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末的一天,在短短的24小時之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相繼發生了3起共210多頭鯨魚和海豚衝上海灘擱淺死亡的事件,而其中有2起發生在塔斯馬尼亞島!
2004年的11月28日是一個星期天,傍晚時分的海灘格外涼爽,人們三三兩兩地來到海邊的沙灘上散步,享受著愜意的海風。
突然,有幾個人驚訝地發現,前方的海灘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很多鯨魚和海豚,它們正在沙灘上驚恐地掙紮著。這幾個人都是當地居民,他們看到鯨魚和海豚痛苦地摔打著尾鰭,立刻打電話通知了當地漁政部門。
沒過多久,幾十個救援人員和一些警察就匆匆趕來了。他們立刻動用挖土機,開始從擱淺的鯨魚和海豚身邊挖一條通向海洋的深溝,好把這些鯨魚、海豚引回大海。不一會兒,很多當地的熱心居民也趕來了,大家一起動手,很快把那些體型較小的幼鯨和海豚費力地推到了海裏。而那些擱淺的成年鯨魚都體形龐大,平均體重達幾噸,人們用了20多個小時,才把其中一小部分推回深水。不幸的是,還有整整98頭鯨魚和海豚因長時間缺水斷氧而死去了。看著海灘上大大小小的黑色屍體,在場的人無不感到痛心。
沒想到,兩天之後,悲劇再次在小島上演了。11月30日一早,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部又傳來了大量鯨魚擱淺死亡的消息。那慘痛的一幕牽動了無數人的心,也激發了人們強烈的好奇心,鯨魚為什麼會遊到海灘上來呢?按理說,輕生之舉似乎應該與動物無關,因為動物從來都是由於外因或衰老而死的,可這些鯨魚的行為看起來卻像是來自尋死亡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有關鯨魚集體擱淺死亡的事件,在世界其他海域也曾屢次出現過。早在1784年,法國奧捷連恩灣的海岸就發生過這樣的悲劇。當年3月13日,正在奧捷連恩灣海灘上的人們驚訝地發現,一群抹香鯨隨著上漲的潮水奮力遊上了海灘,而退潮時,它們卻沒有隨著潮水回到海裏,而是固執地留在海灘上,痛苦地掙紮了幾十分鍾。它們痛苦的哀號聲傳到了幾千米之外,聞訊趕來的人們無不為之動容。可悲的是,當時人們還沒有援救鯨魚返回大海的意識,結果眼睜睜地看著32頭抹香鯨死在了沙灘上。
1946年10月的一天,在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城的海濱浴場,也發生了一場驚天悲劇——800多頭虎鯨隨上漲的潮水奮力衝上了海灘,結果全部擱淺死亡。
1970年1月11日,美國佛羅裏達州的一處海灘也成了鯨魚葬身的墓場。當時,海岸警備隊的工作人員正在海上巡邏,他們突然發現約有250頭逆戟鯨遊入了淺水中。漲潮時,其中的150多頭逆戟鯨不顧一切地衝上了海灘,並且不肯再回到海裏。隊員們見勢不妙,趕緊組織了數百名誌願者分批行動,有的人跳進冰冷的海水中去阻止那些仍在淺水區徘徊的鯨魚衝上岸,可有些鯨魚還是在拚命朝岸上遊。有的人用消防水管不斷給擱淺的鯨魚噴水,想延緩它們的死亡。有的人則開來起重機,試圖把鯨魚拖回大海,不料鯨魚太重,反而拖翻了起重機。最後那些擱淺的鯨魚全都痛苦地死去了。
看到這裏,我們已經不難知道答案了:大量鯨魚瘋狂地衝上海灘並非誤入歧途,而好像真的是集體自殺行為。因為每每人們設法阻擋它們衝上海灘或是試圖將它們拖回大海時,所做的努力往往都是徒勞的,鯨魚還會重新衝上沙灘,人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死去。
那麼,鯨魚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它們到底有什麼“苦衷”,非要一死了之呢?各國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種種推斷。
一些海洋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個別擱淺鯨魚的屍體上有被撕咬的痕跡。於是他們據此認為,這些鯨魚可能是因為被凶猛的鯊魚追殺,所以才被迫擱淺的。而鯨魚是戀群動物,領航鯨具有強大的群體凝聚力,這有助於它們在大海裏集體行動。但這也意味著如果其中的一頭遇上麻煩,其他的鯨魚也不能幸免。
