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始皇帝治下短暫而偉大的王朝2(1 / 3)

第四節大秦政治管理的出色(4):始自孟薑女傳奇

秦長城遺址

“孟薑女哭長城”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民間故事。筆者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平時愛唱的一首民歌中就有這麼一句。孟薑女自然是秦始皇治下的一介普通平民少婦(不過在一些鄉閭傳說中描述她有多麼美麗,而始皇後來見了她甚至大起色心,而她又很貞烈,拒絕汙辱,最後赴死雲雲),史書上並不知她原籍何地。可前些天我卻發現,在湖南澧縣城南的嘉山之巔竟有一座孟薑女貞烈祠,並說她就出生在此處附近;而且管轄澧縣的常德市區內還有一條孟薑女大道。嘻嘻,孟薑女也要成為咱的湖南老鄉了,為“惟楚有材”、“人才輩出”的三湘大地再添一位女性豪傑。但這無非是根據一些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地方傳言,而將其大加炒作,為本埠增加幾個曆史名人,既麵子光榮(可是像秦檜、嚴嵩、汪精衛之類壞分子,大家又惟恐他是自己老鄉,且幹脆諱莫如深了。但也可以“翻案”)又謀求商機吧。

據說當初秦始皇征集的建築長城的數十萬民夫中,就有孟薑女的丈夫範喜良。而且他倆還是新婚夫妻,兩人非常恩愛。範喜良卻被心狠的秦朝衙役兵士抓壯丁,野蠻地擄掠而去,趕往很遠的長城腳下幹苦活去了。一段時間過後,孟薑女思念丈夫、擔心丈夫冷否餓否累否病否,於是不遠萬裏前往尋找,並為其送寒衣送小吃(莫非還有幹紅辣椒?)。但待她跋山涉水、經風頂雨、饑渴交加、辛辛苦苦趕到工地上時,她的範郎卻早已因工傷離開了人世,而且連屍首也給埋在了長城底下。真是晴天霹靂,孟薑女不免悲從中來,猛然一聲大哭,嚎啕欲絕,令天地變色、神鬼共泣。突然“轟”的一下,長達八百裏的巨牆在這讓人肝腸寸斷的哀痛哭喊中齊刷刷坍塌,那巨響完全是驚天動地,那壯觀神奇的一幕簡直是舉世無雙。於是,範喜良的遺體便露出來了。孟薑女又是一陣悲天搶地的痛哭。安葬好丈夫以後,烈女孟薑也不想再活了,於是縱身一跳,消失在幽藍的海水中……(今山海關附近也有一座孟薑女廟。)

其實,在秦始皇主持下,曆時10年修建的萬裏長城(從西到東延袤12000裏),蜿蜒盤旋在北中國的崇山峻嶺上,仿佛巨龍騰躍,據說在太空上都能看到,本來是我國曆史上一項最偉大的工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驚人的毅力、巨大的創造力,及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偉大成就,甚至剛剛被國際上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首;且在當時正是為防止匈奴不斷侵擾而采取的積極防禦策略,許多年來起到了很大的軍事作用,盡管勞民傷財、人死無數,應該說還是功大於過的。孫中山先生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像這麼一個曠古巨製,卻屢屢被後人當成炮彈攻擊秦始皇,控訴他的殘暴、獨裁。這便使他原本已有的“暴君”之名更加廣遠傳播,深入人心。而此人就是始皇時期的這個普通民婦——孟薑女。

但最近又有學界認為,孟薑女所哭的(不管是否哭倒)“長城”,實際上是山東境內原屬於戰國時齊、魯國的一段,而不是秦朝的萬裏長城,因為在這裏孟薑女又成了山東境內的人;秦朝的萬裏長城是把原來北方邊陲燕、趙、秦三國的城牆連接延伸而成,而它與山東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那麼,關於孟薑女的傳說,便完全是後人的以訛傳訛,或者是有意栽贓我們的嬴政先生了。

不管怎麼說,秦始皇雖然確實有很多缺點、罪過,但是,他連接原燕、趙、秦三國的城牆,形成東起遼東(今朝鮮國境內),西至臨洮(今甘肅岷縣)的萬裏長城,成為屹立在秦王朝北方的屏障,是很了不起的壯舉。戰國時,為防止匈奴、東胡騷擾,秦、魏、趙、燕都已築有長城。早在秦昭王時,便在隴西、北地、上郡築了長城。秦始皇則調發大批人力物力,在幾國原修長城的基礎上,經過修葺、增補、新築,把北方長城連接在了一起。

