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7 瘋狂的自然異象(3 / 3)

幾百年來,這種怪圈都在不間斷地亮相於世界各地的麥田裏,美國、加拿大、丹麥、澳大利亞、英國、德國、俄羅斯、韓國、中國等地都頻頻發現麥田怪圈。截至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要出現250個麥田怪圈,麥田怪圈的圖案變得越來越精美,越來越複雜,寓意也似乎越來越深刻。其圖案包括幾何圖形、動植物形貌、電腦圖畫、古老的文字等。

英國的威爾特郡是出現麥田圈最多的地域之一。2008年6月18日,該郡的一片麥田裏又突然出現了一個怪圈。經測量,這個怪圈的直徑達46米,由一些不規則的幾何圖案構成。美國天體物理學家邁克·裏德從網上看到這個怪圈的照片後,發現這個怪圈竟然是一個圓周率的“密碼圖”,象征著圓周率π的前10個數字——3.141592654!裏德稱,這個麥田怪圈的炮製方法和他製作圓周率密碼圖的方法簡直一模一樣,即先用線條把一個圓分成10等份,接著在這個十等分的圓形圖案中,將圓周率的前10個數字按照不同的半徑,用不同顏色和不同格數的色塊來代表。在最靠近圓心處用3格紅色色塊來代表第一個數字3,用一個黑圓點代替小數點,1則用一格綠色色塊代表,4用4格紫色色塊代表……每個數字所在的圓形半徑,都要比前麵一個數字大一圈。在最後一個數字4後麵,則是3個黑色的圓圈,象征圓周率的無窮無盡。

路西·普林戈是英國著名的麥田怪圈研究專家,她聽說這件事後,親自來到了這個“圓周率”麥田怪圈現場察看。據了解,在這個麥田怪圈出現的前一晚,當地下過一場雨,可這個麥田怪圈中卻沒有任何腳印走動留下的痕跡。普林戈認為,在午夜時分,根本就沒有人能在一塊漆黑的麥田中做出如此精確的怪圈來,到底是誰創造了這個奇跡呢?

麥田怪圈的頻繁出現,吸引了很多科學家紛紛加入研究麥田怪圈的行列。一些研究者發現,麥田圈的農田周圍通常沒有任何足跡,麥稈的彎曲方式不是用腳壓出來的,傾倒的麥稈沒有明顯損傷,一些麥田圈被檢測出輻射量較大,是由強大的能量產生的。研究者還發現,大約有40%的怪圈中的植物種子變異了。而且怪圈中的植物的生長節腫大,就像被加熱過。於是,很多人便將神秘的麥田圈與外星智慧生命聯係起來,這些在空中才能完全看清的符號,是不是外星人給我們的某種信息呢?

也有很多科學家稱,小麥倒地的螺旋圖案很像是由UFO滾過而形成的。一位英國的天體物理學家甚至認為,麥田怪圈是外星人給地球人送來的象形字。很多人甚至拍到過“天外來客”製造麥田怪圈的場景,在這些錄像中可以看到,一些神秘的小光球突然從天而降,來到麥田裏有規律地飛行了一圈,而它們飛過的地方立刻就出現了一個碩大的麥田圈。短短幾秒鍾的時間,這些不明飛行物就消失在了夜空中。

不過,據一些怪圈的研究者調查,很多麥田怪圈其實是某些人的惡作劇。例如英國人馬特·裏德利就曾向媒體坦白,他和一些朋友就是麥田怪圈的製造者。他們事先設計好圖案,在麥子快成熟的時候,將一根長釘釘在麥田裏,然後以釘子為中心,用繩子貼著地麵轉一圈,一個麥田怪圈就出現了。有的麥田怪圈製造者甚至站在兩把酒吧高腳椅墊上,在麥田裏行走。

