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打造索尼品牌
雖然索尼公司還很小,但是盛田昭夫認為日本是一個很大的、有潛在活力的市場,日本的工業家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日本的公司必須出口產品才能生存下去。
日本除了人的能力之外,沒有其他自然資源,日本別無出路。所以他們很自然地盯著國外市場;另外,隨著生意日益興旺,很明顯,如果不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就不可能把公司辦成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當初所設想的那樣。
他倆要改變日本貨質量差的形象。他倆推斷,如果要想出售質量好的高檔產品,就必須有一個寬裕的市場,也就是要找一個富有的、高品位的國家。
作為一家新公司,他們必須在日本的市場上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原來的老公司正在恢複生產,打出人們早已熟悉的牌子。他們必須創造自己的名牌。他們為此而推出新的產品,甚至還為它們編造了一些新名詞,但是後來發現這種創新也有不好的一麵。當第一台磁帶錄音機被投入市場的時候,它在日本還不為人知。
當然,索尼公司不能將磁帶錄音機,即“taperecorder”一詞注冊為己有,他們隻好提出“Tapecorder”,即家居音響。因為市場上隻有他們的產品,Tapecorder這個名字幾乎一夜之間就變得家喻戶曉了。
後來,當他們的競爭對手也開始製造磁帶錄音機時,人們把所有廠家產的磁帶錄音機都叫作“Tapecorder”,這種現象是否值得慶賀,實在令人懷疑。
從那以後,他們特意強調,在他們的產品上顯著地標明公司名稱,盡管他們仍然給一些產品創造新名字,像隨身聽就是一例,這樣一來,商標名稱、公司名稱和產品名稱就都很清楚了。
索尼公司的進展很順利,但要想在日本建立起自己的名聲,那還要通過激烈的競爭。而且日本人一旦相信一種牌子的商品,就會成為那種商品的忠實用戶。
但在國外大家卻站在同樣的基礎上,也許索尼比別的公司還好一點。日本的消費品在戰前實際上無人知曉。任何印有“Made in Japan”,即日本製造的商品在戰前運到國外去時都給人留下了質量極差的印象。
在美國和歐洲很多人對日本的了解僅僅限於紙傘、和服、玩具和其他的便宜貨。在選擇公司的名稱時,盛田昭夫並沒有故意地隱藏自己的身份,而且按照國際規則還必須說明產品的原產國名,但是對此他也確實不想加以強調,怕的是在能夠展示產品質量之前就被人拒之門外了。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總是把產品上“Made in Japan”,即日本製造這一行字印得盡可能小,有一次因為太小了,美國海關逼著他們把它重新印大。
盛田昭夫從早期試著推銷磁帶錄音機的經驗中意識到市場實際上就是一種交流。在日本的消費品分銷傳統係統中,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是相互隔開的,絕不可能交流。產品要經過第一、第二甚至第三個批發商才能到達零售商的手裏,製造者與最終的用戶之間隔著一層又一層的中間人。
這種分銷係統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它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代價太大,而且效率也低。每過一道手,價錢就要上漲一次,有些中間人甚至根本就沒看到貨。也許這種係統對日用品和低技術的東西是合適的,但索尼公司一開始就意識到它不能滿足自己公司和公司的高技術新產品。
第三或第四道轉批發商簡直不可能再對產品和想法有興趣和熱情。索尼公司必須教會用戶如何使用產品。要是這樣做,他們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渠道,以自己的方式把產品推向市場。
索尼公司推出了很多產品,這些產品以前市場上從來沒見過,實際上也沒人製造過,例如晶體管收音機和固態個人電視機,他們開始享有領導新潮流的聲譽。
有些人把索尼公司比作電子工業的試驗白鼠。如果他們生產出一種新產品,同行裏的巨頭們就會等著看他們的產品是否會成功。如果成功,他們就會向市場上推出大量的相同產品,占盡索尼公司努力的結果。