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紀中國經濟主題:經濟全球化
在20世紀最後的十年中,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主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麵前,五、六十年代形成的經濟發展觀明顯落伍了,並正在被一種新的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針所替代。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麵臨著這個大趨勢的壓力和挑戰,而與那些已經建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體製的第三世界國家和原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相比。中國能否憑借相對落後的製度條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獲得成功,這是21世紀中國的主題。
經濟全球化:是鮮花還是陷阱
一個幽靈,全球化的幽靈,在世界遊蕩。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正對世界經濟的方方麵麵產生巨大的影響,可口可樂、好萊塢大片、麥當勞、肯德基、Windows98這些全是經濟全球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反映。在21世紀,全球化將以新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國內外有許多人甚至認為,全球化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設置的一個陷阱,是發達國家的盛宴。據聯合國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有4.4萬多家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這些跨國公司,“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係。跨國公司控製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跨國公司的運行,尤其是近期掀起的跨國並購浪潮,使其擁有的生產諸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與此同時,跨國銀行,跨國證券和跨國投資基金等的迅速發展,這些活動有力地推動全球範圍內的資源的優化配置。
就總體和長遠而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它推動國際貿易的高速增長,有助於國際貿易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供求平衡,它也有助於生產要素流向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促成新興資本市場的崛起。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這一進程。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寒光凜凜的雙刃劍”,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中國家隻是全球化的追隨者,而不是全球化的主人。
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既是發展機遇,又是嚴峻挑戰。就機遇而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先天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有利於發揮“後發優勢”,開拓國際市場。但是,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消極影響是多方麵的。
首先,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作出的結論。全球化為那些能夠利用日益增長的商品和服務跨國流動的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世界上200名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在過去的4年增加了一倍,達1萬億美元,世界上3位最大的富翁資產超過了共有6億人口的所有最不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購買一台電腦需要一個巴基斯坦人8年的收入,而在美國隻要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經濟全球化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給富人,其他人隻得到麵包屑。
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受到威脅,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貧困一夜之間重返東南亞”,造成全球在3年內損失2億美元的產值,相當於一場世界大戰的耗費。因此有人說,金融風暴是“和平時期的頭號殺手”。
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受到衝擊。因為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大都實力弱小,競爭力不高而被擠垮,有些本國產品被外國名牌吞並,有的自行消失,此外,強大的西方傳媒可以憑著現代的信息技術輕易進入任何一個國家,影響、幹擾甚至破壞有關國家的主權、政府的權威和政局的穩定。
時代在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任何國家都回避不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沒有那個國家能夠像孤島一樣,與世隔絕。阻止全球化無異於想阻止地球自轉。既然全球化勢不可擋,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地參與。
經濟大趨勢:全球化
20世紀50、60年代流行的經濟發展觀把經濟發展理解為經濟增長加上經濟結構的現代化,並且認為這是一個在各國都通用的發展藍圖,是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按照這一藍圖,各國的經濟發展是個相對封閉的過程,每個國家都要通過工業化過程建立一個相似的現代工業結構,因此各國的經濟發展是一個自成體係、相互獨立的過程,不同國家沿著各自的道路“賽跑”,最後按它們經濟發展的速度來判斷誰領先、誰落後。根據這種觀念,要加快經濟發展,政府就要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規劃到投資,都有賴於政府的操作;一個強有力的致力於經濟發展的政府,是經濟成功發展的關鍵。
從70年代開始,世界銀行就提出,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是成功地加入到世界市場中去。80年代以來,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明顯,哪個國家能突破建立本國完整的工業體係這一框框,而以世界經濟體係為參照係,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並建立起在國際市場中有競爭力的專業化經濟結構,這個國家就能快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中,真正推動各國建立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專業化經濟結構的,主要不是各國政府,而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企業。為了降低勞工成本,這些企業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生產活動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電子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跨國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地協調分布在不同國家的產品設計和生產線製造過程。這樣就帶來了工業生產組織過程的重大變革。
如果說,與60年代的經濟發展觀相對應的工業生產方式是大型工業企業的大規模製造,然後把標準化的製造業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那麼,80年代以來,在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是工業的靈活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的國際化。跨國企業把許多消費品、機械設備部件的製造過程分解成若幹專門化的製造任務,分散到其他低工資成本的國家去生產,形成了國家之間的專業化經濟分工。許多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因而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在發達國家則出現了日益增加的對經營管理人員、工程師、設計人員等勞動力的需要。這被稱為新型國際勞動分工。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大幅度增加,商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際流動急劇擴大,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8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是,一個國家可運用的經濟資源的來源日益國際化,商品的生產過程也逐漸國際化,外國消費者、外國投資者、跨國企業、國際金融和貿易組織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現在在美國市場上,一個日本的Canon照相機可能涉及幾個甚至十幾個國家的生產者和設計者;瑞士航空公司為了降低勞務成本,已經把財務核算中心搬到了印度;英國市場上銷售的一罐酸奶在上市前可能已經旅行了幾千英裏。
在這個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外貿的功能早已不再是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所理解的那種“互通有無”,“開放”也不僅僅是鄧小平所認為的引進外國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目前,中國沿海地區的很多外資企業麵向的是全球市場而不是中國的國內市場,它們在中國建立的生產線實際上是這些跨國企業的全球型生產方式的一個環節,是其“世界型工廠”的一個“車間”。
新的國際經濟活動的特征表明,現在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活動過程都越來越多地越出國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一個在全球範圍內、由多國企業共同協調、組織的過程。這個各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現象也就是經濟的全球化,它意味著各國的經濟發展正經曆著一體化的整合過程。凡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大趨勢的國家,它們的經濟發展都逐步擺脫了本國資源、市場的約束,其經濟活動也不再受本國國界的限製。雖然各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是按本國國界內的經濟活動計算的,但是構成一國經濟增長的活動中很多卻是由多個國家的經營者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