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奧運會對中國的最大回報是什麼?(3 / 3)

舉辦經費。北京申辦奧運會的經費2000萬美元,舉辦費用15億人民幣,修建新的場館,7年中需要130億~160億人民幣。

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年增蓄水1200萬立方米,節水1億立方米,保水1500萬立方米。

場館建設。北京將在北中軸四環與公路一環之間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在場館方麵,北京將新建奧運場館8個,改造舊有場館13個,加上按計劃本來要建設的11個,北京將擁有設施完善、完全符合奧林匹克比賽要求的大中型場館32個。預計2008年奧運會將設28個比賽項目。根據北京奧申委的規劃,須使用37個比賽場館、58個訓練場館。在37個比賽場館中,有32個設在北京,另外5個在其他城市。其中,帆船比賽在青島舉行,4個足球預賽場地分別為上海、天津、沈陽和秦皇島。北京的32個場館中,現有13個,計劃修建11個,專為奧運會興建8個。

通過重點工程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供應能力。2000年有48項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竣工了12項;新增及擴建城市道路86.4公裏;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42公裏;熱力供熱麵積750萬平方米。

住宅建設將大量增加。如每年增加10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4000元,再帶動相關需求1000元,為50億人民幣,占國民生產總值0.061%。

◆增加就業。

漢城奧運會為服務業提供了16萬個崗位,為製造業提供了5萬個崗位,為建築業提供了9萬個就業機會,共30萬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為該市增加的就業人數達8萬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使其所在的佐治亞州的就業人數增加了8萬5千人。按照漢城奧運會的6倍計算,北京總體增加的就業人數可達150萬人,平均每人每年500元收入,為750萬元。假設消費其中2/3為500萬元,消費乘數為2,每年增加1000萬元人民幣的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0.00012%。

“奧運經濟”惠及哪些行業

據測算,取得2008年奧運主辦權將使我國從2002年起至2008年每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額外提高0.3%,總計為1.376刀億元。而單就主辦城市北京而言,大約每年可為其創造100多億元的GDP貢獻。由於所處行業的不同,不同上市公司受益時間以及受益程度有所不同,而且申奧成功絕不僅僅是北京板塊的利好,奧運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很多上市公司都有望分得。

◆基建、城建、地產開發類公司率先受益

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將給北京地區的相關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工程承包領域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企業如路橋建設、北京城建、首創股份、天鴻寶業等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環保類公司拓展業務空間

本次北京申奧提出了“綠色奧運”的口號,所以環保工作也將成為重中之重。清華紫光、首創股份等公司涉足汙水處理及固體廢物處理,可能會從中受益。在治理北京空氣汙染問題方麵獲益最大的上市公司有國電電力和清華同方,這些公司已經介入脫硫技術設備的開發生產。清華紫光、威孚高科和首創股份在尾氣淨化方麵將有所作為。在城市垃圾汙水處理方麵,首創股份將有可能成為最大受益者。

◆傳媒、信息類公司有利可圖

從其他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來看,出售電視轉播權的收入每屆都在增長,2000年悉尼奧運會組委會出售轉播權收入達到7.98億美元。目前,滬深兩市以傳媒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上市公司隻有歌華有線、中信國安、東方明珠、電廣傳媒、聚友網絡等公司。在這方麵,歌華有線將受益匪淺。而在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方麵,除了歌華有線能從中受益外,東方明珠及中視股份也有望分得一杯羹。

另外,大型運動會的召開必須要有信息係統工程的支持,此類上市公司中,托普軟件、新宇軟件在這方麵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北京眾多奧運項目的信息工程將為這類公司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利潤空間。

◆旅遊、商業越臨近奧運越吃香

作為首都旅遊業實力最強的集團,首旅股份在承接奧運會期問的旅遊接待和住宿服務方麵優勢得天獨厚。此外,奧運期間,客流量的大幅增加也必將為北京巴士的利潤作出一定貢獻,還有其他旅遊類公司如京西旅遊、青旅控股等也會從中受益。由於奧運會舉辦將吸引全世界大量的觀光者,因此,北京商業類上市公司機會不少。此類公司主要有西單商場、王府井、北京城鄉、中國國貿等。需要指出的是,旅遊、商業板塊的受益時間會比較滯後。

