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始皇帝治下短暫而偉大的王朝1(2 / 3)

秦始皇把天下的幾乎所有大權都牢牢控製在自己一個人手裏,實行專製獨裁,事無大小都要親自決斷(當然,他因此政務也非常繁忙,絕對是日理萬機)。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縣長官等,一切重要官職都由他任免,一概不得世襲,大家都唯他是從;沿襲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製,實行“以功授官”。三公九卿、郡縣製,在中國千百年來都幾乎少有變化,曆代王朝都基本上沿襲了這種行政組織體係。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包括近現代社會首相級官員3位——宰相或丞相(皇帝助手,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行使全局行政權,文官之首,相當於今天的總理)、太尉(形使軍事統領權,武官之首,相當於今天的軍委主席、部隊總司令)、禦史大夫(行使官僚監察權,皇帝秘書,類似於副丞相,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紀檢委書記、全國人大委員長之類);部長級官員9位——奉常(相當於今天的祭祀及教育部長,以後王朝改稱太常、太常卿)、廷尉(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以後王朝改稱廷尉卿或大理卿)、宗正(相當於後來的皇族事務部長,以後王朝改稱大宗正院或宗人府)、衛尉(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皇宮警衛長,以後王朝改稱執金吾或衛尉卿)、太仆(相當於今天的交通部長,以後王朝改稱太仆卿)、少府(相當於今天的財政經濟部長,以後王朝改稱少府卿)、典客(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長,主管少數民族,以後王朝改稱大鴻盧、鴻盧卿)、治粟內史(相當於今天的農業糧食部長,以後王朝改稱大農令、大司農、司農卿)、郎中令(相當於後來的宮廷事務部長,以後王朝改稱光祿勳、光祿卿、大內總管)。前221年秦朝初立時,丞相是王綰,禦史大夫是馮劫,而始皇帝最寵幸的李斯當時還隻是廷尉。

政治(行政)、軍事、監察(特務),互不統攝,三權分立,就保證了權力的製衡,避免了各種矛盾。所有官員都是在為皇帝做私事,也同時是在為國家做公事,基本上家國不分。這是秦政府的組織精神與體係核心。

秦朝的郡縣製度,係采納李斯建議,完全遵照商鞅當年在秦國變法的那一套做法,即廢除過去的藩王與諸侯分封製,把整個帝國劃為41個郡(最初隻有36郡,後來經過邊地征服、領土拓展,又增加了幾個),直屬中央政府,由皇帝親自統轄和任免;郡下再設縣,縣下又分鄉,一鄉轄十亭,各郡縣也采取類似中央的三權分立做法。郡縣製度是秦始皇最洋洋得意、也確實要大大先進於昔日周朝的做法,層層統權、層層分權,有利於鞏固統一,後來也被曆朝曆代沿用兩千餘年而大體不變,奠定了一種封建行政區劃的權威性規範。

這41個郡是:內史郡(首都鹹陽)、上郡(今陝西延安——以下均為今之地名)、漢中郡(陝西南鄭)、北地郡(甘肅慶陽)、隴西郡(甘肅臨洮)、河東郡(山西安邑)、上黨郡(山西長治)、太原郡(山西太原)、雁門郡(山西右玉)、九原郡(內蒙古包頭南)、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漁陽郡(北京密雲)、遼東郡(遼寧遼陽)、遼西郡(河北平泉)、右北平郡(河北盧龍)、代郡(河北蔚縣)、上穀郡(河北懷來)、巨鹿郡(河北平鄉)、邯鄲郡(河北邯鄲)、三川郡(河南洛陽)、穎川郡(河南禹縣)、南陽郡(河南南陽)、東郡(河南濮陽)、齊郡(山東臨淄)、薛郡(山東滕縣)、琅邪郡(山東諸城)、蜀郡(四川成都)、巴郡(重慶)、南郡(湖北江陵)、長沙郡(湖南長沙)、黔中郡(湖南沅陵)、鞍郡(安徽宿縣)、九江郡(安徽壽縣)、碭郡(安徽碭山)、泗水郡(江蘇沛縣)、會稽郡(江蘇吳縣)、鄣郡(浙江長興)、閩中郡(福建福州)、南海郡(廣東廣州)、桂林(廣西桂林)、象郡(越南河內)。

第三節大秦政治管理的出色(3):我的遊戲我坐莊

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長期分裂、政治獨立,秦朝下轄的原各封地和各王國,恰如羅馬帝國崩裂後的整個歐洲那樣,每個地方都成了一個經濟和文化的社會單元,差別迥異,各不相同。韓國和燕國的升鬥各不一樣,齊國和楚國的字大不相同,趙國和魏國的裏程也差別很遠。這就很不利於中央管理,也不利於各國交流。為更好地實現天下“一盤棋”,秦朝采取了“車同軌,書同文字”。帝國的領導人,上自皇上嬴政,下至包括李斯在內的高級官員,都精力充沛,幹勁十足,且具有活潑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他們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所做的工作幾乎比此後兩千多年大多數帝王所做的總和還要多!

由於各國都采用自己的製度,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就拿交通來說,各地車輛的規格便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如今國家統一,車輛行走在不同的道上就很不方便。窄車走在寬道上倒是綽綽有餘,卻也有些浪費;寬車走窄道就更沒辦法了。秦王朝於是規定,所有車輛上兩個輪子之間距離一律是6尺,使車輪軌道相同,這樣全國的車輛就能互通往來了。這便是“車同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