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樣的生命奇跡,人們不禁要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這些蟾蜍和青蛙在沒有食物、水和陽光的情況下,是怎麼維持生命的呢?
有的科學家分析說,可能是這些動物在冬眠的時候地殼發生了變動,它們所在的淤泥變成了岩石。這些岩石雖然看起來很堅固,其實存在著不少的微小縫隙,所以水分和空氣能夠進入岩石中,它們便可以生存了。但是,動物要維係生命,還需要一定的熱量,盡管蟾蜍或青蛙在冬眠時熱量消耗非常低,但它們自身的熱量,無論如何也無法維持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之久啊!
有的科學家解釋說,蟾蜍和青蛙能經過上百萬年仍有生命體征,得益於它們生存在一個保持“恒溫”的狀態下。封存它們的岩層或礦層就是這樣一個恒溫的狀態。在這樣一個狀態下,它們不會受到任何外界的刺激,天氣陰晴冷暖、四季交替對它們都沒什麼影響。蟾蜍和青蛙實際上等於把生命貯藏起來,不進行新陳代謝,不消耗能量,所以能長期不吃東西而不死亡。
還有科學家認為,蟾蜍和青蛙長壽是因為其體內有一種甘油在起作用。美國的一位科學家就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先把幾隻快要冬眠的青蛙放到-6℃的環境中,一周之後,他給青蛙慢慢地提高溫度解凍,並檢查青蛙的肌肉成分,結果發現它們的肌肉中多了一種甘油。於是他認為,蟾蜍和青蛙在冬眠時,由於體內形成了一種甘油,所以才能長久不死。
另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上述解釋都還不夠充分。迄今為止,對於蟾蜍和青蛙如何長久維持生命的問題,科學家們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但隨著生物科學的迅速發展,相信這個謎團終會被揭開,這可能還會對研究人類長壽問題有啟迪和借鑒作用呢。
“信奉上帝”的虔誠怪蛇
在希臘西部西法羅尼亞小島上有個小村莊,村民們謙和淳樸,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除了希臘那些傳統節日外,對這個村莊的村民來說,還有一個日子非常重要,那就是每年的8月6日。每到這一天,全體村民會集體出動,聚集在教堂附近的一塊大岩石前,等待一個奇跡的出現。
他們到底在等待什麼呢?且來看看下麵的故事吧。這一年的8月6日,天氣炎熱,空中連一絲風也沒有,可老老小小的村民仍早早地等候在岩石旁。四周一片寂靜,沒有一個人說話。
忽然,人群中出現一陣騷亂,有人喊著:“快看,有蛇出來了!”聽了這話,一位老者把自己的孫子放在肩膀上,以便讓孩子看得清楚些。
“爺爺,我看到了!”孩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呼吸變得急促起來,“蛇!毒蛇!好多好多的毒蛇!爺爺,怕!我們快跑吧!”孩子的聲音裏帶了哭腔。
老者也隨著孩子的目光看過去,隻見數以千計黑白相間的毒蛇從懸崖峭壁和山林洞穴裏爬出來,爬向教堂。它們的身體彼此糾纏,快速扭動,兩眼閃著寒光,嘴裏吐著芯子,發出“噝噝”的響聲,讓人不寒而栗。為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老者假裝發現新大陸似的對孩子說:“你看那些毒蛇,頭上都頂著十字架呢。”
孩子揉了揉淚眼,壯著膽子仔細辨認著,果然那些蛇的頭部都有一個“十”字形花紋。這下,小家夥的興致來了!他臉上還掛著淚,卻笑著問:“真的啊!爺爺,爺爺,這毒蛇是教徒嗎?它們頭上的十字架是誰給打上去的呢?”
老者慈祥地笑著,然後講起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西法羅尼亞島美麗富饒,這裏的人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有一天,一群海盜洗劫了我們的小島,還把島上的24名修女給捉走了。善良的聖母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把這些修女變成了毒蛇。滿載而歸的強盜們看到自己擄回的都是毒蛇,都嚇得四散逃跑了。這樣,修女們才擺脫了被玷汙的命運。可後來,毒蛇再也沒有變回人。不過,它們仍然深深感謝聖母。為了報恩,它們就在每年的8月6日到15日,去教堂朝拜感恩。從那時候起,它們的頭頂上就有了十字架的標記。”
孩子有些迷惑了,他閃著亮晶晶的大眼睛,又問:“爺爺,那你說,這些蛇是那些修女變成的嗎?”
