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經濟:成為世界第二不是夢2(1 / 3)

入世考問對內開放

2001年在激情與理性的碰撞中中國正式地走進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樣一個開始有著太多的意味。

毫無疑問,在世貿組織規則的框架下,中國將嚴格遵守在人世議定書中所做的所有承諾,這些承諾將使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開闊胸襟,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因此獲得了更穩定的推進器。中國企業在這種全新的開放格局中將麵對怎樣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把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從今天開始,一切都將得到驗證。

在這樣一個日子,我們更願意關注這樣一個事實:當對外開放在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中加速的時候,對內開放竟然成了我們最強烈的呼喚。因為我們突然發現,在這樣一個確定無疑的進程中,對內開放竟然大大地滯後於對外開放的步伐,甚至我們竟然要以對外開放應該同時對內開放的名義,來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要求本該擁有的平等權利。

從農村聯產承包到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在夾縫中站起來的溫州私營企業;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到江澤民“七一”講話,在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的20餘年的曆程中,我們經曆的每一次突破,無不深深地打上了對內開放的烙印,我們經曆的每一次飛越,無不有民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為其見證。對內開放不僅為這20餘年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也為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此而論,中國20餘年的改革開放史,即是一部對內開放的曆史。

然而,當對外開放以WTO承諾方式,成為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確定而不可逆轉的契約時,我們發現對內開放仍然麵對種種不確定性,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方麵仍然頗多掣肘。有資料說,在80多個社會行業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種,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種,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隻有41種,電信、能源、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工程項目仍限製民間資本進人,保險業、金融業仍是民間資本的禁區。但是,另一組數據卻顯示,1980年至2000年民間投資7萬億多元,占全社會投資的30%,相當於國有經濟投資的50%;在1999年的工業增加值中,民營經濟已占2/3;全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800萬家,其中民營經濟占85%的份額;在國有企業銷售額連續4年以每年10%-15%的速度下降時,民營經濟卻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私營、個體和股份製經濟已經成為全社會就業的主渠道。

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係,並注定會成為21世紀中國主流經濟。中國經濟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民營經濟的競爭力,中國以怎樣的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也取決於中國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而最大程度地激發中國民營經濟的潛力和創造性,有賴於更加徹底的對內開放,有賴於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公正的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的確立,有賴於我們更加自覺地認識對內開放對於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決定性意義。

在這樣一個日子,我們更願意指出,就對內開放而言,入世同樣意味著機遇和挑戰,而確定的不可逆轉的開放進程,同樣需要法律製度的保障和維護,我們更願意把今天看作一個開始;從今天開始為對內開放設定時間表,並且將這一切置於法律的監督之下。如果入世之後的中國是一架加速飛行的龐大的噴氣式飛機,那麼,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就是它的雙引擎,在21世紀的藍天下,它們提供的能量缺一不可。

二、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跨入21世紀,麵臨著經濟知識化和經濟全球化洪流的嚴重衝擊,中國經濟將進入大調整、大轉折、大變化、大發展時期。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全麵、快速工業化階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麵的二元現象。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進行超長期預測,到2050年,中國GDP總量可能達到15萬億左右,人均約為10萬元,經濟總規模居世界各國第二位(僅次於美國)。21世紀中國的經濟將會是什麼情景,其發展趨勢怎樣?

21世紀中國:民營經濟的天下

誰都不會忘記,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所有製結構,曾經拉大了我國與發達國差距誰都不會懷疑,民營經濟的“牌位”一旦被扶了正,又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莫大的活力。

不管是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就其本身來說,更需要發展民營經濟而不是國有經濟。到底是發展民營經濟還是發展國有經濟,這裏麵沒有什麼姓“社”姓“資”的問題,隻有一個如何對待客觀規律的問題。原因很簡單:第一,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也存在不少國有企業,直到普遍民營化的今天,在一些特殊領域還存在國有企業,但我們不能把它們看作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二,從美、英、德、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到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再到東歐的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通過企業民營化而滿打滿算本國經濟都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可以這麼說,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還是民營經濟。因此,我國下個世紀初經濟發展計劃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要通過發展民營企業,或者說發展非國有企業,來培育和塑造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隻有使非國有經濟真正發展起來,社會資本真正能夠發揮它的作用,我們的市場經濟體製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市場調節才能夠真正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點擊21世紀中國的“.com”經濟

始於上世紀末的一場因網絡技術而引發的大變革,正劇烈地震撼著這個嶄新的世紀。經濟領域尤為如此:財富的急劇積累,傳統經濟規律的失靈,不同國家經濟權利的更迭,企業的崛起、兼並和消亡的頻繁發生等等。往日的經濟學理論已無法對所發生的變革做有效的解釋。網絡時代的到來呼喚著新經濟學的誕生,認識網絡、了解網絡、使用網絡、改造網絡,已經成為新世紀賦予經濟學的艱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