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大秦政治管理的出色(1):六王畢,四海一
秦朝器皿
“詩仙”李白在其詩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小杜”杜牧則在《阿房宮賦》的開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於兼並、消滅了諸侯六國,實現塵埃落定、河清海晏,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曆史上的青銅時代,結束了260年的戰國時代,結束了500餘年的春秋戰國的分裂動亂歲月,又一次實現了赤縣神州、中華大地、炎黃子孫(這時還不能稱大漢天下)的“鐵板一塊”,而且是中國有史以來版圖空前廣大、政治空前強盛的國度,是一個真正的泱泱大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是從現在才真正開始了。一個偉大的、強大的、巨大的東方帝國,終於在世界上屹立起來了!
當時,在印度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在歐洲是羅馬共和國時期,還有希臘、波斯、迦太基、亞曆山大等帝國。而空前廣袤的秦朝,比前四世紀的亞曆山大帝國還大(當然要遠遠超過羅馬、波斯等國家),而且後者還隻是曇花一現,秦王朝建立的中華帝國卻一直矗立不倒。帝國麵積大約為30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今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版圖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其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的肥沃、濕潤、溫煦、平坦、富庶、繁華、自然與交通條件最好的部分,它包括了當時中國人已知和未知的全部世界,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大致輪廓基本沿用至今。
年輕的小老頭秦始皇嬴政(當時39歲),中國曆史上最勤勞、有為的君主之一,一個空前偉大事業的總工程師,不分晝夜、費盡心智地在研究如何管理好龐大帝國。他讓征服六國和建立秦朝同時進行,讓軍事的蓬勃破壞與政治、經濟、文化的興盛建設同時進行,使前三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成為大黃金時代高峰。他於今陝西境內的鹹陽建立秦朝,第一次實現大中國的“大一統”(包括政治、經濟、國土、交通、文化、法令、社會製度等),把戰國七雄的疆域合為一體並大力拓展,“橫掃六合,並吞八荒”,使得王朝幅員遼闊,東到大海(包括今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全齊了),西到隴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北到河套、陰山、遼東一帶(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交界處),南至嶺南(兩廣和雲南地區),從東到西、由北至南都縱橫交錯著千山萬水、城邑村落,氣象複雜、風物不一,河山壯麗、路途漫漫,並陸續劃分和建立了41個郡(下節再詳細解說)。按照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的描述,“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犀象之器、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翠鳳之旗、靈鼉之鼓、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江南金錫、西蜀丹青”……天下各地的無數名貴特產都集中到關中和鹹陽來了。這能不是泱泱大國、茫茫人海,財富彙聚、繁華似錦嗎?
客觀公正地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曆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秦的統一,順應當時曆史發展潮流,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稱雄狀況,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符合當時各地各族人民共同願望。崛起的秦王朝,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嬴政大帝的生命多姿多彩,充分顯示了他強烈的獨立人格和獨自思考。他麵對的是包羅萬象的龐大帝國,充滿著陌生的百姓。在30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國土上,住著2000餘萬各種民眾。無論後世人高興或氣憤、讚美或詛咒,他的每項製度和措施,幾乎樁樁都影響將來中國曆史至少兩千年。這是不得不要承認的。
第二節大秦政治管理的出色(2):我的地盤我做主
秦朝疆域全圖
嬴政老兄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後,馬上加強中央集權,在朝廷實行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製度,作為皇帝的自己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按照柏楊老頭的看法(見其《中國人史綱》):“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無人敢這般推想:連皇帝的子嗣們也會同平民一樣,既沒有奴隸群也沒有土地。尤其那些崇古、頑固的儒家學者,麵對著這麼大的巨變,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這簡直是在砸他們的飯碗——不,還在要他們的腦袋了。因為緊接著,大規模的“焚書坑儒”運動就來了。
首先是對皇帝的定位。嬴政把自己置於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將遠古時代聖君的典範和代表——三皇五帝的名頭都集中到他一個人身上,因為他覺得他的功績比以往聖賢大多了,連三皇五帝也不在話下,(看他當時的口氣,何等得意和自負:“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討伐暴亂,依賴宗廟神靈的庇佑,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安定。今若不更改名號,無以稱成功和傳之後世。”)故宣稱今後的君主都稱“皇帝”,而他就是“始皇帝”也就是第一個皇帝,從此秦始皇的名字就正式確定。他秦始皇是一世,而他的兒子就是二世,他的孫子就是三世……子子孫孫這樣一直世襲下去,千秋萬代,永永遠遠是他秦朝的統治,秦朝的天下。同時,他還追封其父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並下令廢止諡法。
秦始皇還將皇帝的權力神聖化,稱自己是“天子”,即皇帝是上天、天帝的兒子,是玉皇大帝安排他們(他們當然也是神仙了)來人間統治大家,治理天下。這恐怕比西方的“君權神授”說不知早了多少個千百年!他還首倡避諱禮法,確定了一個字“朕”作為自己稱呼,隻能他一個人用,另外誰也不能說(而在戰國時則誰都可以稱“朕”,與“我”無異);而臣下、百姓、後宮妃嬪們則都要叫他“陛下”,不能叫“秦始皇”——當然更不能直呼“嬴政”了。又因為他名“正”,就改正月為“端月”。他還規定皇帝的命稱“製”,令稱“詔”;規定隻有皇帝的大印才能稱“璽”,用珍貴的玉石雕刻(秦始皇自己的玉璽上刻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大篆字)。對天子及文武百官的車馬服飾,秦始皇也按照嚴格的封建等級作了繁文縟節的規定。他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複雜的祭典及封禪大典。秦製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製度。秦始皇為替自己新建的王朝尋找理論根據,還采用戰國鄒衍的陰陽五行家學說(也叫“始終五德”),認為秦德水,應講求嚴厲苛法統治,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這些都為後世的皇帝們所沿用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