但是,還是有些現象是人為說所解釋不了的。第一,就某些怪圈而言,科學家沒有發現人為的證據;第二,有些怪圈的圖案不是由重量或力量造成的,農作物的莖部隻是變平,很少有被折斷的痕跡;第三,人類很難將複雜的圖案以幾何學原理設計得如此完美無缺;第四,麥田怪圈的麵積之大讓人驚歎,人類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製造出這麼大的圖案。

時至今日,每年夏天仍有大批研究人員來到怪圈出現頻率最高的英國進行研究工作。據統計,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人在為破解這個自然之謎而努力著。神秘的麥田怪圈,究竟是人類的惡作劇,還是神秘的自然現象,又或是外星人的傑作呢?研究者們的興趣注定將持續到謎團解開的那一天。

“地下大洋”之謎

在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中,描寫了一位科學家在地心曆險的故事:1863年5月的某一天,德國科學家李登布羅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裏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由此他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過。於是,他決心也進行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和侄子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進入地心。他們在地心目睹了種種奇觀,發現地下有浩瀚的海洋……小說中的情節不足為信,然而在2007年,兩位美國科學家卻宣稱地球內部真的藏著一個巨大的“海洋”,這個消息頓時震驚世人。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地震學家邁克爾·維瑟遜與加州大學的另一位研究者耶西·勞倫斯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他們一直在從事地震波的研究。2007年,維瑟遜和勞倫斯陸續分析了60多萬份地震圖表後,發現其中有8萬份圖表所顯示的地震波出現了異常,明顯是受到了幹擾。地震波是穿越地幔而到達地表的,也就是說,在穿越地幔的過程中,一些地震波途經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區域。這引起了兩位研究者的極大興趣,他們很快製作了地震波的3D模型,以分析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地震波變弱的位置主要是在東亞:從印度尼西亞一直延伸至俄羅斯北端。

兩位科學家大受鼓舞,因為地震波起伏不平的波動可以表明這個地區的岩石硬度大小。維瑟遜認為,地震波在一個岩石相對脆弱的區域逐漸變弱,說明這個區域富含水分,因為水能迅速減弱地震強度。不過,他們所推測的水體並非能自由流動的液體水,而是被封閉在地下700~1400千米的岩石之中。這就意味著他們所稱的地下水體區域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大洋,而是含有水分的岩石。據估計,這些岩石的含水量在0.1%左右,不過如果能把這些水提取出來,總量也是驚人的。兩位科學家通過估算,發現這個“大洋”的麵積與水量竟然與北冰洋大致相當。

據科學家推斷,如果地幔深處真的含有水,極有可能是板塊運動造成的。在東亞一帶,太平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在運動過程中相互擠壓,大量的海水便被帶入地下,並逐漸滲入了地幔內。維瑟遜和勞倫斯還設想了一個利用這些水資源的方法,那就是把這些位於地幔中的岩石開采出來,並在密閉容器中加熱,這時岩石中的水分就會蒸發,可供收集利用。

英國布利斯托爾大學的地質學家認為,該項發現有助於推進有關地幔之中到底存有多少水的爭論。但他說直到現在,大部分人仍堅持認為地幔中沒有多少水,其依據是:地殼的某個地方一旦產生裂隙,地幔上部的物質就會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如果正如美國科學家所推測的那樣,在地下地幔層存在大量含有水分的岩石,那麼在地下高溫、高壓的情況下,岩石中的水必然會蒸發出來形成氣體,而“無孔不出”地在地麵形成溫泉、間歇泉等自然現象。但是目前這一現象卻很難看到。

的確,地震波的衰減與很多因素有關,不僅僅是地下水,還有不同性質的岩石、過渡層等都可以引起地震波的衰減。因此,東亞地區地下是否真正存在美國專家所推測的“大洋”,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探秘地光成因