萬裏長城被稱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乃至是全人類偉大工程的代表之一,它在古代中國的北部邊疆矗立,巍然如險峰,蜿蜒如巨龍,形象莊嚴,氣勢磅礴,構成一道堅固、高大的藩籬,隔絕了境外的獵獵風塵和滾滾狼煙、凜冽寒潮和刀光劍影……修築長城,在當時的確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徭役負擔,然而,站在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有力地遏止了北方匈奴、東胡的騷擾,促進了邊境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它不但對保障內地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生產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其浩大的工程本身就是一項奇跡,經過後世曆代尤其是明朝的修葺和重建,至今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

萬裏長城的修築,使秦朝的天下成了更加名副其實的“天下”。而另一點使秦朝的“天下”更名副其實的,就是它在水陸交通係統上的構建和完善。

先說水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原,建立秦朝後,即馬上派出多支部隊繼續向江南塞北挺進,以拓寬疆域,清除邊患。為增援進攻南越(今廣東、廣西境內)的秦軍,始皇帝於公元前214年命史祿將軍自今湖南零陵至廣西桂林開挖了一條運河,長約30公裏,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支流,連接了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人工河道工程——靈渠。靈渠為溝通古代南北交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貨物可以直接經水路從黃河支流畔的鹹陽、西安運到珠江口的廣州。秦始皇正是通過它及時輸送了大量糧草兵馬,經過了好幾年的戰爭,才最終征服了嶺南的那些地區。此後許多年,靈渠一直在曆朝曆代都起著非常重要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的作用。至今它還在發揮著灌溉、分洪、旅遊等重要用途。

除了靈渠運河以外,秦政府又在黃河與淮河的支流潁水之間,開鑿了另一條同樣重要的人工河道——在後世享有盛名的鴻溝運河,也就是現在的賈魯河(還曾叫過汴河,今河南境內),它連接黃、淮兩大水係,再從淮河轉入長江,在航運灌溉上都有高度價值。

在涇水與洛水之間之間修建的鄭國渠,則既是關中漕運的重要航道,又灌溉了農田400萬公頃,使關中農業受益達千年之久。也就是說,這項水利工程,既是重要的水路交通,又是有利於發展生產的一個措施。

還有更重要的是陸路交通。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封建割據、加強守衛,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及邊境地區,設堡壘、築關塞、修塹隄。如楚國為防韓魏而修方城,魏國為防秦而沿洛水築魏長城,趙國為防魏齊而沿漳水築趙長城。在秦朝統一後,它們都失去了意義。加之當初修築這些城牆時,或依山,或傍水,形成了關卡,嚴重阻礙了交通。再者,各國內雖都修有大道,但寬窄不一,也給交通帶來了不便。秦始皇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和全天下的一體化,下令拆除了這些阻礙交通的設施(包括城牆、關塞、堡壘等),並決通了那些以鄰國為壑的不合理的隄防(即上文提到的《史記》中所雲之“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消除了這些封建割據者的屏障和人為的關隘,對加強大帝國內各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和經濟聯係起到了積極作用。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築以首都鹹陽為中心的馳道。據《漢書·賈山傳》記載,秦國馳道幹線主要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齊燕,一條向南達到吳楚。“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這兩條馳道都築以很高的路基,並用金椎夯實,十分牢固,而且寬闊平坦,利於快速通行。馳道寬為50步,道旁每隔3丈(10公尺左右)栽青鬆或翠柏一株,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林蔭大道”了。

公元前212年,為防禦北方匈奴的襲擾,秦始皇又命一代名將蒙恬修了一條由鹹陽向北的直道。直道從鹹陽北附近的雲陽出發,經過今淳化縣北達子午嶺,循主山脈而行到定遠縣南,再由此東北而上,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烏審旗北,經東勝縣南,達到今包頭市西南的秦代九原郡。直道全長1800華裏。這條直道從公元前212年動工,到公元前210年完成,前後用了兩年多時間。由於它一半開鑿在山嶺上,一半修築在平原草地上,沿途開山鑿壁,填塞穀壑,工程艱巨而浩大。

秦始皇還派將領常頞在今雲南、貴州偏遠的地區修築了一條道路,因為它較馳道略窄,約有5尺寬,故稱“五尺道”。在通往番禺(今廣州)的南越之地,還修建了一條攀越五嶺的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