“當然是啦!不然,它們的頭上怎麼會有十字架呢?而且,毒蛇是很凶的,凡是被它們咬上一口的人,幾乎都會喪命。可每年到了這幾天,它們就會對人格外溫馴,甚至能與我們人類和睦相處。還有,8月6日是我們紀念上帝的日子,8月15日是我們紀念聖母的日子。這些毒蛇每年8月6日準時出來,一直到15日才會回去。這說明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來朝聖的。而且,它們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120年了。”老者十分肯定地說。
這時,一個小夥子笑著說:“老人家,您說的是傳說,沒有科學根據。我查閱過相關資料,有人說,這和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老人和小夥子的爭論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於是人們七嘴八舌,紛紛發表了自己對毒蛇“朝聖”的看法。有的說:“現在是8月,氣溫很高,毒蛇耐不住高溫,所以跑到教堂乘涼了。”有的說:“可能是教堂有某種毒蛇喜歡的氣味,蛇聞到了這種氣味,才會集體出來的。”還有的說:“8月正好是毒蛇的繁殖期,它們是到教堂進行交配的。”
…………
其實,關於西法羅尼亞小島上毒蛇“朝聖”的事件,除了村民在揣摩其原因以外,科學家與生物學家們也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其中的奧秘,相信用不了多久,毒蛇“朝聖”之謎就會水落石出!
巨型怪鳥吃人謎案
提到馬達加斯加島,你可能會想到蜚聲中外的電影《馬達加斯加》,把它想象成一個充滿夢幻與神奇色彩的地方。事實上,馬達加斯加島不僅是影視作品中所描繪的奇異樂園,在現實中它還是一個上演傳奇的地方,聳人聽聞的怪鳥吃人事件就發生在這裏。
1965年的一天,馬達加斯加島空軍少尉米德駕駛著一架飛機執勤。突然,他發現飛機的左後方有一個物體在飛行,大小與飛機幾乎相同,速度比飛機還要快。待這個飛行物體距離飛機越來越近時,米德少尉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一眼,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尾隨而至的飛行物不是人造飛行器,而是一隻巨型怪鳥!這隻怪鳥全身血紅,嘴扁平而且很長,頸部以及背部有一層厚厚的肉鰭,尾部則高高地翹起。米德少尉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鳥類,一時驚愕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他才從驚恐狀態中緩過神來,這時,怪鳥已經靠近了飛機的邊緣。
“加速!升空!”米德少尉熟練地操縱著飛機,想擺脫怪鳥的追蹤,然而這隻怪鳥似乎對米德少尉的飛機很感興趣,振動翅膀緊追不舍。它飛行時非常靈活,時而隨著飛機急速升空,時而輕鬆地變換飛行方向,猶如在進行一場精彩絕倫的飛行特技表演。這樣持續了半個小時左右,米德少尉還是無法擺脫怪鳥,他有些急躁和慌亂。就在這時,怪鳥突然加速,向飛機直撲而來。米德少尉來不及躲閃,飛機頓時被撞得支離破碎,墜入大海。怪鳥僅叫了一聲,就飛遠了。而米德少尉幸虧及時打開了逃生裝置,才得以順利脫險。
據說,就在此事發生之前,這裏還發生過一起巨鳥傷人事件。當時,馬達加斯加島的漁民得尼和艾迪兩個人駕船出海捕魚。他們這次出海非常順利,很快各種活蹦亂跳的魚就裝滿了船隻。得尼高興地說:“啊哈,這次我們收獲頗豐,要是再能賣一個好價錢,就可以大掙一筆了。”艾迪也微笑著說:“是啊,我們得開足馬力,在魚活著時賣出去,這樣才能賣個好價錢。”兩人一邊說著,一邊準備返航。
可是就在這時,遠處空中傳來一陣長嘯聲,一隻全身血紅色的怪鳥飛速向兩個人衝了過來,瞬間就到了小船的上空。它的體型很大,把太陽都遮住了。“這是什麼鳥?它要幹什麼?”得尼和艾迪毫不清楚對方的來曆和目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隻見怪鳥微微向下斜探,用利爪輕輕一抓,便將得尼抓走了。“救命啊!救命啊!”得尼淒慘的叫聲從高空傳來。艾迪眼睜睜地望著得尼被怪鳥掠走,卻無能為力。幾天以後,得尼慘不忍睹的屍體出現在海麵上,內髒已被掏空了。
科學家們紛紛趕到馬達加斯加島進行調查,他們通過所搜集到的血紅色羽毛,推斷這種怪鳥可能是一種存活至今的古代生物。那麼,究竟是哪種古代生物呢?它是如何生活到現在的?它吃人嗎?得尼被掏空的內髒是被它吃掉了嗎?為什麼與米德少尉相遇的那次事故中,它沒有將墜機的米德少尉叼走吃掉呢?這一連串的疑問直到現在還困擾著科學家們。他們將繼續進行調查,以了解這種神秘的巨型怪鳥究竟是什麼動物。
旅鼠群體自殺之謎
老鼠也會自殺,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確確實實地發生過,而且還是成群的老鼠集體自殺。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的故事吧。
1868年的一天,風和日麗,一艘輪船平穩地航行在挪威海海麵上。當時正是用餐時間,人們一邊享用著精美的食物,一邊愉快地交談著。
“這次旅行能夠碰上這麼好的天氣,真是讓人愉快。”
“可不是嗎?海水看起來就像發光的藍寶石,太美了。”
…………
突然,輪船劇烈晃動了一下,然後就不動了,人們不由自主地往前傾,有的正端著酒杯啜飲,深紅色的葡萄酒灑了出來;有的差點讓手中的餐刀切到手;有的正在品嚐香濃的奶酪,不想奶酪趁機搗亂,一股腦兒粘在了食客的身上……船上的物品也東倒西歪,一片狼藉。
“天啊,發生了什麼事?”
