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藝術啟蒙,文明穿越——探尋那些失落的世界文明之謎(2)(1 / 3)

克諾索斯王宮層層相連、宮室環抱、數不清的門戶和數不清的階梯,加上無數錯雜的小走廊,給人以撲朔迷離的感覺。王宮的建築結構頗具特色,房屋寬敞,室內室外房間之間往往隻用幾根柱子劃分。每一組圍著采光天井的房間中,有一個長方形的主要房間,稱之為“麥加倫”,意即“正廳”。以後的希臘神廟,如著名的雅典衛城等,也都沿用了這種“麥加倫”結構。

各個宮室和廊道上為數眾多的壁畫,集中代表了米諾斯文明的水平。幾千年前留下的彩繪至今未褪,色彩相當鮮豔。顏料都是從植物、礦物和骨螺中提煉的,且在泥壁將幹未幹時揮毫成畫,色彩滲入牆壁,故能經久保存。

整個克諾索斯王宮給人們留下的是一係列的驚歎,大到整體布局,小到細節的設計,無不閃現出克裏特人的智慧之光。在一個8000多平方公裏的島嶼上創作出如此巨大而完美的建築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克諾索斯衰落後,以邁錫尼為代表的一批大陸城市強盛起來,曆史舞台轉到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克裏特文明的許多成就被繼承發展。從此,愛琴海文明翻開了新的一頁。

就這樣,一次火山大爆發或其他原因,消滅了一個古老的文明社會,克裏特王國被人們遺忘了。克裏特文明的興亡,至今仍是考古學中令人費解的難題之一,它的神秘麵紗遠遠未被完全揭開。

埃伯拉文化之謎

埃拉伯人建立了一座像特洛伊一樣的古代名城,他們創造的塞姆語至今無人知曉,但他們的王國為什麼突然在曆史上銷聲匿跡了呢?

1955年,一個敘利亞農民在阿勒頗以南的特爾——馬蒂克村附近的沙漠裏偶然挖出了一個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獅子和一個盆子,盆上刻有行軍的武士和宴會的情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十幾年後,就在此地的黃沙堆下,竟然發現了一個從前未為人知的埃伯拉古國的遺址。

1962年,22歲的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馬蒂埃帶領一支考古隊到敘利亞考察,他們在7年前發現石獅和石盆的地方進行發掘。這裏有一個麵積為56公頃、高出地麵15米的大土包,而在敘利亞平原上出現這種幹燥多灰的大土包是罕見的現象。因此馬蒂埃推測,這個大土包下或許埋藏著某種人類遺址。

經過長時間的挖掘,1968年,馬蒂埃發現了一塊用玄武石雕成的無頭男人像,服飾高貴、儀態大方,約屬公元前2000年代的遺物。雕像的兩肩之間,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有26個字,譯作現代文是:“埃伯拉國王伊貝特·利姆,把這尊像獻給阿斯特爾神殿”。看到埃伯拉這個名字,馬蒂埃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座像特洛伊一樣的古代名城。

隨著挖掘工作的進行,1973年,他們果然發現了一個王宮遺址,王宮周圍環繞著又高又厚的城牆,尚有15米長的城牆殘存著。隨後,從遺址裏找到的碑牌證實了這裏確是埃伯拉城,亦即消亡了的埃伯拉古王國的首都。1975年9月的最後一天,考古隊在一個房間裏發現了約1.5萬塊泥版文書,然後又在另外兩間房裏發現了約1.6萬塊泥版文書。這樣大量的泥版文書的發現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早已消亡的並沉睡在地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的神秘麵紗被緩緩揭開。

埃伯拉楔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是蘇美爾楔形文字演化為阿卡德楔形文字的過渡文種。專家們花費了很多精力,終於將其主要內容譯編出來。從埃伯拉大量的泥版文書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000年代的一段時間裏,埃伯拉曾是中東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到公元前2300年前後達到鼎盛。當時它是一個擁有26萬人口的大國,文化發達,商業繁榮,國勢強盛。埃伯拉王國為了控製幼發拉底河流域,與當時另一大強國阿卡德進行過戰爭,結果被阿卡德國王薩爾貢一世所敗,埃伯拉城一度被攻占。數十年後,薩爾貢之孫那拉姆·辛再度攻下埃伯拉城,並將包括王宮在內的整個城市付之一炬。此後埃伯拉王國又幾經興衰,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曆史上完全消失了。

初步考查表明,大多數泥版記載了埃伯拉經濟賬目,有些泥版是有關外交關係、王族內部和國內事務、宗教和文化事務方麵的內容。有一塊泥版記載著某個國王有38個兒子,另一塊泥版上刻著:強奸處女者判處死刑。還有一塊泥版上開列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稱,可惜大多數地名至今無法查明。

總之,埃伯拉遺址和泥版文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早被人們遺忘的文明古國之粗貌,為我們更多地了解中東早期城市的曆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進而增進了人們對整個古代世界的了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埃伯拉泥版中提到的不少人名、地名,事件與《聖經》中所寫的相同或相似,這大概並非純係偶然巧合。

但是,由於泥版上的一些文字是用一種至今無人知曉的古老的塞姆語寫的,所以關於埃伯拉王國的很多情況尚屬曆史之謎。究竟埃伯拉人是如何建立起這一繁榮的古代城市的?埃伯拉王國為什麼突然在曆史上銷聲匿跡?埃伯拉人後來的去向如何及他們的後裔是什麼人?泥版上所提到的200多個城市究竟有哪些至今尚存?這些都是尚難解答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埃伯拉王國及其文明的確切曆史地位目前還難以估計。究竟它是否是人們所說的“第三個人類燦爛文明的搖籃”,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