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從秦國到秦朝2(2 / 3)

楚國把相印交給張儀,宣布與齊解除盟約,並派使臣隨張儀來“接收”商、於之地。張儀使楚的目的達到後,他一返回秦國,便假裝從馬上掉下來崴傷了腳,一連三個月都不理楚國使臣。後來,齊見楚不講信義,便與秦聯合了。張儀見計劃實現了,便把楚國使者打發了回去。楚國使臣再次向張儀索要土地時,張儀卻耍賴,根本不承認有這回事。使臣回國一向楚懷王報告,懷王氣得直翻白眼,立即發動十萬大軍攻打秦。秦惠文王也發動十萬人來迎戰,齊又趕來助秦。楚一敗塗地,10萬人馬隻剩下兩三萬,商、於六百裏地沒到手不說,還被秦奪走了漢中六百裏地。

後來,張儀又放心大膽地去其他六國逐一推行其連橫策略,采取的依然是類似的無賴伎倆和行徑,卻竟能回回奏效。最後,由張儀同門師兄蘇秦開創的合縱局麵徹底告終。

秦惠文王死後,六國諸侯聞張儀已不為繼任的秦武王所信任,皆複合縱以抗秦。張儀隻好再度離秦去魏,一年後卒。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連橫策略已在各諸侯國間產生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幫助了秦國持續崛起,綜合實力更加膨脹。

第五節戰國的最後一次大役

長平之戰部分遺存兵器

戰國後期發生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的最後一次大役。戰國戰國嘛,戰爭自然非常多。孟子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麵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在此前,那自然是戰火不斷,戰役激烈。而從此後,就隻有秦王嬴政發動的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戰爭了。而且,既是大役,長平之戰的戰爭規模之大、殺傷程度之烈,縱觀整個戰國270年當中,也少有比其更驚心動魄的了。另外,長平之戰也中國曆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這是秦、趙之間的最後戰略決戰。是役,秦軍執行正確的戰略指導,使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這次悲慘的宰割,將趙國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從此諸侯國中的一強、秦國的一大勁敵——趙國一蹶不振,瀕於衰亡。這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震懾;並最終為秦國未來的稱霸天下、統一六國鋪平了道路。

而當時的軍事背景是: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在惠文王時又重用張儀為相(連橫術),在昭王時又重用魏國人(又是一個魏人)範睢為相(遠交近攻術),製定正確的政治路線:遠交近攻,連橫破縱,外交頻頻得手;富國強兵,獎勵耕戰,形勢如日中天;鐵騎馳騁,旌旗麾指,軍事捷報頻傳。100餘年中,秦國或重創急攻,或蠶食緩進,接連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形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之勢。在其咄咄兵鋒之下,韓魏一意奉承,東齊力所不逮,南楚自顧無暇,北燕無足輕重。隻有中北部的趙國,自公元前302年武靈王發布“胡服騎射令”進行軍事改革後,國力較盛,軍備較強,戰爭勝多輸少;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慣戰之將,還有藺相如這等一代賢相,尚能與強秦有一番周旋。這就很明了,若要完成統一六國的殊世大業,秦國須先拔去老趙這顆硬釘子。可老趙也不好惹,怎甘束手就擒?兩國決戰勢所難免,長平之戰的發生成了必然。

長平之戰的簡單經過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秦軍攻取韓屬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屬上黨(今山西長治)與韓之本土隔斷。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獻地與趙。他無非是想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禦秦;但也就把這塊燙手的“山芋”拋給了趙,而趙竟亦擋不住誘惑,興高采烈地接收了(畢竟是兩萬平方公裏廣袤、肥沃的疆土啊),卻不知道是鼠目寸光,因小失大,加速了己身的滅亡。秦一則因到口的肥肉被奪而不快,二則又恰好找到了攻趙的理由,兩國之間的矛盾因此全麵激化,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於是迅速派兵攻上黨,不久即陷落之。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率軍馳援,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依托有利地形,築壘堅守,與秦軍相持了3年。廉頗深知,雙方力量對比太為懸殊,隻能防禦為主,靜待良機。

久攻不下,秦方有些急切。若要取勝,關鍵要搞掉老將廉頗。秦昭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中了秦相範睢的反間計,撤回了老成持重的廉頗,改用缺乏實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空言兵法的趙括任總司令。趙括盲目驅兵出擊,犯的是“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秦一代名將、屢戰屢勝的武安君白起被悄悄派任為主帥,他運用計謀,一邊詐敗後退,以引誘趙括孤軍深入,自陷埋伏;一邊出奇兵兩支,迅疾斷掉趙軍後路;並巧妙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阻遏趙軍攻勢。公元前260年8月,趙軍腹背受敵,築壘困守46天,水盡糧絕,束手無策,惶恐不安,最後竟互相攻殺,煮食屍首。後分兵強行突圍,總司令趙括當場被亂箭射死。群龍無首,趙軍40餘萬將士鬥誌盡失,紛紛降秦,被白起驅入深穀,全部活活坑殺,可謂慘絕人寰。隻釋放了年幼的240人回國報信,舉國聞噩耗而大哭,聲震天地。趙國的青年一代幾乎全在此役中喪生,國家徹底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