2008年5月12日下午1點58分至2點02分,甘肅省天水市南郭寺上空出現了一片奇幻的地光。地光呈蓮花形狀,最初是粉、黃、綠三種顏色相間,最後逐漸變白。人們覺得非常新奇,以為這是太陽光的折射形成的,便給它錄像拍照。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奇幻的地光之後是令人驚恐的天塌地陷。26分鍾之後,也就是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波及甘肅、陝西、河南等省市。截至10月8日,已有69200多人遇難,17900多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千億元。就在人們為那些死去的生命扼腕歎息、潸然淚下的時候,有人發現,其實在地震發生前,神奇的地光就已向人們發出了預警,隻是當時人們並不以為然。那麼,什麼是地光呢?地光和地震又有什麼聯係呢?

地光是一種奇異的自然現象,常與地震伴隨發生,因此被看成是地震的先兆。地光持續的時間一般為幾秒到數分鍾不等,非常醒目。夜間,即使在離地光出現地點較遠的地方,人們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此外,地光在地表上空的高度一般為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其表現形式因地震類型和地點不同,有的藍裏帶白,很像電焊火花;有的紅如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好似一團火球,沿著地麵翻滾;有的則像條光帶,劃破長空……

地光出現的時間大多與地震同時,但也有在震前幾小時和震後短時間內出現的。1965~1967年,在日本鬆代地震群期間,留下了難得的地光照片。中國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前的地光現象也都非常明顯。所以地光的來臨,往往預示著大震很快就要發生了,如果此時能夠迅速果斷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的。

1975年2月4日19點左右,一列客車從大連開往北京。當時天色已暗,柔和的光線,平穩的車速,讓人昏昏欲睡。就在列車快要行駛到遼寧海城的時候,司機突然發現列車前方有大片紫紅色的耀眼亮光,頂部呈圓弧形,照亮了一大片黑夜。經驗老到的司機見此情景,腦海中馬上閃現出一個念頭——地光!他的大腦飛速地轉動:“地光的出現意味著要有地震發生,如果我們繼續前行,很可能麵臨車毀人亡的險境。如果和上級彙報,又怕來不及。幹脆我先緊急停車,保住人的生命最重要。”想到這裏,司機按下了刹車,列車徐徐而止。果然,19點36分,遼寧省海城營口一帶發生了7.3級的強烈地震。司機的果斷決定挽救了一車人的生命。

地震時為什麼會產生地光呢?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地震將要發生時,由於地下岩石發生破裂、錯斷,岩石間的相對摩擦滑動會產生一種電磁效應作用,從而造成一個較大範圍的放電現象,並沿著斷裂縫隙通向大氣層,在低空引起大氣電離和發光現象。

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家弗裏德曼·弗羅因德則認為:地震前,地麵的岩石受到過大的壓力,致使岩石發生電離,一些電荷就會達到岩石表麵,聚集在一起,產生奇怪的發光現象。還有人認為,地震時地麵上的空氣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放電了,產生發光現象。

然而不是所有地震都出現地光,同樣地光出現不一定就會發生地震。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附近有座小山,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裏每年冬季山上就會出現環狀的光芒,然而人一走到山腳下它就不見了。看來,地光產生的原因相當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神奇冰洞萬年不化之謎

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50千米處的春景窪鄉麻地溝村原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而在2006年這裏卻一躍成了旅遊勝地,讓這個小村子迅速躥紅的“功臣”是一個神秘的洞穴。

在寧武縣流傳著一首山歌,這首歌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奇怪的是,歌中還提到了一個掛滿了冰錐的洞穴。這首山歌已經傳唱了千百年,歌裏的冰洞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不過一位當地的小夥子聽後卻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是在寧武縣旅遊局上班的閆鵬。他在思索:歌中所唱到的掛滿了冰錐的洞穴真的存在嗎?

