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文人之交(1 / 1)

鬱達夫和沈從文都是我極其敬重的作家,鬱達夫筆下的浙東和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像桃花源一樣至今仍吸引著無數文學愛好者懷古幽思。

他們倆之間,還有一段“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美談。

年,20歲的沈從文做了北漂一族,從湘西來到北京闖世界。當時的沈從文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甚至連標點符號也不會用,但他的寫作熱情卻很高。在北京,他考學考不上,投稿沒人用,隻好在北京大學一邊旁聽,一邊打工以維持生計。他每天早上吃兩三個饅頭和一點泡鹹菜就算打發了肚子,除了聽課便一頭紮進圖書館,直到閉館時才返回住處。即使到了寒冬臘月,他仍是一身薄薄的單衣,走在街上凍得發抖。晚上躲進自己的住處——“窄而黴小齋”,冬天屋裏沒有火爐,他就鑽進被窩,看他隨身帶來的那本《史記》。

年的冬天,窮困潦倒的沈從文。在瀕臨死亡的時候,嚐試著給作家鬱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當時的鬱達夫也正在苦悶之中。在文壇頗有名氣的他,卻在大學教他實在不願教的會計學;精心創辦的雜誌被迫停刊,還時常受到同行的攻擊;生性不甘寂寞,卻要忍受一份無愛的婚姻。他彷徨無計,整日嗜煙酗酒甚至自殘自虐,接到沈從文的求助信,他不相信,世界上還有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他發出了一聲苦笑。帶著看個究竟的心理,他決定去看望沈從文。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鬱達夫推開沈從文那間“窄而黴小齋”的房門,屋內沒有火爐,沈從文身穿一件單衣,用棉被裹著兩腿,坐在涼炕上,正用凍得紅腫的手提筆寫作。這時,他已經三天沒有吃到任何東西了。

鬱達夫感動得眼圈發紅,先解下自己的羊毛圍巾給這位小兄弟圍上,再把他拉到館子裏撮了一頓。沈從文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也顧不上斯文了,吃得狼吞虎咽,看得鬱達夫直想流淚。一結賬,共花去一元七毛錢。鬱達夫拿出五塊錢付了賬,將找回的三塊多錢全給了沈從文。當時,五元錢也不算小數目了。鬱達夫當時在經濟上也極窘迫,月薪實際上隻能拿到30元,也正處於“袋中無錢,心頭多恨”的時期。

一回到住處,沈從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來。半個世紀後,當鬱達夫的侄女鬱風拜訪他時,他還激動地談起了這件事,可見感動之深了。

之後,鬱達夫把沈從文介紹給當時著名的《晨報副刊》的主編。一個月後,沈從文的處女作《一封未曾付郵的信》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荒漠的原野上終於出現了第一枝花。隻幾年工夫他便享譽文壇。鬱達夫在幫助沈從文的同時,自己也重新振作精神,既找到了自己的最愛,又在事業上梅開二度。

“沒有鬱達夫,沈從文可能會客死他鄉;少了沈從文,鬱達夫可能會沉淪一生。”其實他們是在互相成全著彼此。這話是一個評論家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