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超級說客在行動
蘇秦故裏碑
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動蕩年代裏,出現了一種叫做“士”的階層。這個階層的崛起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專事於征戰攻伐的縱橫家自不必說,遊說挑撥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就連在當時被稱為最無能的儒家士人,也出色地導演過政治風雲。比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就曾以他那如簧之舌,挑起了一場五個國家的混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實力迅速強盛。麵對不斷擴張、來勢洶洶的秦,其他六國都感到了恐慌。為抵抗秦,有人建議六國采取聯合抗秦的策略,這種策略叫做“合縱”(韓非子認為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淮南子》認為是“南與北合為縱”);而另一些人則站在秦的一邊,拉攏各國與秦合作,打擊其他國家,這種策劃叫做“連橫”(韓非子認為是“事一強以攻眾弱”,《淮南子》認為是“西與東合為橫”)。這兩類人後來甚至組成了一個叫“縱橫家”的流派,成了“三教九流”之一。他們以審察時勢、遊說動人為主。《漢書·藝文誌》雲:“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言其當權事製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按今天的說法,縱橫家也就是說客、使者、公關、政客、交際人之類吧。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就是鬼穀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蘇秦、張儀,而他們兩位剛好分別是合縱派和連橫派的領軍人物。由於秦的力量實在強大,加上張儀的連橫之術實在高明;當然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他的運氣好,碰上了好時機,最後以合縱的徹底瓦解告終,秦更加強盛,而六國更加衰落。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類社會中的許多現象,與自然規律剛好相反,或者良性循環,或者惡性循環,兩者必居其一,沒有中間道路可走。不過話說回來,盡管最終合縱輸給了連橫,但你也不能因此否定了人家的曆史價值。沒有合縱就沒有連橫,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先說蘇秦的合縱。蘇秦(?—公元前317),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字季子,家境貧苦。曾為燕昭王親信,後奉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戰爭,以便削弱齊國。入齊後,得齊湣王信任,用為相。後秦惠文王於十九年(公元前339)自稱西帝,迫使尊齊湣王為東帝。蘇秦勸說齊湣王去帝號,又和趙奉陽君李兌合縱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秦惠文王被迫取消帝號,並歸還部分魏、韓地。蘇秦旋又助齊湣王攻滅了宋國。
早年蘇秦曾向秦國君惠文王推銷過其統一中國的策略。那時惠文王剛剛殺了商鞅,正討厭所有外國人,根本不理睬他。蘇秦碰了一鼻子灰,把旅費耗盡,幾乎是乞討著回到家鄉的。看到丈夫久別歸來的那副落魄樣,正在織布的妻子很是鄙夷,連身子都未動一下。蘇秦又向正在做飯的嫂子索飯充饑,他嫂子也裝做沒聽見。
蘇秦非常慚愧,改變了原來的主張,提出對秦采取合縱對抗政策。他繼續下功夫研究君主們的心理和國際局勢,疲倦的時候就用鐵錐猛刺雙腿,搞得鮮血模糊,頭腦卻清醒了。公元前333年,他再度出山,先去見燕國君姬文公,這回終於獲得突破性成就,受到了對方的厚待。姬文公又介紹他去見趙國君趙語,後者十分樂意地接受了他的主張。情形類似,蘇秦接連到了韓、魏、齊諸國,最後到了楚國。大家都同意簽署這個合縱抗秦的盟約,又一致任命蘇秦為其宰相;並推舉他任南北合縱對抗盟約組織的總聯絡人,圍堵方略正式建立。
蘇秦從楚國返回趙國複命,途經洛陽時,東周天子姬扁對他誠惶誠恐地隆重歡迎,一路上清掃街道,準備官舍。這回蘇秦已不是上次歸家時的可憐兮兮模樣了。他以六國宰相之尊位,華衣高馬,隨從成群,讓本國同胞們既敬又羨。那位曾不給他飯吃的大嫂連頭也不敢抬,隻是匍匐於路旁。蘇秦故意問她:“你何以如此前倨而後恭啊?”嫂嫂老老實實回答他:“隻因為你今天地位不同了,高高在上,又很有錢。”真是一語道破了數千年來千千萬萬勢利眼們的共同心聲。
可是,此後燕將樂毅率五國兵大舉攻齊,蘇秦的反間活動暴露了,被齊國車裂而死,合縱派遭到失敗。
張儀(?—公元前310),魏(今河南境內)人。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入秦,次年為相,封武信君。執政時,曾迫使魏惠王獻15縣於秦;又遊說惠文君自稱為王,推行連橫策略,瓦解齊、楚聯盟,並出兵奪取楚漢中地。六國諸侯先後均背縱約而共同事秦。後一度入魏為相,不久即被逐回。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與司馬錯等率軍攻滅蜀、苴、巴三國。
張儀曾因為太窮之故,最初在楚國遊說時被認定偷了東西,幾乎遭毆打而死。他後來到了秦國,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推銷連橫和解之策。惠文王正懊悔失去了蘇秦,導致在國際上被六國孤立。眼下一旦得到張儀,他如獲至寶,馬上拜之為相,大加重用。而張儀的謀略正好與蘇秦相反,即把參加合縱對抗盟約的各國各個擊破,讓他們單獨與秦和解。
要是站在當時東方各國的立場,隻有合縱抗秦是他們的唯一出路。然而,惟有真正的政治家能看到10年後,惟有真正的曆史學家能看到30年後。各國有他們各自眼皮底下的切身利益,為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非但不可能團結一致,還會相互殘殺。這就給了張儀以可乘之機,給了連橫策略以實施的條件。
在六國當中,要數齊、楚兩國最為強大。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必須先拆散齊楚聯盟。他向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假裝辭去秦國相位,帶著厚禮,以遊說者身份投奔楚國。楚懷王對張儀在秦的顯赫地位早有耳聞。張儀一到楚國,他就盛情款待了對方。懷王問道:“您不辭辛苦,千裏迢迢來到我們這個偏僻落後的國家,有什麼指教呀?”張儀接過話茬,開門見山地說:“大王若能聽我的意見,首先同齊國斷交,不再同它往來,我能把秦國商、於一帶六百裏膏腴之地獻給貴國;並讓秦王漂亮的女兒嫁給大王作妾。秦、楚兩國之間娶婦嫁女,結為親戚,永遠和好,就像當年秦晉之間一樣。這樣,北邊既削弱了齊國的力量,西邊又得到了秦國的好處,楚國豈不是大為有利?”糊塗的楚懷王喜出望外。既有這麼多既得利益,又與強盛的秦國結為友好,他哪會想到其中有大陰謀?馬上讚成張儀的主張。一群溜須拍馬的臣下(如靳尚、子蘭、王妃鄭袖等)早已得到過張儀的豐厚賄賂,於是也都向楚王祝賀。但也引出了一個洞曉陰謀、極力反對、愛國不屈的人物,他就是大詩人屈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