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出巡路上的五個故事
秦始皇
好大喜功、愛擺排場的秦始皇,是一位驕橫狂妄的君主,一生喜好巡遊並封禪。在統一後的10餘年裏,他曾5次遠途出巡,大部分時間是在旅行中度過。他沿著自己新修的大道,大張旗鼓、馬不停蹄地“親巡天下,周覽遠方”,其主要目的是到各地耀武揚威、加強控製、鞏固統治,沿途刻石頌功、慶典宣揚,同時也有封禪、遊玩、享樂、求仙等目的,有時也有一定的曆史發展的積極意義,當然也是大肆揮霍,勞民傷財。每次都是車馬威風,儀仗隆重,裝備豪華,隊伍浩蕩。唐朝詩人李賀描述其鋪張、氣派場麵是:“秦王騎虎遊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
後來的漢高祖劉邦,當時還是小小的泗水亭長,曾碰巧見到秦始皇出巡的車隊,一下子被那煊赫的一幕所震驚,竟長歎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於是萌生起了想當帝王的野心;無獨有偶,第五次即公元前210年,他也曾被後來劉邦的死對頭、“西楚霸王”項羽(當時還年幼,是楚國大將項燕之侄)看到,而不禁叫出“彼可取而代之”。
在這5次大出巡中,老嬴還鬧了不少驕橫愚蠢又荒唐可笑的事情。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嬴政統一全國、正式稱帝的翌年),路線是往西北,沿洮河、渭河、涇河,在陝西、甘肅一帶宣揚“皇威”,以便鞏固他在這些地區的統治,畢竟這是周天子和他們秦家部落、嬴氏祖宗的根據地、大後方。這還可以通過遷徙不定的戎人、商賈,把秦王朝的影響傳到遙遠的西方去。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函穀關,經河南洛陽到山東,先去泰山封禪,被當地儒生戲弄而不樂,於大雨中在半山腰避於一棵大鬆樹下,故封之為“五大夫”,今天已成了泰山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唐朝詩人李涉曾作詩《五鬆驛》:“雲木蒼蒼數萬株,此中言命亦應無。人生不得如鬆樹,卻遇秦封五大夫”);又至之罘渤海濱觀海市蜃樓,以為是蓬萊仙島,於附近修琅琊台並遷3萬黔首來此定居,派方士齊人徐福出海上仙島求取長生藥;久等而未果,又向西南行,經江蘇彭城(今徐州)派千餘人下泗水撈周鼎(象征著天子權力)但毫無所獲;再渡淮水、長江,至衡山、南郡(今湖南、湖北一帶),因在洞庭湖畔君山(又叫湘山)遭遇狂風,江水翻滾,船行困難,以為是昔日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作祟,一時惱怒,竟從附近調來3千刑徒,瘋狂伐盡山上樹木,並下令火燒君山祠;最後沿漢水從武關入境,回到鹹陽。
第三次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走的是近似於第二次的向東路線,但因為在路經博浪沙(今河南中牟縣境內)時,被係原韓國公子,後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對秦始皇有切骨之恨的張良派刺客奇俠持大鐵椎勇猛攻擊,差點擊斃(所幸刺客匆忙之下,誤中副車,而使秦始皇免於一死),驚慌之下,故才到了之罘,便怏怏而歸,隻是順便沿漳水去了趟上郡而已。
第四次是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視北方邊塞,直行終至碣石(今河北樂亭附近),下令拆除沿途屬於原韓、趙、魏、齊邊境的城郭,決通川防,夷平道上險阻,並視察了今河北、北京、遼寧、內蒙古交界處的多個邊境郡治,了解了匈奴不時騷擾邊界所帶來的威脅和損害;回到京城後,即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築連長城。這次倒是對鞏固政權,抵禦外侵,發展交通,有著積極的曆史意義。
第五次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還順道帶上了丞相李斯、近侍中車府令趙高(當時也是他的寵臣)和他寵愛的小兒子胡亥,出武關,沿丹水、漢水流域到湖北雲夢;經長江到蘇州城外的虎丘山,掘當年吳王闔閭墓、鑿山求劍而一無所得;再東至會稽祭奠大禹,提倡封建禮教,禁止男女淫亂,第一次把女子貞操列入國家法令;再自鎮江附近渡長江,往北到山東琅琊,見徐福已回卻未得仙藥,因夢見自己與人形海神作戰,認為是吉兆,又入海用連弩射死了一條大鯨魚,故派徐再次東渡求靈丹仙藥;返程中,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境內)時已生重病,卻又諱疾忌醫;最後,在全國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前夕,他死在巡行途中的河北沙丘,載於轀輬車中,散發著臭氣運回都城鹹陽,安葬於已修築多年的驪山陵墓中(該具體過程,在下文第三章第一節中還要作詳細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