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經濟:成為世界第二不是夢2(2 / 3)

互聯網的核心不全在技術,技術之外的服務和商務才是互聯網的靈魂。傳統的行業,典型的如電信、金融、電子,一經網絡的整合,將發生質的飛躍。我們有理由相信,互聯網將摧毀各個產業間的界限,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網絡經濟=光速經濟

新時代的最初顯露是在上世紀末九十年代,從美國的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中就可見端倪。1991年,美國的人均收入要比其他主要的工業國家高出10%,然而,當網絡時代剛剛到來之時,1999年,這個差距已達22%。歐洲著名的經濟專家LUCSOETE說:“這在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為這是戰後第一次出現增長失衡——科技領先的國家遠遠走在了最前麵。”

隨著網絡在全球的迅猛發展,美國股市中的網絡股不時上演一幕幕驚人的奇跡:1995年網景公司公開上市,這個投資僅1700萬美元的公司一夜之間變成市場價值20億美元的巨人:1997年5月,亞馬遜公司公開上市到次年11月30日,其股票漲了2300%,三個月後再漲400%,達400億美元……人們把這種由電腦和網絡發展帶動的經濟現象稱為——網絡經濟。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去年網絡經濟給美國經濟增加了5070億美元的產值,增加了230萬個就業機會。網絡經濟已經超過了電信(3000億美元)和民航(3550億美元)等傳統產業的規模,並在追趕出版業(7500億美元)和保健產業(1萬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它還在以68%年增長率飛速發展。

互聯網將諸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將讓所有人最終心服口服。從電子郵件到IP電話,從瀏覽器到搜索引擎,互聯網將使任何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它:從綜合門戶到垂直門戶,從B2C電子商務到B2B電子商務,互聯網同樣使任何企業都無法回避它的衝擊。

究竟是什麼吸引著諸多的商家積極地投身於這場網絡風暴之中呢?答案是網絡自身的魅力。

INTERNET作為經濟活動的平台具有三大特點:(1)時空壓縮,任何一個網絡用戶當他擁有一台終端連上互聯網時,地理因素的作用對其活動的限製便大為縮小。(2)雙向互動,網絡上的消費著和生產者之間存在著交互的聯係。(3)虛擬空間,廠商、消費者、政府、非贏利機構甚至個人都在建設自己的網站,這些站點聯係在一起便形成了虛擬空間。

正是由於上述特點,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新經濟表現出許多優勢:(1)交易費用大大降低。消費者和生產者在互聯網上直接交易,可以避免流通的無序和中介層次,互聯網的時空壓縮效應將在電子商務中反映出來。經濟活動中有關空間和時間隔離造成的成本將大幅度降低,從而使交易費用降低,經濟活動的效率提高。(2)交易時間延長。1周五天,每天工作8小時,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勞動製度。但如現在到亞馬遜網上書店去買書,不論白天黑夜還是周末工作日,肯定不會吃閉門羹。最重要的是,如將紐約、東京、香港等市場連接在一起,交易將是24小時連軸運行。(3)光速經濟。互聯網上,信息傳播是以光速進行的,這也將帶動整體經濟運行的速度加快。(4)大小不分。需求決定供給,需求決定了廠商的規模的大小。然而在網絡經濟中,需求有了新含義:需求是消費者的點擊率和忠誠度之積。由於互聯網是互動的,每天都有新站點誕生,顧客有很多的選擇,要保持較高的點擊率和忠誠度是非常困難的。不管這個站點是個人或機構所建,隻要點擊率和忠誠度高,它就是一個大廠商。

正是由於網絡經濟的這些優勢,使得任何一個企圖置身於其外的企業必然成為網絡時代的輸家!

我國企業在改造過程中,就是要注意降低成本,特別是信息成本。例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和其他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通過良好的完善的物流體係來降低運送成本,通過網絡來降低信息成本,而且後者潛力最大,也最明顯。

◆構建中國的網絡經濟

中國網絡現在還很不經濟,主要是其網民數量有限,美國網民接近1億,而中國網民2001年底才2000多萬,支出能力更是相差很大。中國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快速擴大現有的網民數量,拓寬通路。沒有網民數量的規模就不可能有網絡經濟。但中國的有線電視用戶已經擁有了8000萬戶,而且還在快速增長,有線網絡雖然分割很嚴重,但在中等城市也已經具有了規模經濟,大城市更是極具發展潛力。

由於中國具有很強的後發優勢,通過最新的網絡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家電的進一步拓展,中國到2002年,入網人數可能達到3000~5000萬人,相關上網人口超過一億五,進入網絡經濟快速增長狀態,但同時也將直接麵對全球化的競爭,網絡公司競爭將異常激烈。

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主要表現在:第一、網絡技術起點高,直接追蹤了國際最新的技術;第二、巨大的電子消費品市場,通過信息家電的發展可能會極大地推動網民上網;第三、中國文化的天然平台。中國的文化底蘊為網絡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第四、國家的保護。國家非常重視網絡技術的發展,采取了一係列有益於網絡經濟發展的政策。還有一個重要優勢是中國有很多中心城市擁有規模非常大的有線網絡群體,通過對傳統網絡的改造就能提供豐富的綜合服務業務,如電視商場、電視遠程教育、電視點播和現在正在快速發展的電視網絡炒股等。

當然,阻礙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政企不分、管製太強。盡管打破壟斷的進程和中國網民的增長都較快,但曆年調查下來,不變的是一大遺憾:資費高,1998年74%的網民認為資費太高,而在中國上網的人數中,50%是在單位上網者,即大量人用公費上網,仍有如此高的比例,是令人擔憂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阻礙中國人上網的重要原因就是接入設備基本是計算機,其操作過於複雜和價格偏高,使普通老百姓上網困難,現在網民的主要構成是年青的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這一切都造成了中國發展網絡經濟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