三、新北京新奧運

其實,自申奧成功之日,我們就更加為世界所矚目。而後長長七年的籌備過程中,我們都將一直是世界目光的焦點。於是一個東方古國的現代形象便加倍地被關切著。奧運是當今人類最大的盛會。屆時,幾十萬人要到東方第一文化古都走街串巷,全球數十億人要通過電視屏幕把我們瞧個仔細。從文化的角度看,除此再也沒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向全世界來展示自己的文化了。

這便是奧運主辦國帶來的一種文化的優勢。一種讓全世界成為觀眾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自清末百年來,我們的國力不強,經濟處於弱勢,文化也很被動。從道理上說,愈是經濟處於弱勢,文化上愈要自重與自尊。但事實上,經濟是文化的載體,經濟強國總是文化的輸出國,尤其是在當前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在一些年輕人的眼裏,中國文化的形象與概念十分模糊。幾條龍幾個福字幾盞紅燈籠,絕對不如漢堡包和好萊塢的英雄美女們鮮活有力。長久生存在弱勢文化中的人會滋生自我輕賤。這種自我輕賤在精神深層動搖我們的自信。這是令人擔憂的。我一直在想,我們怎樣做才能把這種文化上的弱勢轉變為一種強勢?

我們文化的另一半問題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被世界更多的人所認識。西方公眾對我們文化的認識,遠不如我們對西方認識得廣泛而深入。尤其那些不曾來到中國的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一半來自海外唐人街上低層次和大路貨式的中國文化,一半來自描寫老舊中國人的電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印象不會感到“博大精深”,而隻是朦朧地保持一種神秘感。那麼,怎樣把他們這種文化的錯覺轉變過來,讓他們真的見一次中國文化壯麗的“廬山麵目”?

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機會。地球的一個大舞台搬到中國來了。主動權交給我們。這是惟奧運會主辦國才具有的優勢。那麼我們給世界看什麼呢?

究竟什麼是中國文化的形象?它的魅力何在?它是由哪些元素構成?如何將它展現?在浩如煙海、千千萬萬的文化符號中,哪些符號最有表現力?哪些符號可以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象征?從我們遼闊的曆史中到底應當提取出什麼精神?

這一切又都應該是依然鮮活地保持在我們民族的生命中的。那麼,我們民族的性格魅力又在哪裏?北京人的性格魅力究竟是什麼?

盡管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是一個民族文化形象的最鮮明和奪目的展示。但最終留給世界最深刻記憶的一定是他們接觸過的北京人。表演出來的文化形象給人以視覺記憶,感觸過的中國人和北京人的集體形象,才深入到“五湖四海”的內心中。那麼,所有北京人都擔負著無形地塑造中華民族文化形象的使命了。如此說來,品德和公德以及美育,是否現在就應該有計劃有目標地進入我們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了?而同時,是否應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係統工程?

我們強調“新北京”。無疑要通過“新北京”的現代形象,展示當代中國日益強大的國力,以及潛能。然而,新北京的魅力正在於它是一座古都的振興。北京是舉世聞名的東方的曆史名城。那麼來自世界的人們從哪裏看我們那個儀態萬方的老北京?僅從幾座皇家建築群及公園,還有像平安大街那種影城式的仿古街道,還有博物館的展品,就算是老北京了?怎樣突出古都的魅力,又把“新老北京”在文化特征上和諧為一體,應是北京在“城市的文化規劃”上一個重大的課題。如果北京再一個勁兒地拚命地追求“現代”,最後隻能剩下一個沒有曆史的“新北京”了。而沒有曆史的北京就不再是北京。

人文奧運的提法,極有眼光。對於任何主辦國來說,經濟奧運和綠色奧運的內容都差不多。但人文奧運的目標則是堅定不移地突出自己。人文奧運就是文明奧運。奧運有過繽紛燦爛的曆史文明,那是前20多屆的主辦國用各自獨有的文化結合奧林匹克精神而共同創造的。這一次,就看北京為它增添什麼獨特又光彩的人文來。但怎樣做,才能給奧運注入一種新鮮的又是東方獨有的文明?

能否從全世界關注我們這個主動的時期,讓世界認識一下真正的、活生生的、充滿魅力的中國文化,也讓這文化成為我們國人自己的凝聚力。機遇是有時間性的。這需要提早地論證與規劃,把它作為一種係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程,而不能把它推進市場,任由商業操作。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問題是國家的大事。我們是否已經開始這樣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