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謀士都為之謀劃。因袁紹剛愎自用、心胸狹窄、任人為親,謀士許攸進諫受阻,憤而投降曹操,向曹操透露了袁方軍情,最主要的是暴露了袁紹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的儲糧據點。相反,曹操能虛心聽取謀士意見。荀彧認為,曹軍如果用正常的戰爭思路,麵臨的是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定給對手以可乘之機;反之,袁軍自恃人眾,輕敵大意,內部不和,相持得越久,內部的分化就會越厲害,必將有變,此時便可出奇製勝。曹操根據許攸情報、荀彧分析,便派兵襲擊並燒毀袁紹的軍糧車;又親自帶領精銳5000人,奔襲袁軍烏巢的儲糧地,全殲當地袁軍,燒毀全部囤糧。軍糧被燒的消息傳開後,袁方軍心動搖。曹軍全線出擊,袁方潰不成軍。此次戰役攻殺袁軍約7萬人,袁紹父子僅存800餘騎兵逃回。
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大戰之一,這場戰役以曹操的大獲群勝而終。北方的割據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華北逐漸由原來的群雄分割狀態開始走向地區性統一,這種局部的統一為整體的統一做好了前期準備,符合廣大人民意願。官渡之戰後,袁紹主力被消滅,從此一蹶不振,袁紹自己也憂憤而死。他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並未忍辱負重,重振旗鼓,而是兄弟之間相互爭鬥,發生內訌。曹操乘勝追擊,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繼續打擊袁紹的殘留部隊,先後攻下鄴城,殺死袁譚,驅逐袁尚,自此基本上占據了袁紹以前的勢力範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派兵從盧龍塞出發,大破北界經常侵擾自己後方的烏桓,收降烏桓和漢人20餘萬口,於軍事上鞏固了自己後方,避免了以後南北兩線作戰,基本上統一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確定了他在北方的勢力,三國中一極逐漸形成。曹操為增強自己實力,經濟上,在北方開始恢複生產,實行屯田製,積蓄國力,為進一步統一南方做好後勤工作,同時也得到百姓認可,贏得北方民心;政治上,得到廣大中小地主階級擁護,並“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地位不斷上升並鞏固。北方的異己勢力逐一被鏟除後,曹操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南方各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親自帶領20萬兵力南下,當時號稱80萬,開始攻打荊州。江夏太守劉表剛死,他的次子劉琮繼承荊州地盤。此人麵對來勢洶洶的曹軍,主動投降。荊州地盤主要的抵抗力量,有劉表的長子劉琦和樊城的劉備。這兩股微弱的力量怎能擋住曹軍強大的攻勢?劉備在長阪被曹軍擊潰後,百般無奈之下,派軍師諸葛亮到江東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劉備(公元161—公元223,字玄德)是涿縣(今屬河北)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裔,漢朝遠支宗室,早年過著平凡的日子,與母販鞋織席為生。桃園三結義後,擁有了兩位得力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在日後的大事中成為左膀右臂。他在鎮壓黃巾起義時開始嶄露頭角,與公孫瓚師事盧植,打敗袁術。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他也開始擁有部分武裝力量,但勢力很小,隻能依靠強大的軍閥,曹操就是他曾投靠過的主。在曹營時,兩人煮酒論英雄,得知曹操將自己視為將來的勁敵,馬上離曹而去。官渡之戰後他又投靠劉表,先是被派駐新野,後移駐樊城。他在樊城一麵招兵買馬、訓練士卒,一麵搜尋人才,為以後成就大事作好準備;其中就有廣為流傳的三顧茅廬,將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的諸葛亮請出山,作為自己的主要謀士。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自比管仲、樂毅,時人稱為“臥龍”,在《隆中對》中精辟、深遠地為劉備提出了聯孫抗曹、向益州發展、逐步複興漢室的方向以及應該采取的戰略和策略。
