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東漢文化科技的輝煌3(3 / 3)

《九章算術》的內容十分豐富。全書采用問題集的形式,收有246個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係的應用問題,其中每道題均有問(題目)、答(答案)、術(解題的步驟,但沒有證明),有的是一題一術,有的是多題一術或一題多術。這些問題依照性質和解法,分別隸屬於方田(研究田畝麵積計算)、粟米(穀物糧食的按比例折換)、衰分(比例分配問題)、少廣(已知麵積、體積,求其一邊長和徑長等)、商功(土石工程、體積計算)、均輸(合理攤派賦稅)、盈不足(雙設法問題)、方程(一次方程組問題)及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等9章,故有此名。注重實際應用,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該書原作有插圖,可惜今傳本中插圖已散佚。

《九章算術》在世界上最早係統敘述分數運算,提出分數的通分、約分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完整法則,比歐洲早1400多年。它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負數概念及其加減運算法則,突破了正數的範圍,擴展了數係,與現今代數法則完全相同。外國是直到7世紀才認識負數,比我們晚了600年。它的一次方程組解法、開平方、開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數和分數開方法則,奠定了中國在高次方程數值解法方麵長期領先世界的基礎。它采用分離係數的方法表示線性方程組,相當於現在的矩陣。解線性方程組時使用的直除法,與矩陣的初等變換一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提出此法則,我們則早了1600年。現在中學講授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與《九章算術》所介紹的方法大體相同。其“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項令人驚奇的創造。它需要給出兩次假設,是一項創造,中世紀的歐洲稱它為“雙設法”,有人認為它是由中國經阿拉伯國家傳去的。在“粟米”、“衰分”、“盈不足”等章中,有許多關於比例的問題,在世界上也是比較早的。其整套的比例理論,西方是直到15世紀末以後才形成,比我們晚了1400多年。該書提出的勾股數問題的通解公式,比西方早了300年。

附錄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嶽麓書社2001年

班固、班昭:漢書;嶽麓書社1993年

範曄:後漢書;嶽麓書社1996年

陳壽:三國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司馬光:資治通鑒(白話版);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年

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02年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3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西苑出版社2003年

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葛洪:抱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韓非:韓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酈道元:水經注;華夏出版社2006年

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禦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柏楊:中國人史綱;同心出版社2005年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國大曆史;三聯書店1997年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4年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

盧德平:上下五千年;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宋原放:簡明社會科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

《辭源》編寫組:辭源;商務印書館1983年

魯迅:魯迅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金庸:鹿鼎記;三聯書店1999年

方舟子:科學成就健康;新華出版社2007年

電視連續劇:秦始皇、漢武大帝、三國演義、張騫、王昭君

電影:霸王別姬、英雄、神話

商鞅:商君書

劉安:淮南子

李斯:諫逐客書

賈誼:過秦論

?:三輔黃圖

李贄:史綱評要

睢景臣:般涉調·高祖還鄉

陸賈:新語

蕭何:漢律(九章)

晁錯:削藩策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桓寬:鹽鐵論

馬致遠:漢宮秋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

揚雄:甘泉賦、羽獵賦

應劭:漢官儀

班固:白虎通議

牟融:理惑論

賈誼: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

晁錯:論貴粟疏、守邊勸農疏

班固:兩都賦、終南山賦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

曹操: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與吳質書、典論·論文

曹植:銅雀台賦、贈白馬王彪、雜詩、七步詩、洛神賦、求自試表

蔡琰:悲憤詩、胡茄十八拍

崔瑗:草書勢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九章算術

後記

“中國古代五大盛世”這套叢書(總含秦漢、隋唐、兩宋、大明、大清5部),是我受中央電視台2006年熱播的文史性係列片“大國崛起”以及相關書籍的啟發,而策劃的一個較大的圖書項目。正如我在其《策劃書》中所說的,與“大國崛起”類似,如果說其他曆史類書像是“二十四史”,主要是史實記載;而這套書就像是《資治通鑒》,更多的有上升到思考、借鑒的高度的意思。初衷確實是如此,至於實際上究竟能否達到,能達到什麼程度,我也不敢誇海口,隻能是盡力而為吧。

本來,我最初的打算,是隻想做一個純粹的策劃者,不直接當寫作者。作者隊伍完全由南開大學一幫曆史專業出身的博士、碩士組成,他們全都治學嚴正,知識淵博,功底厚實,讓我這個牽頭者和組織者完全放心。畢竟,我在大學裏學的是文學,而不是曆史。但是,由於組稿時間實在太短,一時找不夠這麼多作者,而這5部書稿的第一部,就隻好由我自己勉為其難來完成了。我總覺得有些像是趕鴨子上架;與其他幾位專業的年輕學者作者相比,又似乎是“濫竽充數”了。

但好在我在中學時念的是文科,曆史一門還是學得比較好的(高考那年,除了總分是全縣第一外,我的曆史、地理、數學單科也是全縣第一)。而且,我長期以來也一直喜歡閱讀曆史書籍,喜歡關注曆史學界,喜歡思考曆史話題,喜歡寫點曆史文字。再說,在中國知識圈,千百年來就有“文史不分家”的優良傳統。從中文係跳出來涉足曆史科,倒也有些“牆內開花牆外香”啊!時下,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曆史(哪怕是並非單純的講曆史)最精彩的幾位,易中天教授、於丹教授、劉心武先生等,不也都是中文的科班麼?這倒不是小覷了曆史諸科,中文科確實有它的長處。畢竟語文乃百科之母,畢竟善於表達是咱們的主要優勢啊!

可以這麼說,與此書相關的大量材料、學識及見解的積累,對我而言,從遠點來說,厚積薄發,總有數十年了吧。而除了平時長期的關注和積累外,在此書近一年的具體的撰稿過程中,我還參考了大量圖書、報紙、雜誌、電視、電台上的文章,以及各種網絡上的帖子。在此,對提供諸多資料者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書稿中,若有引用之處並有明確出處,亦將當場給予說明。並且,書尾還附錄了一份《本書主要參考文獻》——當然,這還隻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此書還采用了一些圖書、報紙、雜誌、電視、網絡上的相關圖片,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張博、任吉東、沈一民、韓玉潔等該叢書撰稿組的成員或文友們,曾給予了大量的支持,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寫作意見,並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衷心感謝策劃、編輯、出版、經營此書的出版社、圖書公司及各發行結構。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或時間倉促,或所知有限,此書在觀點、史料、表達上,一定還存在著很多具體的不足,懇請廣大讀者與專家批評指正,以使它在再版時能得到修訂與完善。

我的電子信箱:gxlzc@vip.sina.com

李子遲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