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始皇帝治下短暫而偉大的王朝2(2 / 3)

這些馳道、直道、五尺道、新道,構成了以鹹陽為中心,向周圍呈輻射形狀,像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的交通體係,把全國各地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它們簡直稱得上是當時的“國道”、“高速公路”。五尺道與新道雖然想對而言窄一點,但對加強南方及西南民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這些地區的各族人民都處於統一的秦王朝的統治之下,把關中、四川、雲貴連為了一片,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同時,前文還提到,在治道的同時,秦始皇還下令“車同軌”“輿寬六尺”,進一步便利了交通往來,加快了武裝部隊的機動性,促進了各地區的商品交換和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對於消除諸侯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五節大秦政治管理的出色(5):當儒生遭遇專製

秦朝兵馬

為加強對百姓和文人的控製,鞏固王朝的政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武方麵采取銷毀兵器,在文方麵實行焚書坑儒。從前者說,為了防止天下人民的反抗,除了秦軍所用的兵器以外,嬴政下令收繳世間所有兵器,鑄成各重24萬斤的12個銅人立於其阿房宮前,以貫徹他“中土將永不見兵革”的決心。按照傳說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在甘肅境內的臨洮發現有5丈高的大人,足履6尺,都穿夷狄(即當時少數民族)服裝,一共12人,所以始皇帝才將收繳的兵器鑄成12個銅人。這就是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作為千古著名“暴君”的兩樁特大“罪行”之一(另一個就是修建萬裏長城、阿房宮和驪山陵)。秦始皇在全國統一之後,開創封建中央集權製,推行一係列法教政令,引起朝廷內一些人的非議。這種不同政治主張的爭論愈演愈烈,終於發展成公開的鬥爭,並演變成震驚全國的焚書與坑儒事件。事情的起因還是圍繞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王朝的政治體製問題而展開的。

關於秦朝究竟應實行何種政體,曾經在王朝的統治集團內部分歧非常嚴重。早在秦朝剛剛建立之時,持不同政治主張的雙方還有過數場針鋒相對、尖銳激烈的較量。但是這種分歧一直沒有消除,因而引發成了公開的鬥爭。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在一次慶祝軍事勝利,宴賞文武群臣的酒會上,仆射(博士長,一種官職)周青臣盛讚立郡縣、廢分封,頌揚始皇帝的威德功勳前無古人。嬴老頭被這番馬匹拍得飄飄然,得意得很;當然也更加專斷跋扈,聽不得不同的意見,尤其是“逆龍鱗”的勸諫。這時,博士淳於越卻公然站起來,很不識趣地指責周青臣為“麵諛”,認為不恢複分封製,就無法使秦的統治長治久安。這個既保守又迂腐的書呆子,大概是喝多了點酒,一時激動,膽子大起來,就什麼想法都甩出來了。

秦始皇最信任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這時已榮升為百官之首——丞相。他針對淳於越的看法,稱述“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很不應該。他們以“私學”詆毀“法教”,指斥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史記·秦始皇本紀》),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威權,臣下也可能結成反對的派別。李斯議論的核心問題,即“私學相與非法教”,有礙於“定一尊”。於是,李斯主張禁私學,焚《詩》《書》(即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類),實行文化專製政策。

李斯的建議還包括:1,除了《秦記》、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籍外,其餘的史書和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等,一律限30日內交官府燒毀,逾期不燒即處以黥刑,罰築城4年的苦役;2,凡議論《詩》、《書》的棄市,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情不舉的與犯禁同罪;3,禁止私學,願意學習法令的,以吏為師。

