀即將進行的原子彈試驗,但因有人擔心斯大林把機密泄露給日本,此事才作罷。

還有人認為,美國投放原子彈的主要原因是議會的壓力。美國政府為研製原子彈耗費了2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用於生產彈藥的全部費用。而原子彈的研究是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全國隻有4位領導人參與,以致議會對巨大軍費去向問題不斷提出疑問。如果花費巨資製成的原子彈不能發揮任何效力,議會定會做出強烈反應。因此杜魯門政府才最終決定使用原子彈。

看來,當年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原因是說不清、道不明了。但是,不管當時美國出於什麼目的投放了原子彈,我們都希望親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投彈手克米特·比漢上尉的臨終願望能夠實現,他說:“但願我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投下原子彈的人!”

神秘失蹤的納粹戰犯

2001年4月8日,英美媒體爆出一則驚人的消息:納粹德國蓋世太保頭目、納粹大屠殺元凶、國際戰犯法庭第7號通緝犯海德裏希·彌勒沒有死,而是落入美國人手中,成為冷戰的工具。這則消息猶如一枚被擲出的重磅炸彈,在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國際猶太人組織更加震驚。國際社會紛紛呼籲美國公開曆史真相。

這則消息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呢?這還得從海德裏希本人說起。海德裏希是納粹德國黨衛隊的重要成員之一,地位僅次於黨衛隊隊長希姆萊,因行事殘酷被稱為“金色的野獸”和“納粹的斬首官”。1942年1月20日,納粹黨製定出屠殺歐洲猶太人的“最後解決方案”,海德裏希就是參與製定此方案的15名納粹高級官員之一,這一政策使600萬猶太人在短短的3年內慘遭殺害。不僅如此,他還製定出具體的殺人措施,其中包括集體屠殺、毒氣室、火化爐等慘無人道的法西斯行徑。海德裏希任何時候都表示,他誓死忠於希特勒。

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向納粹德國的最後堡壘柏林發動進攻,海德裏希向柏林城內的納粹黨衛隊發布了最後一道命令:“誓死保衛柏林,保護元首,直至最後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隨後,他向希特勒以及其他人告別,信誓旦旦地說:“尊敬的元首,請相信我,我一定會突出柏林,組織德國境內其他部隊來救您和大家。”誰知,海德裏希這一走就再也沒有任何音信,就像是從地球上蒸發了一樣,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戰爭結束後,這位雙手沾滿鮮血的納粹爪牙的下落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50年來,關於海德裏希最終下落的說法主要有4種。

第一種說法認為,海德裏希離開希特勒的地堡後,登上了一輛裝甲車,準備溜之大吉,但在突出柏林的途中與盟軍坦克部隊狹路相逢,結果被一通炮火送上了西天。持這種說法的多是德國的一些曆史學家。

第二種說法認為,在蘇聯攻陷柏林的前兩天,海德裏希就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3個孩子,然後自殺身亡。

第三種說法認為,海德裏希經過喬裝打扮,成功避開了盟軍的搜捕隊,溜到了中東的埃及,從此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先後有人聲稱在德國、巴西、巴拉圭、大馬士革,甚至華盛頓看到過他。持這種說法的多是民間人士。

第四種說法比較耐人尋味,說海德裏希落入了蘇聯紅軍的手裏,他用重要情報換得一條生路,蘇聯情報部門給他一個新的機會,他在蘇聯國內過上平靜的生活。持這種說法的多是美國情報界和司法部的人士。

然而,英美媒體的報道給海德裏希的下落又增加了一種說法,而且這種說法還有確鑿的證據。

2001年年初,德國ZDF電視頻道記者皮爾科維克因為要製作一套關於二次世界大戰人物的片子,到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查資料。他在翻閱海德裏希的檔案時,意外發現了3張小小的卡片。這3張卡片的背後簽著美國國家檔案館首席檔案專家喬治·夏洛的大名。皮爾科維克花費了整整4個月的時間,對卡片上的內容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海德裏希沒有死,而是落入美國人的手裏,甚至加盟了美國情報部門,成為美國對付蘇聯的一張王牌。

第一張卡片標明的時間是1945年12月26日,記錄的大致內容是:美國諜報人員發現了蓋世太保頭目海德裏希,並派重兵將其秘密押往美軍控製的集中營。關於此次押解的絕密令上特別注明:海德裏希手裏掌握有大量對美國有益的情報,所以有關他被捕的消息絕對保密。

第二張卡片標明的時間是1945年12月28日,上麵除了記錄著海德裏希的身份、經曆外,還詳細描述了海德裏希被逮捕時的長相:身高1.60米,頭發黑而細,眼珠黑而靈活,一臉笑容,非常活躍,看起來就顯得非常聰明。

第三張卡片標明的時間是1946年2月1日,記錄的內容是:美國情報人員對海德裏希進行了秘密審訊,所獲得的情報已通過絕密渠道轉交給美國陸軍司令部和中央情報局。卡片的最後寫著一句話:“本案於1946年1月29日告結。”至於海德裏希的下落和處置情況,則隻字未提。

