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奧運會對中國的最大回報是什麼?(1 / 3)

遠在上世紀初的清光緒34年,就有中國體育先驅者立下有朝一日在中國舉辦奧運會的心願,那一年恰好是1908年。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曆史老人有意的安排,那一年距2008年整整100年。百年的滄桑與恥辱,百年的光榮與夢想,中國人等待得太久。

一、光榮共夢想成真,奧運與中國齊飛

在1993年那個不眠之夜,體育社會學者盧元鎮慷慨成文:“這遺憾是世界留給中國的,也是時代留給世界的。”2001年,奧運花落北京。如果說我們曾錯過曆史的選擇,那麼今天的努力終於證明了謀事在人,苦心天不負;如果說曆史曾留下了兩票的遺憾,那麼今天的選擇也算是水到渠成,時遲猶未晚……

沒有什麼能擋住中國的發展,而且毫無疑問,承辦2008年奧運會更將吹響新世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號角,它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將是有力的助推器。與此舊時,人世後的中國也將全麵打開世界上最大一個市場,走過百年的奧運來到擁有5000年文明、13億人口的中國,還將使已日益被西方文化異化的奧林匹克理想在經曆東方文化的洗禮後,更加多元和純潔,世界也將由此真正了解中國。

舉辦奧運會將加速中國由工業化時代向後工業化轉變,給世界開辟了最大也是最具潛力的市場。中國還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舉辦奧運會不僅能直接拉動經濟增長,而且還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國內企業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從而較快提升國民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有專家預計,北京舉辦奧運會的總投資可能將高達1600至1800億人民幣,已經投入和即將投入的有:治理環境汙染約200億,60項重大工程約1000億,建體育場館約160億,舉辦奧運本身要15億,其他投入約200到400億。這其中的一半將由外部進入,預計將在800到900億左右,這將拉動GDP增長約0.5個百分點。

舉辦奧運會有7年的準備期,將興建大量基礎設施,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北京提出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申辦口號,這將加速北京經濟結構的調整,向環保、高科技和現代服務為主的都市型工業轉變,即退二(第二產業)進三(第三產業),大量資金的進入為這一戰略轉移提供了可能和空間,也為北京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以漢城奧運會為例,共為服務業、製造業、建築業分別提供了16萬、5萬和9萬個崗位,總計30萬個就業機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有15萬人之多。因各自的依據不同,專家們對北京的這一指標眾說不一,數目相去甚遠,大致在75萬到150萬之間。

北京將從多方麵得到“產出”,僅國際奧委會的轉播權及讚助分成就可能高達100億人民幣左右。其他方麵僅舉旅遊業一例。依照慣例,奧運會舉辦城市被確定後,各地不同文化、信仰、宗教的人們便會源源而至,使城市生活用品和服務需求大量增加。專家預計在準備的6年中,每年旅遊者可增加100%,收入增加50億美元,這樣6年就是300億美元,合人民幣2500億,奧運當年翻一倍,為100億美元,如此算來由於奧運會而增加的旅遊收入就超過了3000億人民幣。

奧運會將是一個難得的舞台,中國和北京將在舉世矚目中登場,借助電視等現代媒介的強大傳播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真實形象。奧運會已成了一個國家和城市免費的廣告牌,是其政治、文化曆史等多方麵的展示,而上萬記者和上百萬遊客的到來將把這些向全世界“廣而告之”。

奧運會對中國的最大回報是能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鼓舞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鬥誌,喚起中華健兒團結拚搏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民族自豪感。這才是使億萬中國人民為之歡呼,為之鼓舞的最大收獲。

◆中國和北京將回報些什麼呢?

美國的大多數企業希望奧運會在中國舉行,這樣他們將更容易進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財富》雜誌最近一期對此有專門報道,文章說:“通用汽車、喜力、寶潔和施樂等公司自1979年就一直活躍在中國,他們已把北京主辦奧運看作是投資最終得到回報的機會……現在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它正在迅速發展,而其他地區情況則不妙。”美國《商業周刊》的文章則表明占有奧運會70%讚助費的美國廠家,絕大部分願意奧運花落中國,在商言商,中國的市場畢竟遠遠大於法國和加拿大。喬治華盛頓大學體育管理係教授德爾皮洛蒂舉例說,柯達公司就是通過讚助在日本舉行的奧運會而順利打人日本市場。