要知道,隻有終年都結冰的洞穴才能夠被稱之為是冰洞,在世界上隻有像西伯利亞和南北極這種高緯度且異常寒冷的地區才有可能出現冰洞。而山西省的氣候冬暖夏涼,寧武縣夏季的最高氣溫超過30℃,按常理推斷是不可能存在什麼冰洞的。不過,為了解開這個謎,閆鵬還是決定趁工作之餘去尋找這個神奇的洞穴。

根據傳說,那個神秘的冰洞應該藏在一座深山中,寧武縣山地連綿,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去尋找一個傳說中的洞穴,簡直是大海撈針。但閆鵬沒有放棄,他利用幾年的時間爬遍了許多山頭。2007年夏季,他從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這個傳說中的冰洞確實存在,據說是在當地的管涔山中。管涔山有300多個山頭,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閆鵬還是決定踏遍管涔山,尋找冰洞。一天,他和一位同伴一起爬上了一個山頭,傍晚時分,他們開始從山的陰麵往回走。他們走著走著,突然感覺腳下涼颼颼的,接著他們驚奇地發現,在這片背陰的崖壁上竟然掛滿了冰花,一個一米見方的洞口正在不斷地往外冒著寒氣,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那個神奇冰洞嗎?閆鵬高興極了,但他沒有急於去洞裏查看,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準備了一些繩索、火把、溫度計等必備物品後,才和幾位同事再次來到了這裏。

閆鵬決定先一個人下去一探究竟。他開始順著繩索小心翼翼地往下滑,洞裏黑漆漆的,沒有一絲光亮。等他下到洞底時,點亮火把一看,頓時驚呆了——隻見洞內到處都是由冰形成的冰柱、冰簾、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鍾、冰人、冰菩薩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看來,這裏無疑就是傳說中的冰洞了!

寧武縣有個暑天冰洞的消息不脛而走,使這裏一下子成了聞名的旅遊勝地,為當地增加了很多旅遊收入。除了遊客,冰洞也吸引了不少地質專家前來實地考察。專家發現,盡管洞內冰的厚度不一,但是所有的冰都附著在石灰岩上,整個冰洞高達100多米,洞內最寬處直徑有20多米,最窄10多米。

後來,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的洞穴專家現場考察認定:此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300萬年,故名萬年冰洞。而且洞內四季冰封,溫度常年保持在0℃左右。人們不禁疑惑:為什麼這個並不符合結冰條件的洞裏竟結滿了冰?這大量的冰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質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盡管寧武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冰洞的形成,但還是有兩個外部因素可以減少冰的融化:管涔山的海拔超過了2000米,而洞口所處的位置在山的陰麵,這對冰的常年不化起到了保護作用。此外,洞呈一個正口袋形,不利於洞裏洞外空氣的交換,從而使得冰免受損害。

可是,即使有了這些外在的保護因素,這麼大麵積的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顯然,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於是,有人提出了冰川學說。幾億年前,地球上曾出現過大規模的冰川運動,冰川運動使大量的冰湧進了這個深洞中,形成了神奇的冰洞。

但經過專家的探測後發現,冰洞內冰的年齡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冰較老,有的則較新。也就是說,這個神奇的冰洞具有非常奇特的再生功能,一旦冰量減少,它還會進行自我修複。這就證明冰川學說存在漏洞。因為根據冰川學說,冰是不會自己再生的。而且,如果冰洞是由冰川運動時期大量的冰湧入而形成的,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這些冰早就應該融化了。

冰川學說不足以解釋冰洞的成因,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地熱負異常說”。因為,冰洞內的冰越向下越厚,這和越往深處氣溫越高的地熱正異常原理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所以,持地熱負異常說的學者認為,山本身的最深處很可能存在我們目前仍未探明的製冷機製,越往下走,溫度越低,低得能夠製冷,能夠製造出這樣大容量的冰來。不過,由於洞內的岩石非常堅硬,目前的儀器很難把它切開,況且這個製冷機製究竟存在於地下多深處,也沒有人知道,所以進一步的探索工作存在困難。

看來,要想解開這個冰洞萬年不化之謎,還有待科學家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