“輪船是不是擱淺了?難道觸礁了不成?”
人們一下子騷動起來,紛紛走出船艙查看情況。站在甲板上,人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原來這不是觸礁,而是一片數以百萬計、鋪天蓋地、黑壓壓蠕動著的旅鼠堵住了輪船的通路。隻見前麵的旅鼠抱在一起,像一座架起的浮橋,在海麵翻滾、沉浮,密密層層寬達三四千米,後麵的旅鼠則踏著同伴的血肉之軀繼續前進。它們前仆後繼,義無反顧,前麵的旅鼠一旦葬身大海,後麵的旅鼠就主動替補上,最後隻有極少數幸存者能活著爬上不遠處的小島。輪船在旅鼠的重重包圍下徐徐前行,足足有十五分鍾才衝出這個旅鼠大軍。如此慘烈悲壯的場麵讓人們唏噓不已。據調查,幾百年來,旅鼠幾乎每隔三四年就會集體自殺一次。
旅鼠為什麼會周期性地集體自殺呢?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卻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旅鼠的集體自殺,可能與它們的高度繁殖能力有關。一隻母旅鼠一年可生產6~7窩幼崽,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後30天便可交配,經過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窩小旅鼠,每窩可生11~20隻。據此速度,一隻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萬隻後代。每隔三到四年,旅鼠就會發生數量“爆炸”,約為原種群的100~1000倍!這樣就會使旅鼠的食物和活動空間極度短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它們不得不集體遷徙,以便給後代留下足夠的食物和空間。旅鼠之名就是因為它們過著“旅遊”生活而得來的。在遷徙的過程中,它們慌不擇路,遇崖便跳,逢海就投,因此就發生了集體自殺的現象。這種觀點流傳甚廣,但是,旅鼠在遷移過程中即使遇到食物豐富、地域寬廣的地區也決不停留,僅此一點,就可以將上述觀點有力地駁倒。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由於種群數量驟增,導致旅鼠活動過度,它們東跑西顛,吱吱亂叫,打架鬧事。結果,旅鼠的腎上腺增大,神經高度緊張,焦躁不安,而且運動的欲望十分強烈,於是它們便開始分散和遷移。在遷徙過程中,有些企圖渡江過海,盡管它們善於遊泳,但終因體力不支而被溺死。而那些能夠僥幸遊到岸邊的旅鼠,因為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和食物,生育能力隨之下降,於是種群數量開始銳減。不過,此學說也有一定的缺陷,因為高密度的後果往往不會立即在當代出現,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響。
總之,對於旅鼠集體自殺的問題,有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也有旅鼠自身生理、行為上的因素。麵對如此複雜的問題,還需進行大量細致的研究,才能真正揭開旅鼠集體自殺之謎。
巨鯨為何“輕生”
塔斯馬尼亞島位於澳大利亞的南端,這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出名的旅遊勝地。不過,這個小島卻有個“鯨魚墓地”的惡名。原來,該島的海灘上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大批鯨魚擱淺死亡的事件。據不完全統計,過去的80年間,共有300餘起鯨魚“集體自殺”事件在這裏發生。
2003年,在小島西南側一片偏僻的海灘上,9頭抹香鯨、110頭座頭鯨和20頭海豚在這裏擱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