皮爾科維克根據這3張卡片記錄的內容,斷定戰爭結束時海德裏希落入了美國人手裏。鑒於他掌握有大量蘇聯的情報,美國人肯定把他納入自己的旗下,甚至將其培養成冷戰勇士!然而,這也僅是皮爾科維克的猜測,真相隻有等美國政府澄清事實以後,才能大白於天下。

希特勒的“最後部隊”真的存在嗎

希特勒的殘忍血腥世人皆知,他所領導的納粹軍隊犯下的滔滔罪行也無不令人發指。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地堡自殺,所謂樹倒猢猻散,數百萬納粹德軍也隨之土崩瓦解,世界人民為之歡欣鼓舞。然而幾年後日本著名記者落合信彥卻爆出一個聳人聽聞的消息:尚有25萬希特勒的“最後部隊”在世界上某些不為人知的地區活動著。這件事情是真是假?如果確有其事,世界是否會再次遭遇戰爭的浩劫呢?

據落合信彥說,最早爆出這個消息的是一個猶太籍記者,他說在南美的某個隱秘的角落蟄居著大量納粹餘黨及其子孫。他們在那裏創造了一個微型的第三帝國。同第三帝國一樣,那裏還建有集中營。大量無辜的印第安人和猶太人被關押在集中營內。而且,那裏設有醫院,供一些風燭殘年的納粹頭子療養,擔任過希特勒秘書的馬爾岑·鮑曼就曾在那裏療養過。在那裏的醫院裏,希特勒餘孽還用集中營的俘虜進行各種慘無人道的醫學試驗,包括活體解剖等。

起初,落合信彥對此也將信將疑,隨後,他進行了長達5年的調查,認為猶太記者所說並非子虛烏有。首先,落合信彥查閱了大量納粹檔案,發現希特勒曾不止一次談到“最後部隊”。希特勒說:“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有的隻是死者和生存者。但是,世界上的‘最後部隊’卻是德國人。”“不久的將來,東(蘇聯)西(美國)雙方決一雌雄的日子一定會到來。到了那時,扮演左右這場戰爭並能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角色,不是別人,正是我們德意誌人的‘最後部隊’。”

如果真的存在那25萬的“最後部隊”,那麼,部隊的兵力一定是從德國公民中而來。為此,落合信彥查閱了納粹德國當年的居民登記冊。結果,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剔除因戰爭死亡、正常死亡及戰俘等人數,的確有25萬德國人不知所終。這讓落合信彥相信,希特勒“最後部隊”確實存在。那麼,那25萬人藏到哪裏去了?

帶著心中的震驚,落合信彥繼續探尋,他從相關資料中發現,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1945年代表德國海軍司令部宣布:“德國的潛艇部隊為了元首,已在世界上的某一角落建立了一個當今世界上的天堂,那兒同時又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堡壘。”至於堡壘建在什麼地方,鄧尼茨沒有透露。不過,落合信彥從另外一些資料中找到了蛛絲馬跡。

早在1938年,希特勒就密令納粹軍進行南極探險。德國探險隊在南極拍攝了數萬幀航空照片,其中有一些像阿爾卑斯山一樣的崇山峻嶺,山上沒有積雪,人類完全可以在那裏生存。落合信彥認為,希特勒的南極秘密探險具有明顯的軍事目的,他很可能在南極大陸的縱深地區為他的“最後部隊”建立了一處“新德意誌”的堡壘。

又經過一係列深入的研究,落合信彥指出,1945年5月1日,希特勒的秘書鮑曼下令“最後部隊”向各地的堡壘進行疏散轉移。將近5000人的“最後部隊”經納粹地下組織營救,實施了逃亡計劃。其餘24.5萬人的“最後部隊”於5月2日從挪威克裏斯蒂安桑登艦,由一支龐大的護航艦隊運送至各地堡壘。除南極大陸外,這些堡壘多數隱藏在南美叢林深處。落合信彥還說,他曾親眼見到一座“最後部隊”的堡壘,它坐落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裏,蒼茫的原野和起伏不平的丘陵成為它天然的遮蔽物,使它與世隔絕。

落合信彥的研究似乎正在接近他所尋求的答案:希特勒25萬的“最後部隊”確實存在,這個部隊現在正在南極或南美進行著秘密的軍事活動。然而,麵對眾多科學家提出的一係列詰問,落合信彥又無法自圓其說。比如:“最後部隊”的目標足夠龐大,它是怎麼從盟軍的嚴密包圍中撤退的呢?即使撤退了,25萬“最後部隊”如何維係?軍餉從何而來?兵力如何補充?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人類又怎麼可能自我封閉式地長期生存?盡管落合信彥分析得言之鑿鑿,但沒有一張照片,沒有一件實物作為證據,現在,我們還隻能把這個觀點看做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