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盜墓,凡墓道入口處,都設有自動發射的防盜機弩;如果有人走近,撞動機關,就會被亂箭射死。秦始皇為把他生前驕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搬到地下,故而修築這樣的地下宮殿,工程浩大,揮霍民脂不計其數。更令人可恨的是,後來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在安葬他時,下令凡鹹陽宮內沒有子嗣的宮女都要殉葬,致使一萬餘名宮女慘遭活埋。那些經手墓內珍藏、修建機密設施的工匠,為防止他們泄露地宮埋藏的秘密,葬畢後,並不等他們走出就關閉了堂堂墓門,3千多名能工巧匠亦做了秦始皇陪葬的犧牲品。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也高大驚人。當時不稱“陵”而稱之為“山”,其高50餘丈,環繞一周5裏有餘。雖然經曆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人為破壞,至今陵墓土堆仍有72米高。以其為中心,陵園包括陪葬區,總麵積竟超過56平方公裏!(在陵園周圍,陪葬坑多達300多個,包括下文提到的著名的兵馬俑。)陵園內修築有長方形內外兩重城垣,內城東西寬585米、南北長1350米,周長3870米;外城東西寬940米、南北長2165米,周長6210米。陵園的內外城四麵,均有城門及闕樓。近些年出土的巨型夔紋半園形瓦當(遮朽),直徑達61厘米,高48厘米;宮殿頂部使用的鴟尾高達90厘米,圖案都頗為精美。這些大量出土的建築材料,給後人展現出了當年陵園裏的宮殿樓榭、亭台麗舍,可謂鱗次櫛比、宏偉壯觀、金碧輝煌、豪華富麗。
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墓東邊發現的兵馬俑,後來被全球史學界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目前發現的秦陵兵馬俑一號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麵積達14000多平方米,是一個步兵和車兵的混合戰陣。前麵三排麵向東的武士俑,每排68個,是一號坑陣的前鋒。坑的兩邊,一排麵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一排麵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中間38列麵向東的縱隊,每4列縱隊中間都有戰車。從目前出土的情況推測,共有兵馬俑6千餘件,戰車100餘乘。二號坑平麵為矩形,麵積達6千平方米,是一個步兵、弩兵、車兵、騎兵的混合編陣,埋藏戰車89乘、陶馬356匹、鞍馬116匹、車兵俑261件、騎兵俑116件、步兵俑600餘件。三號坑的平麵呈凹字形,麵積為562平方米,坑中有戰車一組,及64名執殳武士俑,是軍陣的指揮部。三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成一個龐大的軍事場麵。陶馬戰車都同原物一樣大小,高峻威猛。陶兵身高1.7米到1.9米,也頗為魁梧,且五官清晰,栩栩如生。7千兵馬,浩浩蕩蕩,顯示出一副氣勢磅礴,待命征戰,雄偉壯觀的宏大場景。這是秦始皇為自己塑造的一支守衛陵園的衛戍部隊。
驪山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銅車馬,更是文物中的瑰寶。它們是按照始皇帝禦用車隊中屬車尺寸縮小二分之一並用青銅仿製的,配以大量的金銀飾件,且施以彩繪,工藝精湛,既雍容華貴又莊重典雅,豪華無比。
修秦皇陵封土堆需要大量土方,在陵園北4裏處取土。據《水經注·渭水》記載,由於秦始皇造陵在此地大量取土,其地淤深,水積成池,後人稱之為“魚池”。悠悠兩千兩百餘度春秋過去了,物事人非,而其遺址猶在,仍然是一個巨大得驚人的凹坑。
如此等等,既是秦朝實力極強、民眾創造力無窮的結晶,又是當年嬴政大帝殘酷壓榨奴役百姓的鐵證。據《太平禦覽》引《關中記》載,修建秦皇陵需要大量石料,而驪山附近無此大石,從渭北山上長途運來便十分艱難。當時流傳的歌謠唱道:“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鉤,金陵餘石大如塸。”當年千千萬萬的修陵人辛勞於漫長的運石路上,在監工軍吏的皮鞭下,櫛風沐雨,日曬雪刮,嘴裏喊著號子,一步步地挪動,把石料運到修陵工地。有些木石等建築材料,還是來自更遠的巴蜀、荊楚等地。規模浩大的陵墓工程,給當時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負擔、災難是無法計算的。
秦始皇從13歲即位起便開始修陵,到他死後,秦二世胡亥又修了兩年仍未完工。而這時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已經爆發,起義軍打進關中,在萬不得已時,秦二世胡亥才赦免了在驪山修陵的刑徒,由章邯率領去抵抗義軍。不久秦王朝就滅亡了。秦始皇在位僅36年,而他的陵墓前後竟修了38年之久!
第九節大秦文化科技的輝煌(3):其他成就
扁鵲墓
嬴氏秦朝雖然在曆史長河中隻有短短15年時間,卻延續和發展著五百年秦國的漫長淵源、雄厚實力和高度文明,在文化與科學的許多方麵創造了燦爛的成就。
雜家巨著《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由秦國相、文信侯呂不韋主持,由他的食客們(包括一批學者、文人)“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於公元前239年完成的一部“兼儒墨、合名法”,綜合百家九流之長,暢談天地人物的雜家巨著。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集體編撰的理論書。該書分《八覽》(每覽8篇,共64篇)、《六論》(每論6篇,共36篇)、《十二紀》(每紀5篇)三個部分,加上《序意》(即序言)一篇,共161篇。該書不但在篇目上組織得很整齊,而且把各派學說也組合得很有體係。其內容龐雜,論述了哲學、政治、社會道德、倫理等問題,而且包含了不少曆史和自然科學知識。因此後代把它列入“雜家”著作。這部書雖然兼收各學派思想,內容龐雜,但由於是呂不韋主持編纂的,所以仍反映了呂氏的哲學政治思想。
《呂氏春秋》對道家和儒家思想采取“糅合吸收”,既宣揚前者的養生學說,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又提倡後者的禮樂教化,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類的理論。它還吸收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主張重民心,舉德政;吸收了墨家“節喪”、“忠廉”等學說,但摒棄其反對戰爭的“非攻”、反對禮樂教化的“非樂”思想;采用了兵家有關“義兵”及選練軍隊的學說;吸收了農家重農說及有關農業技術方麵的理論成就;而全書又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貫穿整個結構體係,吸收了鄒衍的“五德始終論”。該書是戰國末期經濟、政治趨向統一,從而要求思想統一的產物,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一次融合和總結,是對未來中國統一進行的一次理論探索。呂不韋主張用“義兵”來消滅封建割據,進行統一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然後,全國法令一統,用道家的“無為”和儒家的“德政”來進行統治。但這無疑是對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推崇法家的傳統政治、軍事思想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