秦始皇基本上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並詔令付諸實習。(可悲又可憐的“博士”淳於越自然首當其衝,大禍臨頭,被當場殺了頭;而且,按照李斯的建議,以古非今的滅族,則他還要連累全家也跟著被滿門抄斬。)這樣以來,大規模的焚書令使得許多古代典籍都被付之一炬,到處濃煙滾滾,連續燒了一個多月,其中六國史籍的損失最大。秦始皇焚書的目的,為的是定法家於“一尊”。在“定一尊”的口號下,各種學派的言論遭到禁止,百家思想受到禁錮。一句話,杜絕一切異端思想,這就是焚書的實質。這種以焚書為手段的文化專製,是我國古代文化史無前例的大劫難,使長期積累的大量豐富文化遺產遭到了極大破壞。唐朝詩人章碣曾作詩道:“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秦始皇焚書的結果,引起了許多士人的強烈不滿,因而又演化成鎮壓讀書人的坑儒事件。焚書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惟恐騙術敗露反遭殺身之禍,便私下攻擊始皇帝(這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喪失理智,將錯就錯,變本加厲,把自己推上速死路的愚蠢做法)。他們指責秦始皇“貪於權勢”,獨裁朝政;“專任獄吏”,不用博士;“樂以刑殺為威”,驕橫自用。而且,這兩人還非常僥幸,竟能得以雙雙趕緊逃走,亡命天涯,來了個“人間蒸發”(不過在秦始皇獨裁天下,撒開天羅地網的情況下,他們亡命天涯的日子也一定很不好過,甚至生不如死,因而也一定死得很快。)秦始皇聞訊後,震驚,暴怒,以方士行騙誹謗,耗費巨萬;鹹陽諸生,“為妖言以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為罪名,連性情寬厚的公子扶蘇的好言進諫都聽不進去(還把他貶到北方蒙恬守邊的軍隊中去當監軍),下令追查諸生罪狀,結果將犯禁的460餘人,統統活活坑殺於鹹陽城外,製造了曆史上罕見的血腥大屠殺。這真是“寧可錯殺一千,也決不使一人漏網”。唐朝詩人司空圖曾寫道:“秦求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遂覆。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從事件的引發及結果看,其主要意圖是定思想於“一尊”,實行思想箝製,其方法則采取以暴力的手段對待非暴力的思想文化。本質是維護皇帝獨裁,形式是法家打敗儒家(包括其他文化學術團體及其學說)。這種文化專製的政策,不僅使古代文化遭受了嚴重破壞,束縛了學術思想的正常發展,也堵塞了議政的言路。它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曆史進步產生了很不良的影響。

不過也有人提出,對那些誇誇其談、眼高手低而“百無一用”的迂腐書生們,何況他們還很守舊、頑固,不合時宜、不識時務,所以偶爾打壓、訓教一下也是可以的。問題是嬴政老頭與李斯君臣同心,其措施與鎮壓過於殘忍、徹底,竟然根本不許人家說話,甚至連命都要了人家的。但要是從當時封建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專製獨裁的曆史背景來看,人家當皇帝的為維護朝廷統治、保持自己威嚴,手段又怎麼能不強硬一點呢?

第六節大秦軍事外交的強盛:揮劍決浮雲

靈渠今景

秦始皇雖然已經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王朝,但他還要對外打擊敵人,擴張勢力;對內發展生產,遷移人口,以使年輕的帝國更加廣闊與強大。

在對外上,秦始皇對北是討伐匈奴,築連長城;對南是平定“百越”,設置諸郡。當時,統一六國戰爭是結束了,但在帝國南北邊境地區的戰鬥仍在進行。北有匈奴,南有百越,這些少數民族經常騷擾邊界,對秦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和損失。

北方和東北是匈奴、東胡的居住地。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也就是曆史上那個曾發布胡服騎射令的一代明君)曾攻破林胡、樓煩兩部落,設置雲中郡和九原郡(均在今內蒙古境內),並修築了趙長城。戰國末年,匈奴悄然崛起於蒙古高原的沙漠戈壁之間。匈奴族當時處於原始氏族社會末期家長奴役製階段,是一個以掠奪為主的遊牧民族,父兄過世,子弟可妻後母嫂。在中原華夏族看來,他們“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為務”(《史記·衛青列傳》)。匈奴部落聯盟中已產生了第一個首領單於——頭曼,經常襲擾掠奪北方土地和人民財產。為了抵製匈奴襲擾,趙國曾派大將李牧率20萬大軍駐守北方邊境,多次大破匈奴。秦始皇滅趙時,趙國調回李牧及所帶的邊防軍與秦作戰,匈奴又乘機南下,奪取了九原郡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