◆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更大的回報是對奧林匹克理想的發揚。

奧林匹克理想已被在工業社會占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逐步異化,而融入東方文化的北京奧運將成為奧林匹克向著多元化發展的裏程碑。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在對北京的評估報告中有這樣一句: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將給中國和世界體育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遺產。也許很多人都沒有深入理解它的含義。國際奧委會的評語肯定不是從經濟意義上而言的,他們已經感受到了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漸失血的奧林匹克文化亟須東方文化的強力滋潤。

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海認為:奧運日益單一化、奧林匹克理想被異化正嚴重影響著奧林匹克文化的發展。

的確如此。在競賽項目設置中,除了柔道、跆拳道等極少項目外,均為西方運動項目;在奧委會的委員中,一多半(52.6%)來自歐美國家,在國際體育組織中,60%以上的領導人來自歐洲,90%以上的體育組織總部設在歐洲;在悉尼奧運會的參賽運動員中,49.6%來自歐洲;在悉尼奧運會期間進行的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選舉中,8名人選者無一來自亞非拉,連惟一蟬聯兩屆奧運會四項冠軍的鄧亞萍也無奈落選。這種文化的單一化長此以往,必將使奧林匹克運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奧林匹克理想正麵臨商業化和職業化的侵蝕,為爭勝負而濫用興奮劑等醜惡現象層出不窮,這都與西方文化或多或少有著某種聯係。西方文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越來越以追求物質財富為終極目標,表現在競技運動上,就是重結果而輕過程。靠西方文化本身無法克服這些問題,必須從東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物質手段,東方哲學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強調事物的矛盾對立統一,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些都與奧林匹克理想形異而神似。

無數曆史事實證明,一種文化形態的發展速度及發展水平取決於它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取決於它所能利用的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文化資源越多樣,越豐富,其發展就越迅速、越健康。奧林匹克運動要進一步發展成為真正全球性的社會文化運動,需要建立更加雄厚的基礎,這就必須大量補充新的資源。因此,開發新的文化資源,強化奧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以構建一個多元而均衡的文化生態環境是21世紀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不僅是中國的需要,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需要。

◆登上釜山看奧運

本屆釜山亞運會中國代表團以金牌150枚、銀牌84枚、銅牌74枚的驕人戰績“一覽眾山小”。第六次蟬聯“亞洲第一”。金牌總數也超過了上屆亞運會。但中國參加本屆亞運會是在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的大背景下,這就決定了中國代表團在本次亞運會的目標是“著眼奧運”。將目標定位在為2004年乃至2008年奧運會全麵練兵。

在激烈的競爭中,中國軍團發揮了較高的水平,一些項目的金牌“含金量”較高,在射擊、舉重、遊泳、自行車、田徑、射箭項目上,共有6人3隊17次超創9項世界紀錄,11人11隊22次創22項亞洲紀錄,39人6隊75次創37項亞運會紀錄。在遊泳、舉重、射擊三個項目中。創造了10個奧運會小項的今年世界最好成績。在這三個項目上與悉尼奧運會相比較,有11個小項超過了奧運會冠軍的成績。

比賽是訓練的一麵鏡子,通過這次的比賽,一些項目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暴露了訓練的不足,許多項目雖然拿了冠軍,但與奧運會水平較量,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有許多方麵在實力和水平領先的情況下痛失金牌,更是給我們敲響了一次警鍾。

從釜山收兵的同時,中國軍團已經把更艱巨的挑戰和目標鎖定在未來,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上空頻頻高懸起的鮮豔的五星紅旗和一次又一次地高奏起激昂澎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二、奧林匹克帶來什麼?

奧運概念吹響新經濟號角

奧林匹斯山的諸神創造了奧運,古希臘的運動健兒把奧運聖火播散到全球。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的新經濟商業浪潮,包圍著五環奧運,象征人類的經濟生活生命不止,生生不息,一切都在靜悄悄地發展著。時間定格在公元2001年7月13日晚上10點09分。

◆申奧:催發中國新經濟概念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那一刻激動人心的場麵: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撕開了一個信封,然後告訴全世界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二輪投票之後,北京以超過半數的選票勝出!北京申奧組委會此番莫斯科之行可謂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