不過,很多科學家都不讚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鯨魚自殺與其體內的回聲定位係統有關。鯨魚的視力極度退化,但它們能發射出頻率範圍極廣的超聲波,這種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即反射回來,形成回聲。鯨魚就根據這種超聲波的往返時間來準確地導航、測物和捕食。而如果鯨魚出現內髒不適、有寄生蟲,或者其回聲定位係統本身的某些原因,都可能使回聲定位係統出現故障,讓鯨魚迷失方向、四處亂竄。其理論依據是:他們在解剖自殺鯨魚屍體時,發現它們的耳朵中都有一種身長僅2.5厘米、生活於汙染海水中的小蟲。
也有科學家認為,軍艦聲呐裝置和回聲探測儀所發生的聲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會使鯨魚的回聲定位係統發生紊亂,這是導致鯨魚擱淺致死的主要原因。因為幾年前,美國海軍在巴拿馬島的深海中使用了大型的聲呐設備,而隨後,一些鯨魚、海豚紛紛在附近的海灘擱淺死亡。
還有科學家認為,日益嚴重的海洋汙染是導致鯨魚擱淺的原因,因為被汙染的海水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學物質,會擾亂鯨魚的神經係統,導致它們擱淺死亡。
看來,各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孰是孰非尚無定論。但願科學家們能早日揭開這個謎團,讓鯨魚擱淺喪生的悲劇不再重演。
大象的超強記憶力之謎
一天深夜,30頭大象衝進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村莊,大肆踩踏村民栽種的香蕉林,肆無忌憚地咀嚼著香蕉。在大快朵頤之後,它們又開始衝撞村民們簡陋的房屋,不僅將房屋撞毀,還把幾名村民踩踏致死。恐懼的村民想出種種辦法來阻止大象,可是大象如入無人之境。於是,村民們隻能拖家帶口,逃往他鄉。也許你會很奇怪:一向溫馴的大象,為何會有如此瘋狂的舉動呢?
科學家們經過深入調查、分析,認為這些大象具有超強的記憶力,它們無法忘懷多年前人類對它們的傷害,所以才采取了這種極端的報複行為。科學家們曾經對人工飼養的大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如果飼養員不善待它們,它們暫時不會發作,而是甘受屈辱。一旦它們認為時機成熟,就會開始報複,而且後果往往很嚴重。科學家進而分析,近年來,印度大象賴以生存的原始森林不斷遭到人類破壞,大象的數量也不斷減少,隻剩下不到5萬頭,幾乎瀕臨絕種。憤怒的象群忍受多年後,仍然記得人類當年毀壞它們家園的惡行,於是闖進人類的居住地進行報複。
不過,還有大量事實證明,良好的記憶力不僅使大象不忘前仇,也使它們在生活中受益。科學家曾對坦桑尼亞塔蘭吉雷國家公園中的兩個象群進行了對比研究。第一個象群的首領是一頭45歲的年長母象,另一個象群的首領是一頭33歲的母象。這兩個象群在1993年的旱災過後的存活情況有明顯的差別。由年長母象帶領的象群死亡率要比另一個象群低得多。科學家認為,年長母象曾經經曆過非洲1958年到1961年的罕見旱災,並且成功地存活下來,有了豐富的應對災害的經驗,從而帶領自己的象群渡過難關。而第二個象群的首領並沒有經曆過那次大旱災,因而這一群大象的存活率要低得多。
此外,大象驚人的記憶力還使它們能夠記住自己的親屬,即使它們在分開幾年後也可以記得。研究人員經測試後發現,象群中的母象能夠同時記住至少17個家庭成員,最多時可達30個。倫敦動物學會負責人查爾斯·福雷博士介紹說:“在環境條件不斷變換的情況下,大象也能快速記住周圍的事物,並能靠一些特征記住每一位親屬。”同時,他還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頭馬戲團的大象結束了30多年的表演生涯,被送到“養老中心”去安度晚年。誰知,這頭溫馴的大象到那裏後卻躁動不安,甚至把隔欄都撞壞了。管理員觀察了很久,才發現這頭大象這樣做好像是試圖與隔欄的另一頭大象接近。管理員調出它們的檔案,發現這兩頭大象在30年前曾經在一起表演過。於是,他把橫在它們之間的隔欄拿開,這頭大象馬上就上前與另一頭大象待在一起,再也沒有躁動不安的表現了。
大象的記憶力為什麼這麼好呢?科學家在解剖中發現,大象擁有所有陸上哺乳動物中最大的大腦,平均重5千克。大象的大腦顳葉、皺褶數是人類的2倍多。而且,大象的腦化指數(動物的實際腦重與該動物體重之比)為1.88,雖然比人類(7.33~7.69)與黑猩猩(2.45)的腦化指數要低,但較其他動物要高得多。一般認為,腦化指數是衡量一種動物智力的標準之一,而記憶力和智力被認為可以同等看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象具有超好的記憶力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大象是如何記住往事的呢?