孫權(公元182—公元252,字仲謀,吳郡富春即今浙江富陽人),孫堅次子、孫策弟。孫堅曾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升為長沙太守;在軍閥混戰中追隨袁術,後被劉表部將黃祖所殺。長子孫策代領武裝力量,開始向江東方向發展。孫策死後,由弟弟孫權襲領舊部,經過一段時間苦心經營,勢力漸強,雄踞東南。劉備與曹軍戰鬥激烈之際,孫權收到在江陵的曹操要“會獵於吳”的挑戰書信,連忙召集眾文武大臣商議。大臣們主戰和主和的雙方各執己見,一時難以斷決。諸葛亮奉劉備之命,來到江東說服孫權共同抵抗曹操。諸葛亮舌戰群儒後,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孫劉聯軍組建後,由“雄姿英發”的周瑜擔任聯軍前敵總指揮。
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今屬湖北)隔長江對峙。由於曹軍基本上是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決定將所有戰艦首位相連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給孫劉聯軍以機會,老將黃蓋承受苦肉計,以騙取曹操信任。當萬事具備,東風也來了時,黃蓋率領載有膏油幹柴的數十艘蒙衝鬥艦向曹營駛去。當船離曹營不遠時,黃蓋命令將船點燃,自己率部眾乘坐隨帶的小船,數十艘蒙衝鬥艦猶如火龍直衝曹營。曹軍首尾相連的船艦當即著火,霎那間“檣櫓灰飛煙滅”,曹軍大亂,丟盔棄甲,四處逃竄,相互踩踏,人馬被燒和溺死者甚眾。周瑜又指揮聯軍水陸並進,乘勝追擊。可惜關羽念曹操當年對他的恩情,將慌不擇路、狼狽不堪的曹操及其殘部從華容道放走。此役史稱赤壁之戰,也是曆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它印證了“人心齊,泰山移”的俗話。數量上,曹軍確實占有明顯優勢,可是其中很多都是剛剛收編的荊州降眾,心懷猶豫,不肯用命,軍心不一;而其主力又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且長途跋涉,遠來疲憊,水土不服,很多士兵發生病變死亡,戰鬥力大減;曹操本人又麻痹大意,傲慢自負,屢中聯軍謀士之計;急於求成,連鎖戰船,這種就短避長的做法給了對方以可乘之機。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麵基本形成。
此後,劉備趁周瑜與曹仁江陵戰役之際,無暇顧及南部,率先拿下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公元209年,曹仁撤回北方後,孫權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大將程普為江夏太守,分別坐鎮江陵和沙羨。事後周瑜又將南郡長江以南的地盤割讓給劉備,孫權還將妹妹嫁給劉備,這一年,劉備既得江山又得美人。公元210年,劉備向孫權借用荊州,理由是自己南方四郡太小,容不下人馬。周瑜得到消息後,馬上發信給孫權,堅決反對此事。英雄所見略同,和曹操一樣,周瑜也看出了劉備的梟雄之相,他既有兩個神勇無比的兄弟,又有諸葛孔明謀劃,野心不小。他希望孫權抓住這次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英雄氣短,周瑜此時身患重病,不久死去,程普接替其南郡太守一職,魯肅則接管周瑜之軍。而劉備與魯肅關係不錯。與周瑜主張相反,魯肅力勸孫權將荊州之地借予劉備,孫權也表示同意。這樣一來一去,劉備的實力不斷增強,孫權卻損將少地。雙方的實力由赤壁之戰初期的大相懸殊,現在卻日趨接近。劉備和其祖上劉邦一個德行,都是屬於流氓型,借人家的就不還;還讓自己最厲害的親信關雲長鎮守荊州。因為荊州軍事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水陸樞紐,東西南北必經之地,不容半點閃失,可最後還是讓關羽大意而失。
曹操回到北方後,再也沒有大規模南下進攻孫權和劉備,進一步在北方恢複生產,推廣農業技術,改革賦稅製度,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抑製兼並,加強集權,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孫權則盡力發展自己在江東的地盤,占領山越地區,多次進兵嶺南,公元230年還曾派衛溫至夷洲(今台灣),發展經濟,推行屯田,興修水利,不斷增強自己實力。劉備依諸葛亮之計,往長江上遊的益州地區發展,於天府之國勵精圖治,賞罰分明,務農殖穀,發展經濟,並在其周圍擴展地盤,搞好少數民族關係;諸葛亮還創製木牛流馬,革新連弩。公元215年前後,劉備與孫權為荊州而開戰,曹操趁機出兵攻占漢中,直接威脅著劉備的蜀地。劉備與孫權和解,回兵漢中,擊潰曹軍,並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公元219年,關羽進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與東吳聯盟,孫權大將呂蒙也建議借機襲取江陵。於是孫曹兩軍夾擊,斬關羽於麥城。孫劉聯盟被徹底破壞,北方局勢得以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