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東漢中後期2(3 / 3)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擅政宦官假借皇帝名義而對朝野反對自己的士人及年輕學生的全麵打擊。它既透露出東漢的宦官專權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反映了士人學生雖前途受到宦官威脅,但不畏強暴,捍衛正義的大無畏精神。黨錮後不久的黃巾大起義,給了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使靈帝意識到,如不解決黨錮問題,黨人與起義軍一旦結合,則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中平元年(公元184)下詔宣布大赦黨人,流放者準許返回故裏,黨錮一案方得告結。

第六節“滿城盡戴黃巾”

黃巾起義路線圖

一般而言,中國的曆史發展,有這麼一個共同規律:每個朝代到了後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最後導致政權更替。東漢也不例外。到了漢靈帝劉宏時,由於皇帝昏庸無道,聽信宦官,又有外戚專橫、豪強聚斂,驕奢淫逸,國庫錢財日益減少。為解決財政危機,以皇帝為首的腐朽政府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居然置社稷於不顧,在西園設立一個鋪子,公開賣官鬻爵,隻要你有錢,都可以到這裏買官,還明碼標價,免得混亂;如郡太守定價2000萬,縣令定價400萬,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拆東牆補西牆,滿足了一時之需,但問題並未根本解決,反而更為嚴重的情況向這個已然沒落的王朝襲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用錢買官的人,開始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加上連年自然災害,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社會上流民遍地,被迫紛紛起來反抗,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各地起義暴動事件接連發生。

在全國各地爆發的暴亂中,黃巾大起義規模最大,對朝廷打擊最重,影響最為深遠。當時,沒有被邊境戰爭直接波及的中原地區黃河兩岸,因軍需孔亟,在苛捐雜稅、沉重徭役和官員貪暴、地主剝削、土地兼並等重重壓迫之下,引起大規模逃亡和民變,逃亡和民變又引起因勞力缺乏而產生的水災旱災蝗災,水旱蝗災又引起農村破產,到處發生人吃人的可怕饑謹,“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形成一係列連鎖的惡性循環。而政府中宦官正跟士大夫鬥爭得如火如荼,哪會有人關心那些在死亡線上掙紮的農民?為了生存,千百萬農民們逐漸集結在一個標幟“黃巾”之下,希望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黃巾軍最早的領導人是巨鹿(今河北平鄉)張氏三兄弟,老大叫張角(?—公元184),老二是張寶,老三為張梁。張角精通醫術,平時和百姓接觸較多,尤其是對窮人從不收出診費,所以有廣大的群眾基礎。他認真分析當時的國內形勢,知道農民深受地主豪強的壓迫剝削,渴望過上一個太平的日子,便在這種形勢下創立“太平道教”並自稱“大賢良師”(但同時他又稱彌勒佛轉世,成為佛道二教的混血兒),宣傳他的想法,還招收了一些弟子,並讓他們到各地宣傳,利用符水治病傳教,聯合更多農民,培養更多教徒,不斷擴充自己勢力。大約花了10年時間,張角將遍布青、徐、幽、冀、燕、荊、揚、兗、豫等全國8大州的數十萬信教群眾秘密組織起來,分成36方,小方六七千人,大方約一萬人,每方都有自己的首領(稱為“渠師”)。“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他們約定在甲子年(公元184)三月初五,全國各地同時起義,並打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蒼天”指的是當時腐朽的東漢王朝,“黃天”當然是指太平道。各地公共場所,城牆上,城門上,到處出現“甲子”的字樣,人心振奮,公元184年成了天下窮苦百姓的殷切盼望。

由於聯合起來的農民沒有很高的文化和覺悟,組織不嚴密,中平元年(公元184),在他們起義前一個多月緊張的籌備階段,內部出現了叛徒唐周,就像是基督教裏的猶大,向政府變節告密,事機泄漏。不久後,負責首都洛陽聯絡工作的馬元義被捕並犧牲,遭受車裂極刑,另外還牽連到一千多群眾慘遭殺害。麵對突發事件,張角兄弟三人倉促間認為應先下手為強,決定提前起義。各方首領接到張角的命令後,也在各地紛紛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作為標誌,所以稱為“黃巾軍”,這次起義也就叫做黃巾起義。張氏兄弟三人隨後各自封了將軍,分別以“天”“地”“人”命名,即張角為天公將軍,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各地起義軍進攻的首選目標,便是當時統治者聚集的郡縣。他們燒官府,開糧倉,殺貪官,攻打豪強塢壁,沒收官吏、地方豪強的錢財,釋放囚犯,給東漢政府來了個措手不及。旬日之間,天下響應,氣勢浩蕩。

全國各地正受起義軍進攻和麵臨著危險的郡縣,紛紛把告急文書遞到京城洛陽。靈帝慌了,馬上召集文武官員商量。整個朝廷一片混亂,不知如何是好,先急急忙忙派重兵防守洛陽京畿之地。靈帝最後封外戚何進為大將軍,主要將領還有皇甫嵩、朱儁、董卓、盧植等,兵分幾路對各地黃巾軍進行鎮壓。但是,麵對這麼大規模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單靠靈帝派出的幾路人馬,根本抵擋不住起義軍如狼似虎的進攻,最初官軍損失嚴重。大將軍何進無奈之下,不得不建議靈帝下詔書,允許地方各州縣招兵募馬,以共同對付黃巾軍。

黃巾軍英勇奮戰,張曼成南陽部、波才穎川部和張角兄弟親自率領的冀州地區主力部曾不斷獲勝。張角自己曾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與北中郎將盧植相持,又擊敗東中郎將董卓。但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又沒有正規的軍事訓練、精良的武器裝備,最後還是被強大的官方軍隊打敗了。雙方先後主要進行了三場重大戰役:長社(今河南境內)之戰——穎川黃巾軍大敗朱儁,試圖趁勝追擊皇甫嵩於長社,當時起義軍數萬人,城中守城官兵才數千人,但還是久攻不下;黃巾軍依草紮營,被皇甫嵩抓住機會,利用黑夜火燒兵營,數萬人燒死或戰死。廣宗之戰——在這場戰鬥中靈帝三易主帥,先盧植再董卓最後皇甫嵩,期間黃巾軍總指揮張角不幸病重而死,對義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群龍無首,軍心渙散;皇甫嵩吸取前兩位主帥的教訓,對敵軍主力部隊毫不懈怠,抓住時機,突襲對方,張梁在戰鬥中英勇抵抗最後壯烈犧牲,黃巾軍3萬人被殺,5萬餘人赴河溺死,黃巾軍家屬全部被俘;皇甫嵩還將張角“剖棺戮屍,傳首京師”。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之戰——趁著廣宗戰役的勝利,官軍進攻張寶在下曲陽的部隊,最後張寶戰死,黃巾軍戰死和被俘的共10萬餘人。

黃巾軍麵臨著中央和地方兩批武裝的共同大肆瘋狂鎮壓,最後起義堅持了9個月,主力軍基本被消滅,但是各地零星的黃巾軍餘部仍堅持戰鬥和抵抗了20餘年。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有組織、有準備的大規模農民戰爭,給了腐朽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破壞和瓦解了封建統治秩序,世界再也無法恢複到過去的狀態,東漢名存實亡,自此國家陷入一種無序混亂的狀態,瀕臨徹底覆滅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