英國的科學家在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錄下了一些母象用來聯係的低頻的呼聲,大象通常用這種聲音來記住不同個體的身份。接著,他們又記錄下一些經常碰麵和一些互不交往的大象的叫聲,然後將這些叫聲放給大象群體聽。觀察表明,如果它們能夠記住這隻發出叫聲的大象,它們就會回應;如果記不住,它們要麼幹脆忽略,要麼變得易怒而且充滿戒備。隨後,科學家又把一頭已經死去兩年的大象的叫聲播給它的家庭成員聽,發現它們仍然會回應而且會走近聲源,這說明聲音可能是它們保持良好記憶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大象是如何記住這些不同的聲音的呢?除了聲音,大象還能記住什麼?這些仍然是未解的謎題。
妖魔植物能吃人
曆史上關於植物吃人的最早記載來自於19世紀後半葉的探險家們。1881年,一位名叫卡爾·李奇的德國人從非洲探險歸來。他向親友們講述自己探險的奇遇時說:“知道嗎?我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親眼見到過一種能夠吃人的樹木。”
“吃人樹?不可能吧,什麼樣的樹能把人吃掉?”
“這種樹外形奇特,樹幹呈圓筒狀,枝條如蛇樣,邊緣長滿硬刺,如同一把把匕首。當地居民把它奉為神樹。”
“還是不太相信,這種樹是怎麼吃人的?”
“我到那裏的時候,正好有一位土著婦女違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驅趕著爬上神樹,接受神的懲罰。結果樹上的8根枝條把她緊緊包裹起來,將她裹得就像睡在繭子裏的蠶一樣。幾天後,枝條重新打開,一個活生生的人隻剩下一堆白骨,真是太可怕了。”卡爾把這件事描繪得煞有介事,人們也就把它四下傳開了。
1937年,美國植物學家裏斯爾慕名來到馬達加斯加島,尋找卡爾所說的吃人樹。一天,他來到一片茂密的森林,仔細地觀察每一棵樹。這時,一隻小鳥撲棱著翅膀從他的頭頂飛過。裏斯爾抬眼望去,隻見小鳥落到了一棵形狀像菠蘿的樹的枝條上,樹高約3米,樹幹粗胖。“這棵樹好像和卡爾描繪得有些像。”裏斯爾心裏尋思著。忽然,樹的枝條往上抬起,箍住了小鳥,然後一圈一圈把小鳥死死纏住。裏斯爾看得目瞪口呆,他趕忙來到這棵大樹下,左右打量,攤開本子,記錄下樹的形態、皮色、枝條等情況,並把剛才看到的一幕也記錄在內。不料,他的一隻手無意中碰到了樹枝,手很快就被樹枝纏住,而且越纏越緊,手被勒得生疼。裏斯爾使勁掙紮,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脫險,但手背上被拉掉一大塊肉。裏斯爾回國以後,向人們講述了自己和吃人樹親密接觸的經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篤信,真的有吃人植物的存在。
後來,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也傳出了類似的傳聞。據說,那裏生長著一種叫“奠柏”的吃人樹。這種樹枝葉高大,長著許多枝條,長得一直拖到地上。如果誰不小心“冒犯”了它的枝條,那麼“奠柏”會毫不客氣地將其抓住,接著分泌出一種黏液,把人牢牢粘住,再將其消化掉,隨後重新展開枝條,等待下一次“飽餐”的機會。
為了證實這些傳聞,1971年年底,一支由南美洲科學家組成的大型探險隊專程赴馬達加斯加島考察。他們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仔細搜索,結果並沒有發現人們所描述的吃人樹,倒是在那兒見到了許多能吃昆蟲的豬籠草和一些能刺痛人的蕁麻類植物。
1979年,英國一位畢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權威—艾得裏安·斯萊克教授在他剛剛出版的專著《食肉植物》中說:“到目前為止,在學術界尚未發現有關吃人植物的正式記載和報道,就連著名的植物學巨著,也沒有任何關於吃人樹的描寫。”此外,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在走遍南洋群島後,敘述了許多罕見的南洋熱帶植物,但也未曾提到過吃人植物。所以植物科學家越來越傾向於認為,世界上也許根本不存在能夠吃人的植物。
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雖然眼下還沒有足夠證據說明吃人植物的存在,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因為科學家的足跡還沒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許,奧秘就隱藏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