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從秦國到秦朝3(1 / 3)

第七節鹹陽不相信眼淚

李斯書法

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即後來的秦始皇。秦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公元前246—公元前221年在位),秦朝的第一個皇帝(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在位),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王,毛澤東主席筆下“秦皇漢武”之一,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

嬴政是秦莊襄王之子;但這是名義上的,其實他的真正父親是原衛國富商、後秦國相國呂不韋老人家。公元前246年莊襄王歿,嬴政即位為秦王,時年僅13歲。8年後,公元前238年嬴政21歲,韜光養晦、忍耐克製了8個春秋的年輕君主終於發飆了,正式實現親政。老虎發颮,別人才不敢當他是病貓。當然,這個親政的過程,也是一場極權路上的血腥殺戮。

因為在嬴政親政前,作為一個才十來歲的少年,還未懂事,無法處理政務,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太後、相國呂不韋、史稱“大陰人”的假宦官嫪毐之手,三人專權用事,構成了一個“金三角”。而且,這呂不韋本來就是太後的老相好;即使他並非嬴政親生父親,卻至少也是嬴政母親的昔日男人、今日姘頭。而宦官嫪毐又是太後的麵首也就是男寵。他們三人不但把持朝政,勢力膨脹,為所欲為;且穢亂後宮,不成體統(據說假宦官嫪毐還與王太後生了兩個兒子)。這就叫嬴政不但氣憤而且難堪。他一再忍受,內心很不是滋味,日子度日如年。盡管貴為國君,卻不免是在夾著尾巴做人。偏偏這又是個不甘人下的主,還是個千百年難得遇上的雄才大略之帝,這種忍氣吞聲、受盡屈辱的生活豈得長久?

也就是8年嘛!說短也不短,說長也不長,彈指一揮間。公元前238年,21歲的嬴政羽翼豐滿了,他要奪權親政,清除路障,大開殺戒了。英明果斷的他,一上得台,首先就不顧母後苦苦求情,誅殺了“長信侯”嫪毐——這種不男不女、不陰不陽的變態怪物。後來,他又把自己母親也送去了故都。其實,嫪毐還隻是個小人物、醜角,不過影響不好而已;最主要的路障還是堂堂相爺、秦王“仲父”、實係攝政王的呂不韋老先生,而嫪毐僅僅是他的一個替身。你可以說嬴政很殘忍,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甚至從呂不韋是他親生父親的角度來說,他還很無恥,忘恩負義、大逆不道。但是,呂不韋自己做得也太過分了,他隻知道嬴政還是個小孩子,或者是他的親生兒子;卻不知道對方是一國之君,而且是一代霸主。他頭腦發熱,得意猖狂,缺乏城府,不會收斂,忘記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等祖訓,他平時的言行太囂張跋扈,他在形使相權上太獨斷恣肆,顯得炙手可熱、威風蓋主,也難怪嬴政要滅掉他。公元前237年,也就是嬴政親政翌年,他便拿老呂開刀了。當時宮裏發生了一場暴亂,牽連到了老呂。小夥子嬴政覺得他不聽擺布,無視自己存在,便很是不滿,舊帳新恨一起算,當場就免除了他的相職,又很快把他驅逐出都城(到河南),再驅逐得更遠(到四川),還不放心,最後便逼得他飲毒自絕,方才了事。

掃除障礙,親自掌權後,嬴政開始野心勃勃,大展宏圖。他先是任用法家學派的李斯(先為長史、客卿、廷尉,後任丞相),後來還重用過尉繚子,對外發起挑釁和侵略,顯然其誌很不在小。李斯(?—公元前208),秦朝政治家,法家學派人物,楚上蔡(今河南境內)人。少時為郡小吏,後從荀況學。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入秦,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後遊說秦王嬴政以統一六國之策,受到重用,開始長達40年的人生輝煌崛起之路,佐嬴政消滅六國,統一中華,治理秦朝,而他貴為丞相;始皇死後,擁立二世,終為趙高所殺(後文還將詳細解說)。李斯才能全麵,還工於書法,泰山、琅邪等刻石相傳均為他所書;文章也寫得很好,是秦朝唯一的一流作家,其《諫逐客書》(又名《上秦王書》)寫於公元前237年,鋪陳排比,辭采出色,音韻鏗鏘,氣勢雄渾,有縱橫家說辭遺風,是一篇政論名作,並開散文辭賦化先河。秦朝建立後他寫的一些頌歌性刻石文,具有法家辭氣,“鋪張盡致”,“清峻峭悍”,對後世碑誌文頗有影響。著有《倉頡篇》。

嬴政是一個好學青年,非常喜歡讀書。在博覽群書中,他發現了《孤憤》、《五蠹》,反複誦讀,佩服得五體投地,並歎息說:“我能見到這些文章的作者,跟他交遊,雖死也無憾。”李斯告訴他,這些文章的作者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公子,因為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善言辭辯論,他的智慧全在這字裏行間了。嬴政聽了十分高興,便知會韓國,邀請韓非來秦做客、訪問。

韓非(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和李斯同為荀子學生。他曾多次上書韓國君,勸諫改革,未被采納。卻沒想到傳至秦國後,得到嬴政的極為讚賞。公元前233年韓非來到鹹陽,受到極大的尊敬與歡迎,讓他感到一種做人的尊嚴和自豪,不免為年輕秦王的知遇之恩而激動得熱淚盈眶,而產生“士為知己者死”的熱情。然天下事往往並不都是向正麵發展的,龐涓、孫臏的師兄弟相殘、同行是冤家的悲劇故事,在秦國再度上演。眼見韓非為秦王青睞,且較己才高,李斯為自己的職位起了恐慌,決心除掉韓非。他向嬴政提出警告(其實是誣告):“韓非是韓國貴族,不是普通平民,絕不可能忠於我大秦。與其用他,冒著被背叛、破壞的危險,倒不如早日送他回韓國。但與其送他回國後變法圖強,成為大敵,倒不如殺了以絕後患。”

專製帝王大都翻臉無情、喜怒無常。再說,不管他們幹了什麼喪盡天良的事,總會得到一幫自私、陰鷙、猥瑣的走狗們稱許。於是,嬴政馬上把韓非從貴賓席上拉了下來,打入囹圄,並可以毫無理由,也根本不由分說。但是過了些時日,終究英明的嬴政有了悔意,改變初衷,想把韓非釋放。但李斯(參與讒害的還有姚賈)卻早已因害怕夜長夢多,在監獄中毒死了韓非。

韓非,這位“集榮耀與悲劇於一個焦點的學人,是法家學派的總彙”(柏楊語)。他的中心思想是,君主應實行中央集權,剪除私門勢力,不必希望人民感恩,也不必在乎人民怨恨,隻要賞罰分明,獎勵耕戰,就可使國家富強,使政府成為萬能;並主張選拔“法術之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提倡不斷變法、更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韓非死後,崇拜他的學人把他的文章集為《韓非子》一書,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文富有邏輯性、形象性,博辨明晰,也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韓非雖然被嬴政和李斯集團殺害了,但他們卻接受了他的全部思想,建立他們日益擴張中的帝國。不管是眼下的統一六國,還是他日的治理秦朝,基本上用的都是他那一套。

第八節風蕭蕭兮易水寒

荊軻刺秦王古圖

刺客,在古代是一種職業,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刺客輩出,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刺客當屬專諸、要離、聶政、荊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