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2 / 3)

自投產後,台塑的產量一直很低,而且成本又偏高,另外再加上出口市場暫時沒有著落,島內僅有的兩家膠布廠又認為台塑的PVC粉質量欠佳,拒絕采用,轉向全部進口。這就是目前企業存在的困境。

在這種極度困苦的情況下,王永慶想起了10多年前在民雄鄉下飼養瘦鵝的經曆。他想,隻要刻苦努力、堅忍不拔,耐心尋找企業發展的出路,總會有辦法的。

經過再三考慮,王永慶認為,項目既然已經上馬,那麼就沒有後路可退。此時唯一能做的隻有兩點,一是增加產量以降低成本;二是向產品下遊二三次加工業拓展以消化中遊原料。

在市場不景氣的前提下,王永慶提出了增加產量的想法,但這一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了公司上下的激烈反對。各級主管強力主張王永慶應請求當局對進口實施管製,保護台塑廠的產品銷路,因為隻有這樣做見效最快。不然,在銷路不暢的條件下增加產量隻會使企業的負擔更加沉重。

公司內部的反對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王永慶認為,進口管製隻是一時之策,台塑要想發展壯大,應該從長遠著手以穩固企業經營的根基,擴增產量雖不一定保證成功,但至少是企業的希望所在。

王永慶認定隻有增加產量才能有出路,但他勢單力孤,眾多的夥伴不支持他。此時,他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當時主辦美援事務的沈觀泰,王永慶與沈觀泰商議了增加產量的事情。王永慶的完整構想是,台塑應首先通過擴大規模以攤薄成本;其次是籌設二次加工廠以消化PVC粉,最後是將最終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王永慶的大膽設想得到了沈觀泰的讚同和支持。王永慶後來回憶說,擴大規模使台塑廠絕處逢生,如果沒有沈觀泰的大力支持,即使他可以另籌資金,但在外彙被管製的情況下,沒有當局的核準,想辦任何事情在當時都是寸步難行的。

有了沈觀泰的支持,王永慶心裏也有底了。他力排眾議,決定擴大生產規模。經過認真策劃和精心設計,台塑的PVC產量一舉增加了5倍,即從當初的每日生產4噸增加為每日生產20噸,而且購買設備花費的資金隻占當初設備總費用的20%。若以相同的產能計算,此次擴充的費用也隻有當初建廠總成本的5%。

本來,按照王永慶與沈觀泰商談的結果,台塑產能的擴張計劃是日產40噸。對比競爭對手,日本PVC廠的產能來說,王永慶認為月產1200噸才足以使價格具有競爭力,但最後為了安撫公司內的反對情緒,還是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日產20噸。

在公司沒有外來技術支持的情況下,整個擴充過程幾乎全部依賴過去一年多的教訓以及早年賣米、製磚和販賣木材的經驗。

由此,王永慶深刻地體會到,凡是設備投資,除了要求品質性能精良之外,如何控製投資成本,是企業經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在島內財力和物力均不寬裕,原料大多依靠進口,且本地市場狹小,產品必須外銷的壓力之下。

如何降低投資成本,並以此減輕企業負擔,謀求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其中經濟意義十分重大。此次規模擴充為台塑的後期經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實踐經曆。

王永慶總結說,以後凡是涉及設備投資事宜,首先要追求物美價廉,對於供應商的選擇和采購管理製度等方麵,都要用心做到最為妥帖為止。

台塑日後的經營管理也深入貫徹了王永慶的這一理念,無論是設備采購或是工程發包,都經由計算機進行詳細的核算。這樣一來,杜絕了招標行為,並且在工程發包完成交由承包商施工後,台塑一般也是遵循負責供料的做法,尤其是通過自行采購來達到降低材料費用的目的。

自此,王永慶在降低成本方麵所建立的“追根究底”的企業文化開始逐步成形。

至20世紀70年代之後,台塑集團的經營業績在島內已處於領先地位。王永慶這樣評價當時的台塑,如果日本的投資費用指數是100,那麼美國的指數大概是140,而台塑則隻有67。

企業的初創時期總是最艱難的,台塑公司的規模和成本問題解決了,但是另一問題又出現了,製造出來的產品賣給誰?這是一個很現實而且很緊迫的問題。開設塑膠加工公司

早在台塑廠第一期擴建完成之後,王永慶就已經在考慮銷路這個問題。經過一番市場調查,他發現台灣使用塑膠製品的人並不多。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塑膠行業在當時屬於新興行業,塑膠製品不美觀,耐用性能差,這些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對此,王永慶也無可奈何。但是,售價偏高這一點,卻引起了王永慶的注意。

當時,台灣省內隻有兩家加工PVC粉的下遊企業,一家是台南的第一化學廠,另一家是三重埔的永豐化學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